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是由《中华全科医学》发表的护理论文,创刊于2003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央国家级医学专业期刊。
摘要:急诊科拥挤现象研究是近十年急诊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已逐渐被世界各国政府和急诊医学界所重视。2006年美国医学研究院(IOM)报告中把急诊科拥挤现象列为急诊医学将来面临的五大问题之首。美国急诊医师学院对急诊拥挤现象的定义为:在医院和/或急诊室内,患者对急诊医疗的需求超过了现有医疗资源的一种状态,主要表现为急诊患者被延迟评估和处理、患者被迫在走廊等处接收治疗、需要住院的患者被延迟收住院、部分患者不愿等待医师和/或床位而自动出院[3]。同时,Pitts等[4]在回顾研究中指出,频繁出现救护车转运问题也反映了急诊拥挤的现象。国内急诊医学发展已有近3O年,急诊拥挤现象存在已久。近年来,因急诊过度拥挤而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新闻报道屡见不鲜。因此,如何客观评价急诊拥挤程度和预警已成为当务之急。现将急诊拥挤程度评估及对策研究综述如下,供护理同仁参考。
关键词:急诊科拥挤现象 急诊医师学院 护理论文发表
1 急诊科拥挤程度评估方法
1.1 主观评价
是急诊科医生和护士对于当前急诊治疗区域患者流量变化的主观感觉。
1.2 客观指标
包括候诊时间、急诊滞留时间、未被发现离开急诊的患者(LWBS)、救护车转向率(ambulance diversion)、床位使用率㈨等。
1.3 实时客观评分量表
1.3.1 国家急诊科拥挤度评分表(NEDOCS)
NEDOCSE的计算公式为:(Pbed/Bt)×85.8+(Padmit/Bh)×600+Wtime×5.64+ Atime×0.93+RnX 13.4—2O。公式中:Pbed为在床上患者数(包括走廊、输液椅上患者);Bt为急诊治疗床位数(指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床位);Padmit为收住院患者数;Bh为医院床位数;Wtime为最后1例上床患者等候时间;Atime为从挂号到留观最长时间;Rn为呼吸机数。结果评价:评分结果按数值分为6个等级[1 :0~20(不忙)、21~60(忙)、6l~lO0(q~忙)、101~140(拥挤)、141~180(危险)、>180(灾难)。
1.3.2 急诊工作指数(emergency departmentwork index,EDwIN)
EDwIN的计算公式:~niti/NaX(Bt-Pboard)。公式中,ni为单位时间内不同分诊等级的患者数;ti为修正的急诊严重度指数5级分级法(emergency severity index,ESI),分诊级别为1~5,病情越严重,分越高;Na为单位时间内主治医师数;Bt为额定治疗床位数;Pboard为单位时间内等待住院患者数。
1.3.3 实时急诊需求分析指标(READI)
REA—DI计算公式:DV一(BR+PR)×AR;BR 一(Ptotal+Apred—Dpred)/Bt;AR—Eniti/Ptriage;PR—Ahour/NPPH。公式中,DV(Demand Val—ue)为需求值;BR(Bed Ratio)为床位比率;Ptotal为当前急诊患者总数;Apred为预计到达急诊患者数;Dpred为预计离开急诊患者数;Bt为额定急诊治疗床位数;AR(Acuity Ratio)为敏感度;ni为单位时间内不同分诊等级的患者数;ti为ESI;Ptri—age为已预检留在急诊的患者人数;Ahour为过去l h就诊患者总数;PPH为值班主治医生和住院医生1 h内所接诊患者的平均值。
1.3.4 工作评分(The Work Score)
工作评分计算公式:3.23×Pwait/Bt+0.097×Y.niti/Nn+10.92×Pboard/Bt。公式中:Pwait为单位时间内等待就诊患者的总数;Bt为额定急诊治疗床位数;ni为单位时间内不同分诊等级的患者数;ti为ESI,Nn为当前值班护理人员数;Pboard为单位时间内等待住院患者的总数。
1.4 四种实时客观评分量表比较
Hoot等在研究中指出,四种实时客观评分量表都能很好反映急诊拥挤程度以及现象发生发展规律,同时,EDWIN、NEDOCS评分量表与医生、护士对拥挤评价呈良好相关性。但是,EDWIN和The WorkScore将统计侧重点放在医生工作上,未包括护理工作,同时四种量表无法提供实质性的早期预警,应用性有待改善。
2 急诊科拥挤原因分析
根据急诊患者流动情况,Asplin等美国急诊医学专家将急诊科拥挤原因分为人口因素、急诊处理因素、出口因素。
2.1 入口因素
早期医护人员对于急诊科拥挤问题仅仅从主观评价(感受)出发,以“患者自身”来认识,认为老年患者、吸毒者、无家可归者、艾滋病患者、精神病患者的增加是引起急诊科拥挤问题的最主要因素。后续的研究认为,无医疗保险或医疗补助的“非急诊”问题患者明显增加(在一些国家,法律规定急诊科为一些贫困患者免费提供医疗救助)是目前造成急诊科拥挤最基本的因素,患者流量超过了急诊科的处理能力。
2.2 急诊处理因素
急诊处理过程大致包括:患者等待就诊、患者等待实验室和/或放射学检查及结果、急诊患者等待专科会诊处理。Gardner等发现,实验室检查及放射学检查时间延长大大增加了急诊拥挤程度。Ay等回顾土耳其某大学附属医院3 609例急诊患者信息,发现患者的会诊数量增加以及病情复杂程度提高都对急诊拥挤程度有所影响。
2.3 出口因素
随着对急诊科拥挤现象的追踪和分析,人们渐渐意识到单纯从患者角度来考虑急诊科拥挤现象太过片面,因此,国外专家开始追踪患者流动措施。澳大利亚的一些学者提出出口受阻是导致急诊科拥挤的主要问题,需要住院的患者在急诊科滞留时间过长,占用大量急诊医疗资源。
2.4 其他因素
对急诊就诊满意度、救护车转向率、未就诊即离开的患者(LwBC)、医疗差错及事故、医院住院床位使用率的追踪,这些因素与急诊拥挤现象有一定相关性。
3 对 策
对急诊拥挤状况原因分析后,不难看出,控制急诊患者入口因素、改善急诊患者处理流程、拓宽急诊患者出口问题,将很大程度缓解急诊拥挤的状况。
3.1 控制急诊入口
认真执行预检分诊制度,尽可能减少“非急诊患者”涌入;在各级医院设施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设方便门诊、夜间门诊、周末门诊等。
3.2 改善急诊患者处理流程
适当提高急诊科医护比例,提高急诊医护人员自身的综合处理能力,完善就诊系统信息化进程,缩短急诊患者检查结果完成时间,优化急诊就诊环境,可以缓解急诊拥挤状况。
3。3 拓宽急诊患者出口问题
加强各专科间交流,缩短专科会诊时间,明确急诊患者分流方向,保证急诊患者入院流程的通畅,提高医院床位周转率。
3.4 动态检测急诊患者流动变化
根据客观评估量表评估建立急诊拥挤预警系统,将更好为急诊患者分流、医院床位使用指导、救护车有效转运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
4 结 语
缓解急诊科拥挤现象任重而道远。应用医护主观感受、客观指标、实时客观评分量表,对急诊拥挤现象进行评价,尤为客观评分量表对于我国急诊拥挤情况评估值得去思考和验证,以便建立急诊拥挤预警系统,提高急诊资源利用率,降低危重患者死亡率。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yix/5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