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英文核心期刊咨询网医学论文》抗艾滋病药物对外周血细胞的影响

抗艾滋病药物对外周血细胞的影响

来源:中英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所属分类:医学论文 点击:次 时间:2021-01-20 10:52

  摘 要 目的:比较两组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药物(HAART)对HIV感染者外周血细胞的影响,并探讨造成影响的原因。方法:A组采用含有AZT的治疗方案进行HAART,B组采用不含有AZT的治疗方案进行HAART,检测分析两组HAART前后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各项参数。结果:两组HIV感染者采用不同方案进行HAART ,A组用药3个月、6个月及1年后RBC、MCH、MCV与基线水平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 用药3个月、6个月HGB、HCT与基线水平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 MCH、 MCV用药3个月、6个月有显著性增加,p<0.01;MCH、 MCV显著性增大,RBC、HGB、HCT减低。B组用药3个月、6个月及1年后MCH、MCV与基线水平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用药3个月、6个月RBC、HCT与基线水平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MCV用药3个月、6个月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用A、B两组药物治疗3个月后均会导致HIV感染者外周血红细胞数量减少,体积增大,治疗6个月及1年后红细胞代偿性增加,仍以大红细胞形态存在,A组红细胞各参数未能达到治疗前水平,而B组均能达到治疗前水平。两组药物治疗对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影响不大。

抗艾滋病药物对外周血细胞的影响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AART;血细胞;影响;参数

  抗病毒治疗可以重建HIV/AIDS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HIV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及时正确的治疗可以避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1】。随着国家免费抗病毒药物的推广使用和宣传,同时我院通过邀请疾控中心及上级医院抗艾滋病专家的大力宣传等方法,我院在册感染HIV患者的抗病毒药物的使用已超过95%。HAART治疗有助于恢复AIDS患者T细胞免疫功能,这与CD4+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动态变化密切相关【2】。增加依从性、全面改善营养状况,鼓励坚持治疗有利于艾滋病患者CD4+T淋巴细胞的增长【3】。服用抗病毒药物后,其体内病毒数量得到有效控制,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延长患者的存活时间,但药物治疗的副作用也不容忽视。我院抗病毒治疗药物有拉米夫定、替诺福韦、依非韦伦、齐多拉米夫定(3TC+AZT)、克力芝、奈韦拉平。其中齐多拉米夫定中含有的AZT有对骨髓抑制的副作用。现就抗病毒药物对外周血细胞的影响进行分析。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我院现有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276例多(男性),其中2008年至2018年入院后接受抗病毒的HIV感染者161例多(男性,其血液标本均在我院检测),艾滋病诊断标准符合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艾滋病诊断标准,HIV—1确认阳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服药依从性良好,所用药物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所提供的国产AIDS免费治疗药物,用药剂量按照《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手册》指导进行。从中选取医学资料完整,抗病毒治疗一年以上,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均无肝病、网织红增多症,无合并结核,且患者肝功能正常,共81例,均为男性。其中A组26例采用有齐多拉米夫定治疗方案,B组55例采用无齐多拉米夫定治疗方案。基本资料见表1。

  1.2 方法:分别在患者抗病毒治疗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外周血细胞分析,血细胞分析仪为国产迈瑞BC-3000,采用原装试剂,按要求定期对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校准,室内质控及室间质控结果均良好,保证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1.3 统计学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参考范围进行判断,得出实验人员各参数数据,采用Microsoft Excel分别对A、B组人员的年龄、确诊时间,用药后三段不同时期的WBC、N、L、RBC、HGB、HCT、MCH、MCV、PLT进行t检验,再分别将两组用药后各阶段数据与用药前基线水平比较。

  2 结果

  2.1 患者基本信息 共纳入分析81例,年龄20~60岁,平均(38±9)岁。两组患者在年龄、确认时间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2.2 A、B两组用药3个月、6个月及1年后,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各参数分别与用药前基线水平进行比较、各阶段比较,发现A组用药3个月、6个月及1年后RBC、MCH、MCV与基线水平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 用药3个月、6个月HGB、HCT与基线水平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 MCH、 MCV用药3个月、6个月有显著性增加,p<0.01;MCH、 MCV显著性增大,RBC、HGB、HCT减低。B组用药3个月、6个月及1年后MCH、MCV与基线水平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用药3个月、6个月RBC、HCT与基线水平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MCV用药3个月、6个月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外周血涂片染色镜检均可见红细胞体积增大,呈圆形或椭圆形,多数无中心淡染,色素较深。WBC、PLT治疗前后差异性不显著。具体各参数变化见表2,表3。

  3 讨论

  很多核苷类抗病毒药物能够引起血液系统改变【4】。AIDS患者个体情况特殊,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因素较多,开展和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对保障此类患者的用药安全有重要意义【5】。临床医师需要对抗病毒治疗的患者进行定期的实验室监测来发现药物的部分毒副作用,评估患者能否耐受,其中血常规检测是最常见的监测项目。我院抗病毒药中,分核苷类药物(齐多拉米夫定、拉米夫定、替诺福韦)、非核苷类药物(奈韦拉平、依非韦伦)及蛋白酶抑制剂(克力芝)。上述抗病毒药物中,拉米夫定的药物副作用基本没有;替诺福韦可出现肾损害、消化道反应;依非韦伦可出现情绪异常、过敏性皮疹、精神异常;奈韦拉平可出现过敏性皮疹、肝功能损害;克力芝可出现消化道反应、皮疹、糖脂代谢异常;齐多拉米夫定(含AZT)具有较强的骨髓抑制作用,可导致一种大细胞性贫血【6】。临床表现以皮疹为主,其次为肝损伤【7】。A组患者RBC、HCT在治疗前后有不同程度的减低,MCH、MCV在治疗前后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其中两例副作用表现较重,WBC减低超过25%,通过表2数据看出治疗3个月时RBC、HGB、HCT最低,6个月及1年后红细胞数量代偿性增加,RBC、HGB、HCT较3个月时升高,但由于药物作用较难达到基线水平。A组MCH、MCV持续性升高,超过参考值范围。B组数据表明该组药物对外周血细胞的影响较小,B组RBC、HGB、HCT、MCH、MCV在治疗前后有不同程度增高,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A组患者治疗后出现血液大红细胞症(MCV>100fl)。其他可致大红细胞血症的病因在入组时已排除,因此抗病毒药物所致外周血红细胞改变比较明确。Savage等【8】在2000年一项调查研究中发现成人患者大红细胞血症最常见的病因依次为药物治疗、酒精中毒、肝病、网织红增多症、巨幼贫,说明当前药物所致血液大红细胞血症已比较普遍。外周血细胞和骨髓细胞的异常是艾滋病患者常见的血液学改变,不仅与HIV及其基因产物扰乱辅助细胞的造血调节功能,从而影响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相关,还与AIDS的机会性感染相关【9】。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的水平可反映患者机体的细胞免疫状况,它与机会性感染有密切的关系。病毒载量越高,其发生机会性感染的可能性越大。当CD4+T淋巴细胞<100>时,患者机体的免疫状况均处于较低水平,发生机会性感染的几率均较高【10】。

  抗病毒治疗的目标主要包括:(1)重建艾滋病感染者的免疫系统,从根本上提高患者的免疫力;(2)延长患者的生命,并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最大程度的减少患者的病毒载量【11】。在HIV感染早期,CD4+T细胞数可在正常范围,但增殖减慢和无能应答。无症状感染期,外周血中CD4+T细胞进行性减少,CD8+T细胞反应性升高并发挥着重要的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CD4+T/CD8+T比值下降,患者体内病毒载量处于相对较低水平。进入艾滋病期后,CD4+T细胞进一步下降,而升高的CD8+T细胞也降至接近正常人的水平。在无症状期随着病毒载量的增多,CD4+T细胞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病毒载量与CD4+T、CD4+T/CD8+T比值间呈现负相关【12】。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机会性感染,同时及时给予HAART,降低病毒载量,促进免疫重建,对降低AIDS相关机会性感染的发生率,提高AIDS患者的生活质量显得尤为重要【13】。

  如何提高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成功率:一是提高医务人员的抗病毒治疗能力即临床适应性,依从性;二是基线实验室评估(实验室检测可帮助排除使用某些抗病毒药物的禁忌症)。三是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齐多拉米夫定(含AZT)最主要的毒副作用是骨髓抑制,常发生在初患者开始治疗的半年内;四是增加二线抗病毒药种类;五是加强疗效评价的力度:目前国际上最好的疗效评价是CD4+T淋巴细胞和血浆HIV病毒载量的测定。在CD4+T淋巴细胞明显减少之前用药,从而减少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可能会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14】。

  相关期刊推荐:《中国药物化学杂志》(双月刊)创刊于1990年,是由中国药学会与沈阳药科大学共同主办的国内唯一专门反映药物化学领域科研成果及科技信息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报道该学科最新的科技动态与科研成果,为广大医药科技工作者提供了解新药研究、制药工艺研究、天然药物化学研究的窗口,促进世界医药事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由于齐多拉米夫定对骨髓抑制作用较强,以及机体代偿合成作用,HIV感染者分别用A、B两组药物进行HAART后不同时期其外周血细胞各参数有着不同特点,临床上进行抗病毒治疗药物的选择时还应考虑各种药物对外周血细胞的副作用大小,特别是对红细胞的副作用。——论文作者:袁飓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yix/18964.html

各行业核心期刊快速入口

医学类核心期刊汇总
口腔核心期刊
卫生核心期刊
药学核心期刊
眼科核心期刊
儿科核心期刊
医学核心期刊
兽医核心期刊
外科核心期刊
护理核心期刊
临床核心期刊
教育类核心期刊汇总
小学教育核心期刊
中学教育核心期刊
高等教育核心期刊
职业教育核心期刊
成人教育核心期刊
人文教育核心期刊
科学教育核心期刊
教育核心期刊
教学核心期刊
教育管理核心期刊
学科类核心期刊汇总
语文核心期刊
数学核心期刊
外语核心期刊
化学核心期刊
物理核心期刊
历史核心期刊
政治核心期刊
体育核心期刊
艺术核心期刊
法律核心期刊
经济类核心期刊汇总
市场经济核心期刊
经济核心期刊
金融核心期刊
财经核心期刊
审计核心期刊
旅游核心期刊
统计核心期刊
会计核心期刊
农业类核心期刊汇总
畜牧核心期刊
农业核心期刊
林业核心期刊
工业类核心期刊汇总
机械核心期刊
冶金核心期刊
电力核心期刊
铁路核心期刊
电气核心期刊
工业核心期刊
石油核心期刊
环境类核心期刊汇总
电力核心期刊
水利核心期刊
能源核心期刊
地质核心期刊
化工核心期刊
环境核心期刊
气象核心期刊
地理核心期刊
建筑类核心期刊汇总
测绘核心期刊
测量核心期刊
建筑核心期刊
交通类核心期刊汇总
铁路核心期刊
公路核心期刊
交通核心期刊
运输核心期刊
汽车核心期刊
轨道核心期刊
科技类核心期刊汇总
电子核心期刊
科技核心期刊
计算机核心期刊
其他类核心期刊汇总
管理核心期刊
档案核心期刊
心理核心期刊
政法核心期刊
文学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