"五福寿为先",健康长寿是人们的美好愿望。中国的寿文化丰富多彩,影响深远,道教在其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道教的长生不老信仰和修身养性教义把中国人的长寿愿望演绎得淋漓尽致,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起一个特殊的"寿仙"谱系,寿星、南极仙翁、彭祖、西王母、麻姑等都是道教神仙信仰中能给人们带来福寿安康因而广受崇奉的"寿仙"。
乾坤道异,男女有别,祝寿礼仪自然也不尽相同。一个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寿星图的差别:男寿星图画的是慈眉善目的南极仙翁,锃亮的脑门儿闪耀着吉祥福瑞;庆贺女寿则多用麻姑献寿图,与男寿星的老态龙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麻姑的形象却是一位妙龄少女,洋溢着青春、美丽和优雅的气息。同是寿仙,而性别的差异造就了男女寿仙形象如此强烈的反差。
一、麻姑元君的寿仙神格
麻姑信仰是道教神仙信仰的精彩个体呈现。杜光庭《墉城集仙录》称:"麻姑乃上真元君之亚也。"[1]在道教的女仙谱系中,麻姑被尊奉为麻姑元君,其仙班位次仅居圣母元君(玄妙玉女)和金母元君(西王母)等少数上仙之后,地位是非常崇高的。自魏晋时期《列异传》《神仙传》记述麻姑的仙异故事后,经唐代颜真卿《麻姑仙坛记》、宋代《太平广记》、元代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等文学作品和道教经籍的不断敷演和宣扬,形成了信众广泛、香火兴旺的麻姑信仰。江西、安徽、山东、四川、湖南、湖北等地都有传说中的麻姑遗迹或者奉祀麻姑的宫观庙宇。如江西南城麻姑山、安徽宣城麻姑山、山东牟平昆嵛山(原名姑馀山)、四川灌县青城山麻姑洞、湖南衡山麻姑仙境等等,山以姑名,洞留仙迹,遍布大江南北的麻姑庙宇和仙踪遗迹充分体现了麻姑信仰的广泛影响。
尽管因为地域文化的差异,各地的麻姑传说互有出入,但异曲同工,绝大多数麻姑传说都体现出寿仙崇拜的指向或意趣。其中,"沧海桑田"、"麻姑献寿"、"南岳飞升"等几则绚丽多姿的仙话一起赋予了麻姑作为女寿仙的神格,将麻姑塑造成了家喻户晓的女寿仙。
麻姑见证"沧海桑田"之变的仙话出自葛洪的《神仙传》。葛洪是道教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神仙传》也是重要的道教文献。《神仙传》中的《王远》一篇记述了神仙王远与麻姑于蔡经家饮酒聚会的故事:
王远,字方平,东海人也。……因遣人召麻姑相问。亦莫知麻姑是何神也,言:"王方平敬报,久不在民间,今集在此,想姑能暂来语否?"有顷,信还,但闻其语,不见所使人也,答言:"麻姑再拜,比不相见,忽已五百余年……"麻姑来时,亦先闻人马之声,既至,从官当半于方平也。麻姑至,蔡经亦举家见之:是好女子,年十八九许,于顶中作髻,余发散垂至腰,其衣有文章而非锦绮,光彩耀日,不可名字,皆世所无有也。入拜方平。方平为之起立,坐定,召进,行厨皆金玉杯盘无限也,肴膳多是诸花果,而香气达于内外,擘脯而行之,如松栢炙,云是麟脯也。麻姑自说:"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昔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行复扬尘也。"……[2]5961
沧海桑田,那是成千上万年的巨变。麻姑自从修炼成仙以后,已经亲历了东海三为桑田的轮回,并且正目睹着新一轮海中扬尘的演化。这是一种超越了生死极限同时也超出了一般人想象力的生命永恒!这样的永恒生命奇观是人们长寿愿望的极致体现,它不仅成为人们尊奉麻姑为寿仙的理所当然的原由之一,而且足以使麻姑在道教的寿仙谱系中脱颖而出。有趣的是,在一些地区的道教和民间传说中,即便是同为寿仙的彭祖和南极仙翁,在麻姑面前也因过于年轻而略有相形见绌的意思。彭祖虽然高寿八百春秋,但福建畲族则流传着麻姑戏称八百岁的彭祖为"小孩子"的传说,湖北九宫山等地则有"麻姑度寿星"的民间故事[3]。
然而更让人惊叹的是,千万年岁月和时空的变迁,竟然没有在麻姑本人的身上留下哪怕一星半点儿的沧桑。姣美的麻姑依然停留在她"十八九许"的花样年华,玉容惊艳,红颜长驻!长寿则难免苍老,年老则意味着韶华不再,玉颜衰逝。长生久视与青春美丽,二者常难以得兼,但麻姑的修炼成仙超越了这种二难境遇。所以,麻姑身上所承载的宗教文化和民间信仰的秘密,不仅仅在于她历经沧海桑田的生命长寿,还在于她同时获得了这种比长寿更宝贵的青春永驻。可以说,麻姑"沧海桑田"仙话正是以这一点深深打动并吸引着滚滚红尘中珍惜青春、热爱美丽的女性的无限遐思和深切向往。这也是麻姑作为女寿仙的神格的特殊性。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wyi/7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