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春藤笔记
几乎每一所美国的本科院校都会开设写作课程,不论你是什么水平、是否以英语为母语,都必须参加。在哥伦比亚大学,除了大一必修的写作课之外,学校还有一个“写作中心”,两者都是“大学写作项目”的一部分。写作中心聘请一些哥大研究生作为兼职顾问,他们大都是文学、哲学专业,对写作兴趣浓厚。每个学生一周可以约见顾问一次。
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园一景。由于写作课的阅读材料多和社会现实有关,哥大学生常在论文中探讨自己关心的新闻。 小葱拌豆腐 图
上学期期末,国内某网站上登出一条题为“打印店藏高人引膜拜:曾帮数千大学生改论文”的新闻。主角是武汉的中南财经大学旁一家打印店的老板,每年一到5月就忙着帮毕业生修改论文格式。我纳闷道:难道除了打印店老板,没有人教大学生写论文时应该用什么格式?再往下看:“一般老师布置论文后,都会给学生发一份论文格式要求,让学生自己照着做,但偏偏就有很多学生达不到要求”原来问题就出在这里!别人用一个学期解决的问题,我们却想用一张纸就解决了,这不是强人所难吗?
大洋彼岸,几乎每一所美国的本科院校都会开设写作课程,不论你是什么水平、是否以英语为母语,都必须参加。这门课在有些大学被称为“English 101(英语101)”,而在哥伦比亚大学则被称为“University Writing(大学写作)”。虽然听起来简单,但是重点却放在了“大学”这个词上:从进入大学开始,不管是为哪一门课所写的论文,都要根据大学标准来要求自己,而开设在大一的“大学写作课”则正是为此做铺垫的。
一
中美两国对学生写作的预期不同,这在中学教育中已初见端倪。在国内上中学时,写作就意味着语文课每周的周记和每学期的两三篇课堂作文。获得高分的文章多是由于“文采出众”,若是能连带点成语典故,那就更是向着高考优秀作文的标准看齐。我印象很深的是几年前上海的一个高考作文题,题目是“杂”。最后接近满分的一篇考生作文,从秦始皇、江南园林一洋洋洒洒地谈到中华儿女,虽酣畅淋漓却不知所云。尽管这几年高考也做了,以“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取代了的“一字禅”,但能达到立意、文采双全的考生还是寥寥无几。
相比之下,攻克美国高考SAT的作文似乎简单很多。虽然“失败是否真的能让人从中受益”、“社会是否可能对每个人都公平”等SAT作文题看起来很深,但对战无不胜的中国考生来说,只要运用“开头+例子+结尾”战略,再熟背几个万能的例子,拿满分也不是难事况且SAT作文是12分制,比中国高考打分粗放很多。SAT作文主要看中你的观点和论证。至于学生实际写作水平如何、词汇量多大,在SAT作文中就很难体现了。
中国的中学语文课上,常有些学生对作文马虎应付。问其原因,倒也讲得出一番道理:“我将来是要学理科的,文章写得好有什么用?”美国高中生做课外研究的机会很多,不论什么科目,写论文都是绕不过去的坎儿。比如美国高中数学建模大赛就要求学生在建立模型后用二三十页的论文进行阐述,最后还得模仿数学家给相关部门写封信,用“说人话”的方式把模型的优点解释清楚。我在哥大的一个朋友还在高中的暑假里为专业实验室做过解剖小白鼠大脑的研究,其是她现在书架上厚厚的一沓论文集。
然而到了大学,即使是美国学生也会被学校全副武装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架势给吓一跳:除了大一必修的写作课之外,学校还有一个“写作中心”,两者都是“大学写作项目”的一部分。写作中心聘请一些哥大研究生作为兼职顾问,他们大都是文学、哲学专业,对写作兴趣浓厚。每个学生一周可以约见顾问一次。不论是课堂里的论文还是一时兴起写的小说,是刚有雏形还是暂已收笔,都可以请顾问从写作角度提意见。至于重点想放在纠正语法还是完善论点,也可以向顾问提出。若这些项目还不能满足你对写作的浓厚兴趣,那就干脆修一个“Creative Writing(创意写作)”专业吧。这个听着就新奇的专业以培养作家、编剧为主,即使在美国大学中也鲜有开设,国内最接近的大概也就是“中文系”了。畅销书《经济学》的作者就曾在哥大攻读写作,还说对该项目帮自己走出创作危机“十分感激”。
当然,对我们这些菜鸟来说,光写作课上的这些要求就够应付了。其实作为国际学生,本可以避重就轻,参加难度较低的国际学生班。奈何这个班有人数,只要托福成绩还过得去,就还得进普通班,和美国学生一视同仁。除了普通班之外,还有三个以“美国研究”、“女性研究”、“可持续发展”命名的主题班供学生选择。顾名思义,选择某个主题班的学生就以该主题为阅读和写作的素材了。
二
作为一提起英语写作就想到托福、SAT的国际学生,与久经沙场的美国学生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心中不免惴惴。尤其是看到写作课错综复杂的大纲之后写作课一共分为四个单元,每个单元又都有一堆繁复的要求:第一单元要你掌握“性提问”的技巧,第二单元要将几篇阅读材料交叉对比后选题论证,第三单元自选课题找资料进行研究,第四单元则要自行总结一学期来的写作技巧
不过第一节课的内容并不吓人。课上,我们写作小班的老师由理奈先做了介绍:她是出生在东京的日韩混血,从小在美国长大。她也是哥大写作专业的研究生,正打算出版自己的第一本小说。这本小说讲述的是同一个故事的多种可能性,而由理奈说,她热爱写作,正是因为每一次新的写作都意味着无穷的可能。由理奈先让所有人聊了聊自己的写作经历,再发下一篇黑人女作家牙买加琴凯德的短篇散文《论历史》,要求分别找出其中的论点和论据。琴凯德是出生于西印度群岛的黑人,她从哥伦布和当地人的两种视角出发,刻画了不同人眼中的西印度群岛历史。我们第一进阶的作业就是从《论历史》中获取灵感,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再结合琴凯德的文章和自己的经历做出解答。对于我这个半年前刚刚漂洋过海的中国学生来说,琴凯德对一种文化的两种解读,令我感同。于是,我开始酝酿一篇探讨美国人眼里中国文化的论文。
第一个礼拜提出论文设想,第二个礼拜交出论文第一稿,第三个礼拜第二稿,第四个礼拜终稿除了参考老师的意见之外,写作班里的同学还被随机配对,每一稿要发给同伴征询意见。每写完一稿,要在稿子末尾附上一封给同伴的短信,概括自己想表达的论点、需要什么方面的意见;而看完同伴的文章后,也要写一封短信提出修改。因为每一稿修改幅度都很大,每个周末不仅得重写一篇论文,还得写两封信,工作量着实不小。
当然,老师会不时提供帮助。在第一单元即将提交终稿之前,由理奈发下了一张“如何让标题吸引眼球”的讲义,其中介绍了一些给论文起标题的策略,如利用谐音、典故、歌词等等。比如曾经有个探讨同性恋的展览,就以“Know Gays Aloud(了解同性恋)”为标题,正好和歧视同性恋的“No Gays Allowed(同性恋入内)”谐音。我当时还在纠结如何给我这篇关于美式中国文化的论文开头,这张讲义使我恍然:若是能用美国读者熟悉的例子开头,岂不是更有趣味?于是,我这篇论文就从“fortune cookie(签语饼,一种夹着中英文鉴言的元宝状点心)”这种只有在美国中餐厅才能看见的甜点开始入手:“虽然很多美国人想到中餐就会想到签语饼和里面的小纸条,但实际上签语饼最早发源于一个的日式茶室。事实上,很多美国人眼里的中国文化,完全不能代表我眼里的中国”
三
由于写作课的阅读材料多和社会现实有关,其他同学也常在论文中探讨自己关心的新闻。第二单元,我们的阅读材料之一是美国轰动一时的“中央公园慢跑者案”。1989年的一个夜里,就在距离哥大一公里远的中央公园,一个华尔街工作的年轻白人女子在慢跑时被,重度昏迷。警方在不足的情况下,了5名事发时在中央公园“游荡”的黑人青年。尽管很多人相信他们是的,他们还是被判。直到2000年,另一个服刑中的罪犯坦白自己是“慢跑者案”真凶,一桩才得以。“慢跑者案”发生后,起了很大的推波助澜作用。有的认为,这是又一起无业游民肆意侵害对城市有贡献者的案件,纽约就是被这些社会底层的无赖给腐化了;而另一派则深入纽约黑人聚居的哈林区进行采访,代表那里的居民呼喊:不要再强调案件中“黑人”与“白人”的对立了,这样做标题,岂不是让种族歧视更加激烈、城市阶层分化更加严重?两方意见相持不下,到最后都煽情线,轰轰烈烈地辩论了几年之久。我写作课的同学茱莉亚来自南美洲的哥伦比亚国,关于“慢跑者案”的争论使她联想到了自己国家的内乱。在茱莉亚看来,哥伦比亚国的层出不穷,也是由于对事件的煽情解读引发了更多。她在这篇名为《不公与》的论文中,希望能为和平着想,和游击队叛军FARC(哥伦比亚武装力量)进行对话,以此打破以暴制暴的恶性循环。
四
除了写作上的技巧之外,写作课还有一大训练目标学会正确地引用资料。诚信是美国学术文化的第一要义:不管你在大学里上哪一门课,随着课程大纲发下的都还有一段“honor code(诚则)”,大致就是论文不能抄袭。但要知道,做到不抄袭不仅是一条纪律,还是个“技术活”怎样才能在引用资料时不抹杀原作者的功劳呢?
在为第三单元的自选课题写论文时,要求至少要引用八篇。这就需要同时学习MLA引用格式规范。MLA是美国现代语言协会制定的一种引用格式,在美国校园中很常用。比如要引用一本书,就要在尾注中注明“作者姓,名,书名,出版地, 出版社, 出版年”等等。对于这篇研究性论文,老师甚至要求我们在开写前就把脚注列好,以免漏掉某一段引用资料的出处。
我曾试过百度搜索“论文抄袭”,搜出许多关于学生写毕业论文时如何和高校的反抄袭检测系统斗智斗勇的故事,甚至还有“学生论文反抄袭催生反反抄袭产业”这样拗口的标题。而在Google上搜索“essay plagiarism(论文抄袭)”,虽然也有在线抄袭检测软件的广告,但更多是“What is plagiarism?(什么是抄袭?)”等科普性文章,教你如何引用资料避免抄袭嫌疑。俗话说“宜疏不宜堵”。与其靠千方百计检测学生论文来防范抄袭,是不是事先学生如何避免抄袭更靠谱些?
作为哥大的核心课程之一,写作课的设计经过了多年的。尽管如此,哥大的食堂里还不时能听到大一学生的互相诉苦:“这个倒霉的大学写作,上星期刚写好一篇论文,这星期又要开始写了,周末又没法出去玩了!”很多学生觉得写作课每周的作业量大,而且四个单元的划分也太过人为。然而谁也没法否认的是,经过一学期的写作训练,写其他课的论文也感觉得心应手了找资料的速度快了,构思论点的想法多了,引用资料更成了一种本能。
学期结束,班里每个人都在学校信箱里收到了老师由理奈寄来的信封由理奈觉得寄信是师生间比写邮件更好的沟通方式。我的信封里有由理奈对最后一篇论文终稿的评语,还有一封手写的短信,其中说道:“很高兴看到你一学期来写作技巧的进步。更让我高兴的是,你找到了自己的写作风格!谢谢你把自己的写作体会和我分享,希望你能在将来的写作中,让更多读者感受你的风格!”
(作者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生)
录入编辑:薛冬霞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zfa/3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