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对桂枝加附子汤条文及组方的分析,并与《内经》相关条文互参以加深理解。同时,联系《内经》读《伤寒》,以《伤寒》印证《内经》,不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桂枝加附子汤;《内经》;《伤寒论》医学论文发表
《伤寒论》第20条言:“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汗多伤阳,营阴失守,故遂漏不止;表阳已伤,腠理开泄,故恶风。小便难者,一因汗多亡津液;一因大汗亡阳,气化不及州都。四肢微急者,阳气柔则养筋,四肢为诸阳之本,失于阳气温养,又因“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方用桂枝加附子汤,以桂枝汤解肌表、敛汗液而和营卫,又加附子扶阳固表止汗、温肾助津气化。此条文或许可加深对《黄帝内经》(下文简称为《经》)中诸条文的理解。
此条既有阳虚,又兼阴伤,是先回阳,还是先救阴?
《经》言:“凡阴阳之要,阳秘乃固。”又言“阳生阴长”,“阳者,卫外而为固也。”方以桂枝加附子辛温之品,显是温经助阳为先。再观《伤寒论》第29条,先作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更作芍药甘草汤以滋其阴,可知古圣治阴阳两虚之证,往往扶阳为先,滋阴于后。吕震名称桂枝加附子汤“以固卫之法,为救液之法……此证全是卫气外泄,津液内夺之象。而附子乃燥液之品,仲景偏用之救液,此何意也?盖卫阳将脱,非得附子之大力,必不能迅走卫分以回阳,今但使卫阳亟固,先断其外泄之路,则就吾身固有之津液,还返于内,回阳而津自复,更无借他药生津润燥之力,此其立方之所以圣也。”更有陆渊雷老先生的见解可以互参:“津伤而阳不亡者,其津自能再生;阳亡而津不伤者,其津亦无后继。是以良工治病,不患津之伤,而患阳之亡……桂枝加附子汤之证,伤津而兼亡阳也,仲景则回其阳而已,不养其津,学者当深长思之。”此即“有形之精血不可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之义。阳气与阴津密切相关,津能载气,遂漏不止可致气随汗泄;气可摄津,又可生津,故助阳补气之所以固津液。
《经》言:“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又言“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伤寒论》中亦言:“极寒反汗出,身必冷如冰。”此处“阴盛”与“寒”,当做何解?
景岳对此论述甚详:“所谓寒者,非曰外寒,正以阳气内虚,则寒生于中而阴中无阳,阴中无阳则阴无所主而汗随气泄。故凡大惊、大恐、大惧,皆能令人汗出,是皆阳气顿消,真元失守之兆。”故此处之汗本于阳虚。对于阳虚自汗的治法,景岳也有详论:“微虚者,略扶正气,其汗自收;甚虚者,非速救元气不可,即姜、桂、附子之属,必所当用。”刘渡舟老先生在其《伤寒论通俗讲话》里讲的一则病案,说明了附子在治疗阳虚自汗证中的不可或缺:“同事仆老师,在回乡探亲前向我求方,他说有一个亲戚患自汗证,身体虚惫不堪。曾用黄芪、党参、龙骨、酸枣仁、浮小麦等止汗固表之品无效,问我怎么办?我告诉他,如无热象,可试用桂枝加附子汤。他回乡后用此方果然取效。后来他对我说,阳虚出汗,非附子不能止,若早看到这一点,病也不至于拖延至今。” 历代医家在治疗阳虚自汗时对附子的重视也不乏记载。《名医类案》中有以补中益气汤十数贴治自汗不效,后在原方基础上加桂枝、麻黄根、浮小麦与炮附子三贴而愈;又载有以十全大补汤倍加黄芪更加附子一剂见效者。《续名医类案》中载有汗证属肾虚者灸关元、右命门之法,亦载滑伯仁以真武汤治愈暑天坐卧当风而致身冷自汗一证。
汗漏不止、恶风者,由卫阳虚馁、开阖失司所致,由此联系到《经》中:“卫出于下焦”的说法。此说存在很大争议,卫气本由中焦水谷所化,宣发于上焦,言其“出于下焦”是否正确?
窃认为“卫出于下焦”是有理论依据的。其一,足太阳膀胱经主表而统营卫,故方中桂枝汤可温表阳而助卫敛汗液;其二,肾为诸阳之本,肾中真阳对卫气的生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钱湟在《伤寒溯源集》中曰:“饮食入胃,谷之浊气下降,为命门真火之所蒸腾,则阳气发越,其彪悍滑急之气,直达皮肤而为卫气。”《证治准绳》曰:“脾纳水谷,其悍气注于肾而为气,肾舍于肺而为卫,以温分肉,充皮毛,肥腠理,司开阖也”,故方中加附子主入肾经以温里阳,一则助州都气化、一则蒸腾谷气为卫气;其三,足太阳膀胱经又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正如陈恭溥言:“加附子于桂枝汤中,以固少阴真阳之品,为补太阳表阳之用。”故本方可看作太阳少阴同病之方。可见卫气与下焦之膀胱与肾密切相关,此即《灵枢》所言:“地有泉脉,人有卫气。”
现桂枝加附子汤已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各证。有用之治疗阳虚不固、阴液外漏之乳、汗、尿、经漏等证[1];有用之治疗阳虚外浮或素体阳虚、表邪未尽发热者[2];有用之治疗肾阳亏虚型过敏性鼻炎者[3];有用之治疗表虚阳陷之烫伤、水疱疔、背疮等外科疾患[4];有用之治疗痹症者[5];有用之治疗更年期综合症者、性功能减退者[6],凡辩证属表虚营卫不和兼见阳虚者,皆可获效。
从《张仲景原序》中可见,《伤寒论》的撰写是建立在其对《内经》深入研究基础之上的,故《内经》为《论》中的辨证论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论》又可弥补《经》详于理而略于治的缺憾。故将《伤寒论》条文结合《内经》学习,不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戴建林. 桂枝加附子汤治疗液漏证举隅[J]. 国医论坛,1988,01:39-40.
[2]张明元. 桂枝加附子汤举隅[J]. 陕西中医,2001,10:628-629.
[3]宋力伟. 桂枝加附子汤治疗肾阳亏虚型过敏性鼻炎48例[J]. 浙江中医杂志,2009,07:507.
[4]丘秀莲,谭抗美. 桂枝加附子汤新用[J]. 新中医,2005,06:82.
[5]齐建敏. 桂枝加附子汤临床应用验案3则[J]. 国医论坛,2004,01:12-13.
[6]林繁枝,张丽君. 桂枝加附子汤临症应用举隅[J]. 中医药学报,1995,01: 53-54.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yix/5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