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英文核心期刊咨询网医学论文》良恶性乳腺疾病乳头溢液的临床分析

良恶性乳腺疾病乳头溢液的临床分析

来源:中英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所属分类:医学论文 点击:次 时间:2019-07-26 09:30

  [ 摘 要 ] 目的 :分析良恶性乳腺疾病乳头溢液的临床特点,总结恶性乳腺疾病乳头溢液的影响因素。方法 :整理我院 2013 年 8 月至 2017 年 5 月期间有确诊结果的 334 例以乳头溢液为主诉的乳腺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良性组(n=247)、恶性组(n=87)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应用多因素 Logistics 回归分析,总结影响恶性乳腺疾病乳头溢液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可见,良性组、恶性组年龄、乳腺钙化分类、溢液性质、切除组织端粒酶活性、溢液端粒酶活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得出,年龄> 50 岁、乳腺钙化≥ 4 类、乳腺肿块、切除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溢液端粒酶活性阳性均为影响恶性乳腺疾病乳头溢液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结论 :年龄≥ 50 岁、乳腺钙化≥ 4 类、合并乳腺肿块以及切除组织、溢液端粒酶活性阳性的乳头溢液患者有着更高的恶性乳腺疾病风险,据此采用不同鉴别方法,提高诊断效率。

良恶性乳腺疾病乳头溢液的临床分析

  [ 关键词 ] 乳腺疾病 ;乳头溢液 ;临床特点 ;危险因素

  乳头溢液是乳腺疾病三大常见症状之一 [1]。病理性乳头溢液可由多种乳腺疾病引发,包括导管内乳头状瘤、导管扩张、乳头瘤病等良性病变,以及以乳腺癌为代表的恶性病变 [2]。准确判断引发乳头溢液的乳腺疾病的良恶性,对于指导临床治疗策略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对比分析了 334 例以乳头溢液为主诉的乳腺疾病患者临床资料,旨在总结影响恶性乳腺疾病乳头溢液的危险因素,归纳临床诊治策略。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患者均为女性,以自发性、单侧乳房、单一乳孔溢液为主诉,经术后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 [3] ;排除临床资料不完整者,以及妊娠期、哺乳期女性。334 例患者按照病理检查所示乳腺疾病性质,分别纳入良性组、恶性组,良性组 247 例,年龄 25 ~ 62 岁,平均(46.59±7.93)岁,病程 5 d ~ 7 年,平均(12.34±3.09)个月 ;病理类型 :导管内乳头状瘤 209 例,囊性增生 23 例,乳腺导管扩张症 15 例 ;溢液性质 :血性 97 例,浆液性 46 例,水样 39 例,黄色液 53 例,其他 12 例。恶性组 87 例,年龄 24 ~ 69 岁,平均(49.06±8.42)岁,病程 7 d ~ 9 年,平均(13.96±3.21)个月 ;病理类型 :浸润性导管癌 57 例,原位癌 11 例,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 9 例,增生癌变 6 例,骨髓样癌及粘液腺癌 4 例 ;溢液性质 :血性 59 例,浆液性 16 例,水样 5 例,黄色液 5 例,其他 2 例。

  1.2 统计学分析

  整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输入 SPSS 22.0 软件,运用 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总结影响恶性乳腺疾病乳头溢液的危险因素。

  2 结果

  单因素分析见表 1,良性组、恶性组年龄、乳腺钙化分类、溢液性质、切除组织端粒酶活性、溢液端粒酶活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上述因素进一步进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见表 2,年龄> 50 岁、乳腺钙化≥ 4 类、乳腺肿块、切除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溢液端粒酶活性阳性均为影响恶性乳腺疾病乳头溢液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

  3 讨论

  有报道显示,约有 10% ~ 15% 的乳头溢液由乳腺癌引发,且乳头溢液可作为乳腺癌的早期征象 [4]。除此之外,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导管扩张症、囊性增生、乳腺导管炎等良性乳腺疾病也可导致乳头溢液,且部分良性乳腺疾病也存在恶变风险 [5]。因此,早期识别引发乳头溢液的乳腺疾病的性质,对于指导临床诊疗方案的决策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出两组在溢液性质方面表现出了较大差异,其原因与乳腺癌尤其是导管内乳头状癌所致局部血流增多、血管破裂风险上升有关 [6],但多因素分析并未印证血性溢液在鉴别乳腺疾病性质中的作用,与过往多数研究具有一致性 [7-8]。目前临床公认的乳头溢液罹患乳腺癌高危因素为年龄> 50 岁 [9],本研究 Logistic 回归分析也得出年龄> 50 岁者,其乳腺疾病恶性风险是年龄≤ 50 岁患者的 7.043 倍,印证了上述结论,其机制可能与年龄增长伴随的激素、内分泌、免疫等功能变化有关 [10],因此,应重视年龄>50岁乳头溢液患者乳腺癌风险的评估与筛查。

  乳腺钙化被认为是乳腺癌的重要征象,对于触诊阴性的乳腺癌患者而言,乳腺钙化可作为诊断证据,甚至是唯一证据 [11]。乳腺癌的病理特征以聚集成簇的微小钙化为主,一般认为,细小钙化颗粒超过 5 个 /cm2 即可认为存在较高的恶变风险 [12]。本研究良性组亦有 4 例 BI-RADS 分类达到 4 类,上述患者的良性乳腺疾病是否提示恶化风险需要进一步追踪。多因素回归分析可见,乳腺钙化≥ 4 类可使乳头溢液患者伴恶性乳腺疾病风险大幅上升,因此可以认为,乳腺钙化能够为乳腺疾病良恶性的判断提供可靠参考。此外,合并乳腺肿块者亦有着更高的恶性乳腺疾病可能,与 Valdes 等 [13] 报道一致。

  端粒是由端粒 DNA 与特异蛋白结合而形成的端粒核蛋白复合体,受精卵向成熟胚胎的发育过程中,端粒酶基因逐渐关闭,故正常体细胞端粒酶活性多为阴性,体细胞向恶性肿瘤细胞发展时,端粒酶基因可再次激活表达,故端粒酶活性已被证实可用于良恶性乳腺疾病的鉴别 [14-15]。此次研究恶性组切除组织、溢液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分别为 49.43%、63.22%,明显高于良性组的 4.5%、5.67%。同时,多因素分析结果也印证了切除组织、溢液端粒酶活性与恶性乳腺疾病的密切关联,而溢液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的一致性,也为临床良恶性乳腺疾病的鉴别提供了无创思路 [16]。

  通过乳头溢液患者良恶性乳腺疾病风险因素的评估,能够为临床诊断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如对于年龄≥ 50 岁且合并乳腺肿块的患者,应高度考虑恶性乳腺疾病风险并开展乳腺彩色多普勒、全数字乳腺 X 线检查,但该检查方案对于未合并乳腺肿块者的鉴别诊断存在局限性 [17]。若患者未合并乳腺肿块,但存在乳腺钙化≥ 4 类等高危因素,应及时借助乳腺导管造影、乳头溢液涂片细胞学检查等技术判断乳腺疾病性质,从而指导手术方法及切除范围的选择 [18]。

  综上所述,良恶性乳腺疾病乳头溢液患者的乳腺钙化分类、溢液性质等临床特点存在明显差别,可根据乳头溢液患者恶性乳腺疾病危险因素指导诊断。

  参 考 文 献

  [1] SPOHN G P, TROTTER S C, TOZBIKIAN G, et al. Nipple adenoma in a female patient presenting with persistent erythema of the right nipple skin: case report,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clinical implications, and relevancy to health care providers who evaluate and treat patients with dermatologic conditions of the breast skin[J]. BMC Dermatol, 2016, 16(1): 4.

  [2] 刘春萍 , 黄韬 . 病理性乳头溢液的诊断进展 [J]. 临床外科杂志 , 2005, 13(3):186-188.

  [3] KURONO S, KANEKO Y, MATSUURA N,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potential breast cancer markers in nipple discharge by protein profile analysis using two-dimensional nanoliquid chromatography/nanoelectrospray ionization-mass spectrometry[J]. Proteomics Clin Appl, 2016, 10(5): 605-613.

  [4] WANG G, QIN Y, ZHANG J, et al. Nipple discharge of CA15- 3, CA125, CEA and TSGF as a new biomarker panel for breast cancer[J]. Int J Mol Sci, 2014, 15(6): 9546-9565.

  [5] ZHAO S, MEI Y, WANG Y, et al. Levels of CEA, CA153, CA199, CA724 and AFP in nipple discharge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J]. Int J Clin Exp Med, 2015, 8(11): 20837.

  [6] 李潇潇 , 汪登斌 , 王丽君 . 溢液性乳腺疾病的临床及影像诊断 [J]. 放射学实践 , 2015, 30(11): 1092-1093.

  [7] CHANG R Y K, CHEUNG P S Y. Nipple preservation in breast cancer associated with nipple discharge[J]. World J Surg, 2017, 41(1): 176-183.

  [8] YILMAZ R, BENDER ?, YABUL F ?, et al. Diagnosis of Nipple Discharge: Value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Ultrasonography in Comparison with Ductoscopy[J]. Balkan Med J, 2017, 34(2): 119.

  [9] GRADISHAR W J, ANDERSON B O, BALASSANIAN R, et al. Invasive breast cancer version 1.2016,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J]. J Natl Compr Canc Netw, 2016, 14(3): 324-354.

  [10] BAHL M, BAKER J A, GREENUP R A, et al. Diagnostic value of ultrasound in female patients with nipple discharge[J]. AJR Am J Roentgenol, 2015, 205(1): 203-208.

  [11] MALLORY M A, GOLSHAN M. Examination Techniques: Roles of the Physician and Patient in Evaluating Breast Disease[M]//The Breast (Fifth Edition). 2018: 331-336.

  [12] 阚秀 . 乳腺癌临床病理学 [M]. 北京 : 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 1993.

  [13] VALDES E K, BOOLBOL S K, COHEN J M, et al. Clinical experience with mammary ductoscopy[J]. Ann Surg Oncol, 2016, 23(5): 9015-9019.

  [14] TAKKAR N, KOCHHAR S, GARG P, et al. Screening methods (clinical breast examination and mammography) to detect breast cancer in women aged 40–49 years[J]. J Midlife Health, 2017, 8(1): 2.

  [15] MOENNICH J, ORT R, HIGH W, et al. Breast carcinoma masquerading as basal cell carcinoma of the nipple[J]. JAAD Case Rep, 2015, 1(6): 361-363.

  [16] LIAN Z Q, WANG Q, ZHANG A Q, et al. A nomogram based on mammary ductoscopic indicators for evaluating the risk of breast cancer in intraductal neoplasms with nipple discharge[J]. Breast Cancer Res Treat, 2015, 150(2): 373-380.

  [17] 陈 俊 , 丁炎 , 吴 鹏 西, 等 . 乳腺癌超声及超声造影特征与 ER、PR、HER2 及 Ki-67 的相关性 [J]. 现代仪器与医疗,2017,23(1):8-10.

  [18] BLUM K S, RUBBERT C, ANTOCH G, et al. Diagnostic accuracy of abnormal galactographic and sonographic findings in the diagnosis of intraductal pathology in patients with abnormal nipple discharge[J]. Clin Imaging, 2015, 39(4): 587- 591.

  良恶性乳腺疾病乳头溢液的临床分析相关论文期刊推荐:围刺电针对乳腺病理的影响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yix/14940.html

各行业核心期刊快速入口

医学类核心期刊汇总
口腔核心期刊
卫生核心期刊
药学核心期刊
眼科核心期刊
儿科核心期刊
医学核心期刊
兽医核心期刊
外科核心期刊
护理核心期刊
临床核心期刊
教育类核心期刊汇总
小学教育核心期刊
中学教育核心期刊
高等教育核心期刊
职业教育核心期刊
成人教育核心期刊
人文教育核心期刊
科学教育核心期刊
教育核心期刊
教学核心期刊
教育管理核心期刊
学科类核心期刊汇总
语文核心期刊
数学核心期刊
外语核心期刊
化学核心期刊
物理核心期刊
历史核心期刊
政治核心期刊
体育核心期刊
艺术核心期刊
法律核心期刊
经济类核心期刊汇总
市场经济核心期刊
经济核心期刊
金融核心期刊
财经核心期刊
审计核心期刊
旅游核心期刊
统计核心期刊
会计核心期刊
农业类核心期刊汇总
畜牧核心期刊
农业核心期刊
林业核心期刊
工业类核心期刊汇总
机械核心期刊
冶金核心期刊
电力核心期刊
铁路核心期刊
电气核心期刊
工业核心期刊
石油核心期刊
环境类核心期刊汇总
电力核心期刊
水利核心期刊
能源核心期刊
地质核心期刊
化工核心期刊
环境核心期刊
气象核心期刊
地理核心期刊
建筑类核心期刊汇总
测绘核心期刊
测量核心期刊
建筑核心期刊
交通类核心期刊汇总
铁路核心期刊
公路核心期刊
交通核心期刊
运输核心期刊
汽车核心期刊
轨道核心期刊
科技类核心期刊汇总
电子核心期刊
科技核心期刊
计算机核心期刊
其他类核心期刊汇总
管理核心期刊
档案核心期刊
心理核心期刊
政法核心期刊
文学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