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统计,全世界每生产100台电梯,75部在中国;每安装100部电梯,65部在中国;全国日均乘梯量超过2亿人次。目前,陕西省电梯总量达17.4万台,比2018年增加近3万台。然而,电梯安全该怎么管?事故纠纷怎么算?消费者权益如何保障?笔者认为,从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入手,开展电梯安全监管创新模式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电梯安全监管;监管模式;创新
1电梯安全运行调查分析
电梯安全十分重要,调查发现大多数相关部门对公共场所的电梯安全问题都是严格按照要求执行,也对乘坐电梯方面的注意事项进行了一定的宣传。但还会有许多的电梯安全事故发生,调查中约42.2%的电梯出现过电梯夹人事件,而使用单位电梯方面负责人数在两人以下的有20%。另外,65.8%的电梯使用者认为公共领域电梯安全负责人应当是电梯使用单位。调查显示约80%的电梯使用方在节假日等人流高峰时段会安排保安人员巡查及疏导,但医院模块在人流高峰期基本无人监管,且仅约32%的电梯中会播放电梯安全广告。由此可见,电梯本身安全性能具有不可控性,且电梯使用单位存在控制人力成本的问题。部分电梯使用者出现误区,从而导致部分业主对电梯维保单位工作不支持,使得电梯维保工作开展难度加大。因此,除电梯本身安全不可控性外,监管部门应当对电梯使用单位提出意见,要求使用单位定期派人检查电梯状况,降低电梯损坏率。
2电梯安全监管模式创新
2.1及时转变监管方式,杜绝安全隐患
当前国内电梯管理的主要方式是监督检查的方式以及行政许可。监督检查主要是相关工作人员对电梯的维保单位、使用单位等进行全面检查。行政许可主要对电梯使用登记许可、维修许可以及制造许可进行检查。这样的监管方法和当前的社会经济体制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改变,必须要形成多元化的监管方式,即行业监督、政府主导、企业负责以及质监检查等,保障电梯的安全使用。此外,还应当定期对检查状况进行对外公布,使得电梯的使用单位能够及时掌握电梯的安全状况以及维保情况。电梯维保单位应当和物业管理部门等进行相互监督,保障电梯正常运行,强化规范监督体制以及招标流程,进一步完善日常维修制度,对维修费用进行合理规划,不断提高电梯的使用安全性。
2.2提升电梯监管信息化水平
2.2.1引导建立电梯安全运行系统
可以通过第三方公司建立电梯安全运行监测系统,利用电梯公共服务平台监控电梯运行状态、电梯日常维护管理、电梯故障远程报警、电梯应急救援联动、电梯投诉管理、电梯信息共享等。首先,系统自动识别并发送电梯故障信息。电梯安全运行监测系统自动识别电梯故障信息,并及时将电梯故障信息发送给电梯安全监管机构、电梯物业管理单位和电梯维保单位,以尽快开展故障排除工作,提升处理电梯故障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建立电梯维护保养管理功能。电梯维护保养单位对电梯进行日常维护后,系统自动记录电梯的维护情况,记录电梯的维护开始、结束时间,记录电梯维护保养人员发现的问题,有利于加强对电梯物业管理单位和电梯维护保养单位的监管,也有利于电梯故障或电梯事故后的责任认定。
2.2.2构建“物联网+服务”的智能监管模式
引入物联网技术,提升电梯监管信息化水平。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使设备通过互联网建立相互连接,从而实现设备间高效及时的信息交换,也为数据的智能处理提供了基础。笔者构建的系统包括电梯终端模块、ZigBee中继器、监控中心和维保人员手机APP,电梯终端模块作为系统的监测端,可有效监控电梯的安全状态,同时还可识别乘梯人员的身份,当出现不法分子时可立即识别并上报;监控中心作为系统的监控中枢,可与监管范围内的所有电梯节点建立通信,实现监管的全覆盖,提高了电梯监管的全面性、及时性和有效性,使电梯能够安全运行,并保证电梯所处位置的居住或工作人群的安全。例如,监控中心与监管区域内的多个ZigBee中继器连接,接收各节点采集的数据,当发生报警时,通知监控人员;同时,监控中心与电梯维保人员手机APP连接,当电梯终端模块监测到电梯状态异常时,向维保人员手机APP下发发生异常电梯的具体位置和异常情形,使维保人员能够快速对警情进行响应;监控中心还与警务系统数据库连接,用于访问不法分子人脸数据,以实现不法分子身份识别。监控中心是电梯运行的最终数据汇聚节点,也是电梯的运维管理端、警情处理的决策端,其主要功能包括:(1)电梯身份、地址信息记录,实时状态信息记录,远程监控,不法行为记录;(2)查询分析。包括电梯历史故障查询、报警查询、电梯维保查询、电梯超期未检查询;(3)不法分子人脸数据库访问。访问不法分子人脸数据库,获取人脸数据用于对比;(4)警情处理。与轿厢实时通信,远程指导轿厢受困人员,通过语音安抚受困人员,合理调配维保人员。当不法分子出现时,自动向警务系统发送不法分子出现的电梯位置信息和不法分子人脸信息,以快速实施抓捕。
2.2.3构建“责任+特种设备”的科学监管模式
建立“企业主体、政府监管、技术支撑、行业自律、市场参与、社会支持”一个监管工作格局;严管“特种设备和企业单位”两个监管关键对象;紧抓“事前预防、事中监管、事后处置”三个监管重点环节;形成“法治监管、分类监管、责任监管、科技监管”四个监管核心方式;夯实“行政推动、技术支撑、依法行政、统筹兼顾、组织引领”五个基础保障。切实加强对设备本体监管、确保安全的同时,着力强化对安全管理各责任攸关单位和责任人的监管,推动以设备为主的传统监管向以单位和人员为主的责任监管转变,夯实各方责任,加大监管工作力度。强化责任监管,就是以责任落实为抓手,构建“责任+特设”的监管模式。加快构建安全责任体系,切实落实好各责任方的安全责任。加强执法监督,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预防无病的(使用单位)、找出得病的(使用单位)、盯死有病的(使用单位)、管好看病的(检验检测机构)、抓牢治病的(维保单位),确保责任落实、保障电梯无病。以法治建设为依托,强化法治理念和执法意识,强化红线观念和底线思维,切实提高依法监管能力和水平。以科学分类为前提,坚持重点时段、重点区域、重点设备、重点部位的监管,实行差异化、精确化动态监管。
2.3加大电梯设备综合性能检测
将从规范电梯安装技术和维护人员的专业性,以及确保电梯检验活动的周期性入手,有效加大对电梯设备的综合性能检测。首先,在安装电梯时,安装人员应当使用最先进和可靠的技术进行安装,并且还要保证上岗人员具备专门的资格证书。尤其针对从事于电梯维护工作的人员而言,更是需要提高维护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进而保障乘坐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其次,依照我国现有的电梯规范条例而言,要想保证电梯长时间安全、稳定的运行,就需要对电梯的维修加大管理力度。现在,我国电梯的检验监测工作由于具备的周期较长的特点,所以致使部分电梯设备的安全性能问题没能得到及时解决,从而引发了很多安全事故,不仅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影响,更是降低了企业的相关收入。因此,需要对电梯检验检测工作周期性加大重视,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验,确保设备故障等现象的发生得到有效减少。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电梯安全监管实践中,基本上是市场监管部门唱“独角戏”,履职压力巨大。笔者认为,把更多的政府力量和社会力量调动起来,共同加强电梯安全管理工作,是提升电梯安全监管效能的有效方式。
电梯安全监管模式创新研究相关期刊推荐:《质量探索》杂志创刊时间于2004年,是经国家新闻总署批准,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主管的质监系统权威性刊物,杂志致力于介绍中外质量管理的前沿理念、经验作法及国内外新标准,启迪科技创新思维,推介高新技术前沿,纵论企业管理质量,扫描产品与市场,关注中国企业科技技术发展热点,追踪质量与科技研发动态,介绍质量与科技探索历程。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dzi/16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