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咨询网医学论文》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相关皮肤病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相关皮肤病临床研究进展

来源: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咨询网 所属分类:医学论文 点击:次 时间:2021-05-29 09:17

  摘要总结归纳近年相关文献,对艾滋病相关性皮肤病的中医学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进行概述。艾滋病相关性皮肤病中医学病位主要在肺脾,涉及心、肝、肾3脏;证候要素主要为风热、湿蕴、血热、血虚、脾虚,病性属虚实夹杂;病机以血虚、血热、风热、湿盛为主。艾滋病相关皮肤病是艾滋病患者较为常见的皮肤黏膜感染,也是影响其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基于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对文中艾滋病相关皮肤病的基本概念做了鉴定,进而指出了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相关皮肤病的重要性并详细介绍了艾滋病相关皮肤病中医药治疗方面的辨证论治理论,为随后的临床诊疗及研究奠定了基础。通过对中医非药物疗法在艾滋病相关皮肤病应用方面的分析,引出了中医外治法与针灸疗法在艾滋病相关皮肤病的研究及作用,最后论述了心理疗法在艾滋病相关皮肤病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对艾滋病相关皮肤病患者的心理问题方面给出了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通过中医内科学的辨证论治,辅以中医外治、针灸等治疗,最后配合心理疗法帮助患者重塑信心,坚定信念,均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症状,增强其免疫力,提高生活质量等。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相关皮肤病临床研究进展

  关键词:艾滋病;皮肤病;中医药疗法;进展

  艾滋病(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ome.AIDS)是一种人类感染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所致,以人体CD4+T细胞减少为特征的疾病。AIDS相关皮肤病是指AIDS患者出现皮肤黏膜损害的概率、病程、治疗及预后较正常人群罹患皮肤病有所不同的一类疾病。因其常发现于HIV感染早期,临床上具有部位的异常、病程的不典型及年龄的不相符性的特点,往往被视为普通皮肤病治疗。回顾近几年的相关研究发现:艾滋病相关皮肤病的发病率高达90%[1-2]。艾滋病相关皮肤病常见临床表现有:皮肤瘙痒,斑疹、丘疹、丘疱疹、紫癜、水疱、结痂、色素沉着等形状不一、大小不等的皮肤黏膜症状,严重影响了AIDS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其心理上的损伤[3]。

  1中西医学对艾滋病相关皮肤病的认识

  1.1西医学方面认识

  目前针对AIDS病最有效的治疗方式为多种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即HAART疗法)。HAART疗法大大提高了AIDS患者的生存时间,但随着病程的延长,各种机会性感染的概率也大大增加。皮肤黏膜作为HIV侵袭的主要部位,使AIDS相关皮肤病成为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西医针对AIDS皮肤病的认识主要包括感染性、非感染性、肿瘤3种。感染性包括:病毒感染(带状疱疹、尖锐湿疣、毛状黏膜白斑)、细菌感染(淋病)、支原体感染、衣原体感染、真菌感染(口腔念珠菌、皮肤癣菌病)、螺旋体感染(梅毒),以及疥疮。非感染性包括:湿疹、脂溢性皮炎、瘙痒性丘疹等。肿瘤包括:卡波西肉瘤、非何杰金氏淋巴结瘤等[4-6]。卢斯汉等[7]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178例艾滋病患者在住院期间皮肤黏膜疾病的种类、特征及实验室指标进行调查,发现AIDS患者合并皮肤黏膜疾病常伴有CD4+T淋病细胞小于200μL,从而认为皮肤黏膜表现特异可作为提示CD4细胞下降、疾病进展的临床指标。魏春波等[8]采用中心临床研究方法通过对356例HIV感染患者的血液中CD4、CD8细胞计数及病毒载量的研究发现,CD8细胞计数水平与AIDS相关性痒疹患者的病情程度呈负相关。

  1.2中医学方面认识

  1.2.1艾滋病相关皮肤病的疾病范畴

  艾滋病相关性皮肤病作为一种起源较晚的新型疾病,中医学尚缺乏完善的理论体系。目前,对于AIDS皮肤病的研究,在基于临床的基础上,对其发生发展、病机演变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相关皮肤病可以改善瘙痒等皮肤黏膜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存率[9-10]。根据其临床特点可归于中医学皮肤病之中,再根据其临床特征,可以归属到中医学某些疾病范畴之中,如《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篇》中的“浸淫疮”、《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中的“狐惑病”、《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中的“瘾疹”等。

  1.2.2艾滋病相关皮肤病的病因病机

  中医学对皮肤病的病因病机有较全面论述,如《诸病源候论》载:“头面生疮系内热外虚,风湿所乘”“肺主气,候于皮毛,气虚则肤凑开,为风湿所乘。脾主肌肉,内热则脾气温,脾气温则肌肉生热也,湿热相搏,身体告生疮。”说明了内因为根本,外因为发病条件。“癣之症状,皮肉瘾疹如钱文,渐渐增长,或圆或斜,痒痛有匡廊,里生虫..一二癣内实有虫也。”提示某些皮肤病由病原微生物所引起。

  相关知识推荐:中医类核心期刊汇总

  通过总结近代医家对艾滋病相关皮肤病的病因病机的探讨和阐述,认为本病的病机关键为风邪、湿邪、血虚、血热、热毒[11-14]。《疡科心得集》云:“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水性下趋故也。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以气火之俱发于中也,期间即有互变,十证中不过一二。”风邪侵犯肌肤则生瘙痒,所谓“无风不作痒”。《诸病源候论》记载:“风瘙痒候,此由游风在于皮肤……遇热则瘙痒。”关于风邪致痒的病机,《灵枢·刺节真邪篇》曰:“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与风邪善行特点相似。湿邪犯于肌肤,“湿邪重浊”“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黏滞”,故皮病难愈,多见湿邪。血虚则无法荣养肌肤,肤失润泽,遇风则痒。血为营阴,或感遇外邪郁入里,久不解而化热;或情志不舒,五志过极,郁而化热,热盛则动血、耗血,热毒蕴结皮肤,则生脓疮。杨凤珍等[15]对AIDS患者常见皮肤病进行观察,发现AIDS皮肤病多与湿邪相关,这里的湿邪不仅仅包括外湿阻遏肌肤,亦包括湿热流溢、肝经湿热、脾虚湿盛、血分湿热等,最终导致气阴亏虚,热毒痰瘀互结,病程迁延,日久不愈。

  2中医学辨证论治

  2.1辨证论治

  总结近年来对艾滋病相关性皮肤病的文献论述,可将其分为以下主要几种中医证型[16-17]。

  2.1.1脾虚湿蕴型

  主症:皮损色暗,以结节为主,皮损有渗出,兼有食少,乏力,腹胀便溏,小便清长,或微黄;舌淡,苔白腻,脉濡或细。治宜健脾除湿散结为法。方用除湿胃苓汤加减,药物组成:苍术、厚朴、陈皮、猪苓、泽泻、赤茯苓、白术、滑石、防风、栀子、木通、肉桂、甘草等。

  2.1.2血虚风燥型

  主症:皮损色淡,皮肤干燥、粗糙,皮肤肥厚、苔藓样变,皮损伴有抓痕、脱屑,红丘疹;舌质淡,脉细数。治宜养血祛风止痒。方用养血润肤汤加减,药物组成:生地黄、熟地黄、天冬、麦冬、天花粉、当归、黄芪、黄芩、桃仁、红花、升麻等。

  2.1.3血热生风型

  主症:皮疹色红,瘙痒剧烈,遇热症剧,兼有心烦口渴,便秘,小便黄;舌红,苔薄黄,脉弦滑数。治宜清热凉血、祛风止痒。方用凉血消风饮加减,药物组成:生地黄、生石膏、白茅根、金银花、白芍、玄参、知母、牛蒡子、荆芥、防风、升麻、甘草等。

  2.1.4湿毒浸淫型

  主症:身发疮痍,甚则溃烂,或咽喉红肿,或乳蛾肿大疼痛,继则眼睑浮肿,延及全身,小便不利,恶风发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治宜肺解毒,利尿消肿。方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药物组成:麻黄、连翘、杏仁、赤小豆、大枣、桑白皮、生姜、甘草等。

  2.1.5血瘀阻络型

  主症:皮损紫暗或有色素沉着,鳞屑较厚,反复发作,多年不愈,或伴有关节活动不利;舌暗有瘀斑,脉象细涩。治宜活血祛瘀,和营消风法。方用活血祛风汤加减,药物组成:当归尾、赤芍、桃仁、红花、荆芥、蝉蜕、白蒺藜、甘草等。以上中医学证型中,脾虚湿蕴型、血虚风燥型、血热生风型在艾滋病相关皮肤病中占着重要比例。陈秀敏等[18]通过对纳入的105例病例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本病的病因病机为气血亏虚为本,风、湿、热3者为标,其中血热生风、脾虚湿蕴、血虚风燥各占43.80%、31.42%、24.76%。

  2.2辨病成方治疗

  对艾滋病皮肤病的治疗,一些中医学医家使用成方专药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19]。王丹妮等[20]从脾胃论治AIDS相关性痒疹,采用健脾和胃、利湿解毒、清热止痒之法于临床治疗,取得成效。黄世敬等[21]运用凉血解毒法,配合中药清热解毒、消肿生肌药膏外涂治疗艾滋病皮肤病,其中瘙痒或伴皮疹15例,肿疡4例,带状疱疹3例。临床治疗后,瘙痒、肿痛等症状基本消失,皮损也得到明显减轻,甚至消失,有效率达95.5%,显效率达77.3%。姚小卫[22]在使用甘草提取物复方甘草酸苷辅助治疗AIDS相关性皮肤病的临床观察中发现,复方甘草酸苷可提高CD4+细胞计数,降低CD38+T细胞计数,有效地抑制了HIV复制,改善了皮肤病症状。ChenXin等[23]通过研究紫草素对趋化因子受体功能和HIV-1复制的影响,发现紫草素可下调单核细胞的趋化性和钙通量,从而具有抗HIV和抗炎作用。

  2.3外治疗法

  中医药外治法在AIDS相关皮肤病的治疗上有独特的疗效[24]。刘国等[25]认为,AIDS皮肤病多属本虚邪实,不可过用攻伐,采用生大黄粉用凉水调制后外敷于带状疱疹处,可有效地促进皮疹消退,使疼痛减轻甚则消失,有效率高达100%。邓福球等[26]采用以黄连、苦参、玄参、麦冬、沙参、生地黄、黄柏、苍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祛风利湿、止痒消斑的方子,煎汤外洗、湿敷为治疗组,对照组采用抗病毒、抗过敏及抗真菌等治疗手段,通过临床观察AIDS相关性皮肤病33例。以每位患者用药后皮损结痂、愈合时间,皮肤瘙痒或痛感消失时间,以及不良反应为评价标准。结果显示治疗组治愈率、有效率分别为93.94%、100%,对照组分别为54.55%、78.79%,治疗组的治愈率、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杨小洁等[27]采用统计学方法对111例患有艾滋病相关性痒疹的患者进行分析,发现采用具有清热解毒、活血祛湿、益气养阴、健脾补肾等中药组成的康爱保生丸和扶正去毒丸对HIV感染伴有皮肤痒疹的患者的CD4细胞和T淋巴细胞具有稳定作用,且可有效改善患者皮损、瘙痒等症状。

  2.4针灸

  针灸学是中医学体系最具特色的学科之一,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在世界医学的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针灸主要通过疏通经络、调整阴阳、扶正祛邪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侯幼红等[28]通过研究发现:将中医药及针灸联合使用,可有效地降低艾滋病患者的病毒载量,提升其外周CD4+细胞的计数,增加免疫细胞的生成,提高患者的免疫能力,降低因免疫力下降而获得的机会性感染的概率。吴欣[29]根据“经脉所及,主治所及”的理论,选用少阳经上阳陵泉、外关等穴位以祛邪,辅以足三里、三阴交、合谷等穴位以扶正,通过影响神经、体液、细胞、分子来治疗AIDS并发带状疱疹,疗效甚著。

  2.5心理疗法

  AIDS相关皮肤病患者常常会因自身疾病而产生焦虑、抑郁,人们会因对艾滋病的发病形式及其不可愈性的不全面的认识对AIDS患者产生歧视与恐惧,这些均会给AIDS相关皮肤病患者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西医学对那些难治性皮肤病的患者采用镇静、抗抑郁等治疗。中医学认为,七情在疾病产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皮肤病在表,病位在肺脾,与心肝肾密切相关。忧思伤脾,则母病及子,脾病及肺,脾伤则气血生化乏源,肌肤失于濡养,加重皮肤病症状。郁怒伤肝,肝气郁结,久则化火,木侮金,则肺失所养,加重病情。李春梅[30]认为,情感因素在皮肤疾病的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皮肤病的产生关键在肺,与脾胃肝肾等脏器密切相关,从而通过辨证论治的方法在肝脾肾经上选取相应的穴位针刺以调节气血阴阳,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因此,在治疗AIDS相关皮肤病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积极地治疗该疾病在患者身体上造成的痛苦,更需要对其在心理上积极疏导。此外,更应该向广大群众积极宣传艾滋病的相关知识,让大家对此类疾病产生更全面的认识,从而消除对艾滋病的偏见,给予AIDS患者更多的关爱、理解与帮助,为患者提供一个温暖和谐的环境,提高艾滋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及信念。

  3小结

  艾滋病相关皮肤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西医常用的激素冲击疗法对其治疗收效甚微,且病情反复、病程迁延不愈,使患者生理及心理产生具体的负面影响,因此运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相关皮肤病显得更加重要。AIDS相关皮肤病涉及多个脏腑,病性虚实夹杂,病机以血虚、血热、风热、湿盛为主。中医学通过辨证论治,辅以针灸及心理疗法,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及生存质量,提高其机体免疫力,减轻HARRT疗法的毒副作用,增强了中西医结合疗法的疗效,帮助艾滋病患者重建免疫系统。此外,我们更应该进一步完善中医药论治艾滋病相关皮肤病的诊疗体制,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该病的价值。——论文作者:杨俊1,李鹏宇,陈莉华,臧静愉,裴金燕,刘亚楠,吴智慧,张振奎,王月圆,郭会军2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yix/19956.html

各行业核心期刊快速入口

医学类核心期刊汇总
口腔核心期刊
卫生核心期刊
药学核心期刊
眼科核心期刊
儿科核心期刊
医学核心期刊
兽医核心期刊
外科核心期刊
护理核心期刊
临床核心期刊
教育类核心期刊汇总
小学教育核心期刊
中学教育核心期刊
高等教育核心期刊
职业教育核心期刊
成人教育核心期刊
人文教育核心期刊
科学教育核心期刊
教育核心期刊
教学核心期刊
教育管理核心期刊
学科类核心期刊汇总
语文核心期刊
数学核心期刊
外语核心期刊
化学核心期刊
物理核心期刊
历史核心期刊
政治核心期刊
体育核心期刊
艺术核心期刊
法律核心期刊
经济类核心期刊汇总
市场经济核心期刊
经济核心期刊
金融核心期刊
财经核心期刊
审计核心期刊
旅游核心期刊
统计核心期刊
会计核心期刊
农业类核心期刊汇总
畜牧核心期刊
农业核心期刊
林业核心期刊
工业类核心期刊汇总
机械核心期刊
冶金核心期刊
电力核心期刊
铁路核心期刊
电气核心期刊
工业核心期刊
石油核心期刊
环境类核心期刊汇总
电力核心期刊
水利核心期刊
能源核心期刊
地质核心期刊
化工核心期刊
环境核心期刊
气象核心期刊
地理核心期刊
建筑类核心期刊汇总
测绘核心期刊
测量核心期刊
建筑核心期刊
交通类核心期刊汇总
铁路核心期刊
公路核心期刊
交通核心期刊
运输核心期刊
汽车核心期刊
轨道核心期刊
科技类核心期刊汇总
电子核心期刊
科技核心期刊
计算机核心期刊
其他类核心期刊汇总
管理核心期刊
档案核心期刊
心理核心期刊
政法核心期刊
文学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