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儿童尚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具有与成人不同的生理发育特点和药动学特性,不同年龄的儿童对于药物的安全性阈值各不相同,中药经皮给药制剂能够随时停止给药,改善儿童用药安全性阈值不同等问题,因此在儿童中具有广泛应用。且与传统口服制剂相比,中药透皮贴剂能克服口服给药带来的肝脏首过消除、较难保持血药浓度等缺点,同时具有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减少给药次数等优势,应用于儿童能够显著性增加用药依从性,避免超说明书现象的发生。近年来,中药透皮贴剂广泛应用于儿科临床疾病的治疗且疗效确切,其中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占比超过50%,消化系统次之,主要应用于肺炎、腹泻、哮喘和厌食症等疾病的治疗。经过查阅文献,对近10年间中药透皮贴剂在儿科临床疾病治疗中的用药规律进行综述,为临床推广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透皮贴剂;中药;小儿疾病;呼吸系统;消化系统
目前,我国儿科用药存在药品剂型少、儿童药品说明书不规范、儿童用药不合理等问题,导致儿科用药产生超说明书现象,对儿童的生长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同时儿童对传统口服剂型和注射剂依从性差,难以确保用药的准确性和治疗效果[1-2]。经皮给药制剂(TDD)因能为小儿提供安全、顺应性好、使用方便的药物,因而在儿科临床得到广泛应用[3]。通过查阅近10年间经皮给药治疗小儿疾病的临床文献发现,中药透皮贴剂在小儿疾病的应用中,呼吸系统疾病超过50%,消化系统次之,主要应用于肺炎、腹泻、哮喘和厌食症等疾病的治疗,本文对中药透皮贴剂在小儿临床疾病治疗中的用药规律综述,为其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1中药透皮贴剂概述
中医认为人体皮肤腠理与五脏六腑相贯通,药物通过皮肤腠理到达人体脏腑,起到调节机体、抗病去邪的作用,中药经皮给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继承传统的内病外治法,将中药经合理的提取、分离和纯化等工艺所取得的有效成分或其提取物浸膏,与适宜的辅料基质制成贴片后,通过皮肤表面给药,贴敷于与疾病相关穴位,以恒定速度(或接近恒定速度)通过皮肤各层,从而达到治疗效果[4]。
中药经皮给药的关键是中药透过皮肤到达治疗靶点发挥作用。药物透皮吸收进入体循环主要包括3种途径:①跨细胞间质途径,药物通过角质细胞间类脂双分子层进入体循环[5]。②跨细胞途径,药物通过角质层和表皮,进入真皮层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6]。③跨皮肤附属器(毛囊、皮脂腺和汗腺)途径,但毛囊仅占皮肤总表面积的0.1%,因此是离子型和极性大分子药物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7-8]。
皮肤角质层对亲水性和生物大分子药物的经皮渗透障碍是中药透皮贴剂的难点。近年来许多促进药物经皮渗透的方法出现,包括化学促渗法、离子导入技术、电致孔导入、超声波导入、激光技术、微粉化、微针、生物促渗剂及促渗方法的联用[9]。新技术和新方法应用于中药透皮贴剂,增加药物经皮渗透率,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皮肤刺激性,提高药物治疗安全性,使得中药透皮贴剂的应用更加广泛。
中药透皮贴剂用于治疗小儿疾病具有明显优势,能够克服传统给药剂型带来的用药依从性差和剂量不准确等问题。中药透皮贴剂能够减少胃肠道刺激、随时停止给药、减少给药次数、提高生物利用度、避免肝脏首过效应、增加用药安全性[10]。近年来,中药透皮贴剂广泛应用于小儿临床疾病的治疗并取得显著疗效,如肺炎、哮喘、腹痛、腹泻、厌食症等疾病。
2中药透皮贴剂的小儿临床应用
2.1呼吸系统疾病
2.1.1小儿肺炎小儿肺炎是儿童常见呼吸道疾病之一,好发于婴幼儿,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中医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卫外不固,肺脾肾常不足”,以外感寒邪、内有痰饮停滞为主要病因病机。其病程、疗程长,并发症多,严重影响患儿健康[11-13]。临床常将中药复方贴敷于婴幼儿肺俞等穴位,药物经皮吸收,刺激经络穴位,达宣通肺气、化瘀通络之功效,患儿恢复好,未见不良反应,安全性高。中药配方及贴敷穴位见表1。
2.1.2小儿哮喘小儿哮喘即儿童支气管哮喘,我国小儿哮喘患病人数逐年上升,常在夜间或凌晨发作加剧,发作产生呼气延长、呼吸困难和口唇青紫等症状,缠绵反复,难以根治,严重影响生命安全[22]。临床常用白芥子、细辛和延胡索配合其他中药制成膏状贴敷于脾俞、大椎、肺俞等肺脏经气关键穴位,达到化痰平喘和通血利气的作用。常见中药配方及贴敷穴位见表2。
2.1.3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反复呼吸道感染是1年内上、下呼吸道感染次数超出正常范围,2岁内小儿发病率最高[33]。王百夺[34]联合玉屏风散口服和四味温里散(中药配方:小茴香、肉桂、八角茴香、花椒)贴敷于患儿神阙穴,与单纯服用玉屏风散相比,联合中药贴敷组总有效率96.88%,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2.5%。吕红粉等[35]采用王氏玉屏膏(中药配方:黄芪、白术、白芥子、细辛、肉桂、甘遂)贴敷于患儿肺俞、心俞、脾俞、天突、膻中和神阙穴,对照组口服匹多莫德,结果治疗组中药贴敷总有效率93.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且治疗组IgA、IgG水平显著升高,与同组治疗前和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可见上述中药贴敷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值得临床推广。
2.1.4小儿咳嗽咳嗽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占儿科门诊的50%以上,严重影响家长和孩子的生活质量。外因为外感六淫邪气,内因为内伤饮食生冷肥甘[36]。徐红等[37]将黑牵牛子、白牵牛子、大黄、木香、槟榔、白矾和当归磨成粉状并用温水调匀搓成丸子贴于患儿肺俞穴、膻中穴、涌泉穴,咳嗽总缓解率达到96.77%,显著高于对照组(服用止咳化痰药物及抗生素治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刘相朝等[38]采用观察组内服麻杏石甘汤并外加附子、干姜、肉桂、山奈贴敷于天突和双肺俞穴,对照组内服麻杏石甘汤,对比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11%,优于对照组68.97%(P<0.05),且观察组咳嗽、干湿啰音、咯痰的消失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可见上述两种中药透皮贴剂治疗小儿咳嗽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2.1.5小儿支气管炎小儿支气管炎是儿科临床常见呼吸系统疾病,一般见于2岁以下儿童,2~6个月婴儿的发病率较高,五分之四病例发生在1岁以内[39]。王素梅[40]比较芥子咳喘贴(中药配方:白芥子、干姜、延胡索)和止咳平喘贴(市售)贴于双侧肺俞、膏肓、定喘穴治疗小儿支气管炎的疗效发现,二者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芥子咳喘贴治率愈显率显著高于止咳平喘贴(P<0.01)。邱颜昭等[41]采用清金平喘贴(中药配方:大黄、芒硝、乳香、没药、生南星、黄芩、炙麻黄)贴于肺俞、天突、膻中穴,与静注利巴韦林相比,在减轻症状和总有效率方面更具优势(P<0.05),敷贴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83.33%,可见芥子咳喘贴和清金平喘贴治疗小儿支气管炎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2.2消化系统疾病
2.2.1小儿腹泻小儿腹泻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消化道综合征,6个月~2岁婴儿多见,大便呈蛋花汤样并带有少量黏液,若不及时给予有效措施干预,会引起脱水、酸碱平衡失调及水电解质紊乱,影响儿童健康发育[42]。临床运用适当的中草药配方贴敷于神阙穴,神阙穴位于人体脐中,是气机升降出入的部位。脐部皮肤角质层最薄,药物渗透量多,脐周血管丰富,有利于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因此治疗小儿腹泻通常选择神阙穴作为贴敷穴位,可激发人体经络之气,使全身的经络疏通,气血调和,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小儿腹泻的目的,常见中药配方和穴位见表3。
2.2.2小儿腹痛腹痛是小儿消化系统常见症状,存在明显的年龄特点。其中3个月以下的幼婴常因喂养不当或吞咽过多空气导致肠痉挛。两岁内小儿多见肠套叠、嵌顿性疝以及肠道感染。李宏卿[53]给予观察组患者温中散寒方(中药配方:肉桂、干姜、小茴香、丁香,伴呕吐加木香和砂仁,伴泄泻加吴茱萸和苍术)贴敷神阙穴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5.0%,高于对照组80.0%,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儿治疗效果,改善临床症状。梅向阳等[54]对比研究中药配方(丁香、山楂、神曲、木香、陈皮、小茴香)贴敷神阙穴与服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小儿腹痛临床疗效发现,穴位贴敷能够显著改善小儿腹痛症状且复发率更低,总治愈率93.33%,显著优于对照组73.33%,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2.3小儿便秘小儿便秘中90%以上是功能性便秘,临床常伴厌食、少腹胀急等症状,严重影响小儿的消化吸收和生长发育[55]。陈艳霞[56]等采用推拿敷贴疗法作为治疗组,陈皮、连翘、莱菔子、茯苓、焦山楂、焦神曲、炒麦芽、鸡内金、芒硝和枳实制成药饼贴敷于于神阙、脾腧穴,口服小儿化食丸作为对照组,结果显示推拿敷贴治疗小儿便秘有效率达96.7%,临床疗效确切,优于口服药物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家长和患儿乐于接受。陈英芳等[57]比较推拿联合穴位贴敷和单纯推拿对小儿便秘的影响发现,大黄、芒硝、芦荟和炒莱菔子药粉调成膏贴敷于神阙穴,能够有效缓解儿童便秘的痛苦,有效率达86.7%,可见上述两种中药配方贴敷均具有一定疗效,值得推广。
2.2.4厌食症小儿厌食症是儿童常见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临床主要特征为长期厌恶进食,食量减少,1~6岁儿童最为常见,属于一种慢性消化功能紊乱综合征[58]。刘丽平[59]观察健儿消食口服液联合三黄屏风膏穴位贴敷的临床疗效,将黄芪、白术、防风、黄精、延胡索、酒大黄用白醋调成饼状贴敷于肺俞、膈俞、膻中穴,将苍术、党参、茯苓、白术、山楂用白醋调成饼状贴敷于神阙穴,治疗厌食症总有效率达90%,效果显著,生物利用度高,且无不良反应发生,表明该治疗方法对于小儿厌食症具有较好的疗效。
2.3其他系统疾病
2.3.1小儿遗尿小儿遗尿是指3周岁以上的小儿睡中小便频繁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症[60]。梁巍等[61]观察遗尿贴穴位贴敷配合艾灸治疗小儿遗尿症的临床疗效。对照组口服小儿遗尿宁颗粒,治疗组给予遗尿贴(中药配方:益智仁、远志、石菖蒲、覆盆子、茴香、吴茱萸、肉桂、白果等)贴敷于肾俞穴配合艾灸治疗,治疗组有效率85.0%,对照组有效率47.5%,表明上述遗尿贴穴位贴敷联合艾灸治疗小儿遗尿具有显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2.3.2小儿汗证汗证多见于2~6岁体虚较弱的儿童,临床表现为在睡眠或安静状态下,全身或者某一局部出汗较正常儿童多,甚至出现大汗淋漓的状态[62-63]。侯聪慧[64]等观察止汗散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汗证的临床效果,对照组口服虚汗停颗粒,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将煅牡蛎、五味子、五倍子和制何首乌用清醋调成糊状贴敷于神阙穴与双脚涌泉穴,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1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44%,药物起效快,能帮助患儿更好的恢复健康。另外,还可用白术止汗散[65](中药配方:白术、白芍、煅龙骨、煅牡蛎、五味子、浮小麦、陈皮、防风、炙甘草)、治汗膏[66](中药配方:五倍子、五味子、黄芪)等外敷治疗小儿汗证。
2.3.3小儿手足口病小儿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在我国发病率约为37.01/10万~205.06/10万,而死亡率约为6.46/10万~51.00/10万[67]。彭根英[68]研究穴位敷贴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对照组静脉滴注更昔洛韦,观察组服用银翘蒿芩汤联合细辛贴敷于脐部,观察组总有效率97.56%,且观察组症状改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安全性高。同样,朱海秋等[69]采用静脉滴注利巴韦林作为对照组,观察组联合金银花、桔梗、牛蒡子、黄芩和板蓝根敷贴于大椎穴、肺俞穴,结果显示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上述两种穴位贴敷法均对小儿手足口病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2.3.4小儿夜啼小儿夜啼多见于新生儿及婴幼儿,白天安静入睡,入夜啼哭不安,是小儿常见病症[70]。矫承媛[等71]观察推拿配合涌泉穴贴敷治疗小儿夜啼临床疗效,观察组采用推拿配合吴茱萸贴敷于涌泉穴,对照组分别是单纯推拿和单纯贴敷,推拿配合贴敷组有效率为100%,单纯贴敷组有效率68.18%。单纯推拿组有效率为86.36%,结果表明推拿同时贴敷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贴敷组和单纯推拿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此外,通过中医辩证采用不同中药配方贴敷治疗小儿夜啼[72]:①脾虚型:乌药、白芍、香附、良姜、艾叶。②心经积热型::生地、川木通、淡竹叶、甘草梢、黄连、山栀。③惊恐型:龙齿、党参、茯神、远志、石菖蒲、生地、当归、蝉衣、钩藤。上述中药配方贴敷治疗小儿夜啼安全有效。——论文作者:梅佳华1,2,高家菊1,2,普娟1,2,马云淑1,2,3*
相关期刊推荐:《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创刊于1984年,设有:研究生论坛、基础医学研究、临床医学研究、医案医话、临床经验、中西医结合、针灸集成、历代医家、实验研究、方药新知、论著聚焦、综述、教改在线、专题连载、中医保健、推拿按摩、新思路、高校网页、读者网站、博士视点、专家随访、北方名医、全国名医等20余个栏目。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yix/19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