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目的/意义]新文科建设驱动档案学科迈入转型升级的连续进程,有待明确具体发展方向与空间。[方法/过程]本文一方面从关联角度解析新文科要义并将其阐释为档案学科的生长点,另一方面则结合档案学科发展动态描摹基于生长点的发展方向与内容。[结果/结论]由此,在正视机遇与危机的认知策略下,提出的发展空间构想如下:综合国力提升驱动下应用属性的系统建构、场景全球化与本土化叠加之中发展方法的互通设定、全景时空格局引领下跨界体系的完整升级、守正创新的基本要求中知识创造转型机制的全面确定。
关键词:新文科档案学学科发展
1引言
我国在2018年正式提出“新文科”这一概念,依托2019年的“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确认行动基点,通过2020年11月3日发布的《新文科建设宣言》明确行动框架与基本要求,为各文科引领发展方向与开拓升级空间[1]。于档案学科而言,在自上而下的任务推进中,应势新文科建设浪潮是新时代的新使命,同步追踪与贡献于新文科责无旁贷,亦是实现自身转型升级而占据优质生存领地的必然选择[2]。
在新文科所带来的契机与挑战中,档案学科尚需从宏观战略的制定、具化框架的明确到体系化方案的提出三个层面展开行动。为此,本文从两方面着手描摹档案学科在新文科背景下的发展可能:一方面,理解新文科的内容要义,用以明晰适用于档案学科的关键生长点;另一方面,由关键生长点的关联推进来阐释档案学科在新文科背景下的发展内容并从认知保障层提出对应策略。
2新文科应势之处:档案学科的生长点
新文科建设作为复杂体系为档案学科提供了充分的发展机遇,学科自身的生存挑战也可被视作优化升级的广阔空间,呈现出发展的视角与方法、行动依据等。同时,各学科亦有其特性,对新文科建设有特定的反作用。于档案学科而言,发展策略是结合自身特质明晰新文科建设的丰富内容中的可应势之处,将其转化为高效生长点。
2.1综合国力提升为目标
新国情是新文科提出的关键驱动力,对应于综合国力提升这一根本目标,需要哲学及社会科学提供思维能力、精神品格和文明素质并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支撑,这直接指向文科的现代化。在此目标之下,新文科为档案学科显示的方向为:(1)综合国力升级在于现实世界的不断“进化”,具有较强应用属性的档案学科需要明确的是,如何将档案与档案管理嵌入其中并予以延续升级[2],即持续识别新国情并映射至对档案理论、方法、实践的认知更新,且在此基础上调整学科结构乃至整体发展体系。(2)综合国力提升根本在于人力资本,从文科视角来看本质是回应“人是什么”的根本问题,即“新文科”应当明确的人文精神主题,从而精准把握文科教育的价值导向,以人的现代化助推人类世界的现代化[3]。档案学科在应用性质显著的情况下价值层的上升与充实极为必要,也为重构学科内容体系提供明确的价值引导[4]。
2.2学科内在生长为动力
文科是可成长的生命体,是新文科提出的前提之一,立足于我国情境自我吸收养分而发展才是夯实和增强文化自信的基本。新文科并非是绝对的新旧割裂,而是在传承中寻求生长点,新是寻获发展动力、资源、方向、空间以及路径[5]。对照这一前提,档案学科可明晰:(1)新文科的建设基础是对发展成果的定位、识别、回溯、总结。对档案学科而言,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架构下应充分明确本学科的发展缘起与进程,在共性与个性之中清晰认知本学科的结构与内容体系。这是全球化背景下确立学科自觉性、参与甚至引领学科发展、坚定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2)生长为变化之中的正方向,消亡亦是应正视的挑战。各学科通过积极挖掘生长点与解决难点、开拓生存版图来寻获生机,从文化传承扩充到探索未知空间,建立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因而,档案学科的求生是有长远格局的求新与求变,在信息日益凸显于人类世界三大资源的背景下,更待发掘发展规律与策略。
2.3时空跨界为方法
现代化进程中,社会问题面临综合化与复杂化的趋势,实现综合质变或应对复杂问题需要的是分工之后各学科专业知识的再融合、再集成[6]。因而,学科交叉已是新文科的核心要素,帮助档案学科确定发展的关键方法是:(1)从空间角度来看,新文科所需探索的是文科与外部的理工医科之间、文科内部人文与社会科学之间、各细化文科之间的跨界贯通,这样的融合是多向度的、多层级的[7]。基于档案这一全面全程服务于社会活动的事物,档案学科对跨学科有着无限的“欢迎”空间,以帮助档案实践与学科自身提高影响力。档案学科可获得的探索方向则是跨界目标是什么、向哪些学科跨界、新边界在何处、跨界交集是什么、形成的学科空间是什么。(2)新文科跨界亦呈现出不同发展进程的档案学科在时间上的交叠,强化面向未来的想象[8]。新文科并非一蹴而就,各学科不仅是对已有知识的传承再发现,更有知识体系的创新扩充,因此未来视角至关重要。档案学科提出的保存过去以启示未来同其有高度匹配性,在未来视角下将可培塑更长远的视野和探究精神。
2.4知识创造为行动载体
新文科建设不仅强调方向层面,更着重于行动、产出和效果,这指向了学科赖以持续的生命源——连续更新迭代的知识创造。新文科所显示的方向、方法、手段等无一不是为知识创造而服务,由知识为各学科寻获蓝海[9],而知识创造这一行动载体则依托服务于实践的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档案学科则:(1)人才培养是学科对接于社会活动的主线,以专业知识与人才载体贡献于社会发展。档案学科对应的具体行动则是动态建构人才培养新模式之下的教学创新、课程完善与教学体系改革,实现对人才培养目标、方法与框架更完整的理解与统筹[10]。(2)学术研究是引领学科内核的动力源,从而保障学科独立性以及对社会具体的可持续贡献。新文科建设框架下要求档案学科实现学术范式的有效转型,优化知识发现、采集、生产、加工、呈现,确保知识的量与知识管理的质[11]。由此,档案学科面向档案是什么、档案管理是什么、档案学是什么三大元问题在科学精神理解、议题设置、技术应用、研究方法优化等方面可确认创新方向。
3新文科背景下档案学科的发展空间构想
新文科的建设战略为档案学科提供了充分的方向导引与内容启示,在目标、动力、方法、行动载体等方面,均可发现档案学科可应势发展的空间。循着这些相互关联的生长点,档案学科的发展空间逐步清晰。
3.1综合国力提升驱动下应用属性的系统建构
依据新文科充分贡献于综合国力提升的精神,档案学科应当强化社会服务理念与贡献,同步匹配国家发展需求,建立理论与实践、培养人才与满足社会需求的良性互动体系。同时,新文科亦强调学科的应用价值不应过度关注即时产出,而是价值与方法的长远引领[4]。自新中国建立后,档案学科为服务国家建设处于建立健全的连续进程中。当下,立足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备学科结构的重要方向是文件与档案管理数字转型,档案学科对接实践的应用属性更加显著,在新文科的加持下迎来延续并升级的契机[12]。
一方面,关于服务实践的系统化。一是延续服务档案事业这一优良传统,为各类档案机构提供专业对口的智库与人力支持,如将行政机构改革与《档案法》新修订后的档案工作转型作为人才培养以及学术研究改革的重要课题。二是明确档案学科面向档案/文件/信息管理实践的需求识别与匹配路径。例如,专业内容上对标数字中国建设,对文件档案管理的定位在未来继续深化,如融合数据治理的电子文件管理、结合数字人文的档案管理等议题,为学科显示发展重点。
另一方面,强化人文精神新主题,对照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人的现代化[13]。档案作为人类世界的映射产物日益让档案学人对它的关注跳脱出官方或主流机构范畴,由学科对象入手推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到具体实践的全面拓展,显示出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将全方位融合于档案学科的自我建构,以探索档案如何呈现以及推进人与世界的关系。例如,档案社会化研究面向未来的发展趋势显著,以映照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框架之下持续生长的社会参与文化。档案社会化既呈现了档案馆或档案于人类世界的存在形态变化万千与非线性演进的无限可能,也展示了密切融合于人类文明进化与社会现实发展的规律。相关研究正吸纳档案领域内不同研究力量,并依托档案基础理论、档案管理数字转型、档案社会学、档案传播学展开不同研究方向的跨界融合。
3.2场景全球化与本土化叠加之中发展方法的互通设定
我国处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所面对的是全球化与本土化相互关联、成就、冲突的情境,大国博弈竞争赢得优势与主动的关键在于更富自我与自信内涵的学科发展体系所培养出的人才。对照于此,档案学科的使命是培塑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档案人才,须考量清楚的是如何在全球化与本土化叠加情境中形成更加关注文化自信与话语的策略。我国档案学科长期以来受益于开放政策,亦在发展过程获得关于如何凸显本土化特色与优势的倡议以及全球化中话语不足或吸纳不当的风险警示。借力于新文科引导,开放与自我建构并举的策略得到明晰,以实现学科发展规律同当下我国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贯通[14]。
一方面,改善档案学科的引进发展方法,将外部资源转变为内在生长养分,建立立足具体情境吸纳全球化共享的档案学科成果的批判性模式。换言之,对公开于全球的档案学科资源应有场景化评估与应用方法,将其科学融合于我国档案学科建设。例如,后现代理论、数字人文、数字科学方向之下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成果、教书育人经验等应该在其社会、文化、背景下完成系统解读,并对照我国学科以及实践中的具体场景予以,由此将其转化为本土化的学科建设具体内容。同时,全球化视野更要防范陷入偏重发达国家的局限,促进认识人类世界整体的档案、档案工作、档案学术研究。因而,可借力我国一带一路等国际化战略,将学科全球合作的地理空间范畴予以扩展和多元化,促进对多样性的理解、保护以及利用,以提升我国档案学科的全球格局。
另一方面,形成高效输出机制,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科体系。一是建立学术带头人所倡议的中国档案学派,由共同体的建设到新时代中国特色档案学话语体系都应进入更全面深入的进程,以增强学科自觉性与自信心[15]。对学科建设而言,重点方向之一是对我国档案学科发展历程展开知识考古,从教学到科研进行学科的历史回溯,并面向未来发掘生长要点。二是将中国特色档案学科成果以“国际语言”依托共同体建设、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各方面的国际合作推动输出与交流。关键策略在于既要参与国际项目或组织,也要增强引领决心,培养在国际标准制定、科研项目协同、会议举办的主导能力。同时,还应注意的是,输出不仅是宣传中国档案学科发展情况,而是中国成果的国际化应用,如中国古代档案文明、电子文件管理单轨制多年探索经验、以档案方法深耕的数字记忆项目等均有推介潜力与价值。
3.3全景时空格局引领下跨界体系的完整升级
学科交叉融合是新文科的基本共识,为的是实现学科资源的灵活配置[7]。在学科交融趋向之下,档案学科除了积极回应一级学科融合,哲学、历史学、管理学、社会学、传播学、法学、经济学等领域无一不在“采集”与“应用”范畴中。同时,相比学科面的广度,以档案学科为主导的跨学科协同依旧在具体内容与深度上保有巨大空间。
一方面,在空间维度,学科分工之间达成协同。跨界作为极其庞杂的活动,须明晰:一是档案学科以问题为导向,分析学科建设的具体问题,确认其理论、方法和实践需求,从而明确需要怎样的跨界来解决问题,确认跨界方向与要求;二是跨界并非档案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简单加成,而是基于同一问题的视角、理论、方法与行动协同,创建出共有的质变发展空间;三是档案学科自我的边界设定,跨界并非无界,反而更要档案学科明确跨界之后的学科结构、要素、特质等[16]。由此,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之中,所凸显的社会治理和国家记忆建构两大方向之下,数字人文、数据治理可被判定为重要跨界向度进行系统布局。例如,数字人文的跨界关键在于档案学科作为信息方法、活动以及对象的中介,档案学科在这其中的跨界就要以具体数字人文项目明确问题与方法,历史学、语言学、文学、艺术学等均可能涉及其中,任一组合都会对跨界有新的要求,也为档案学变换形态与内容提供无限可能性。
另一方面在时间维度,“新”“旧”档案学科之间实现跨界。档案学者与专家的前沿意识正与日俱增,但尚需培养更加长远和连续的未来格局。学科服务于现实所需亦要引领现实发展、弥补文化堕距、面向未来试错,这是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实现双向创新的基点。各学科通过乌托邦、网络空间、第三次浪潮、数据主义、蓝海战略描摹未来而激励并引导着现实,而新文科的人才培养核心要义之一就是探究式研究能力,对照之下档案学科关于未来的想象相对有限,尚需更加明确与宽口径的未来档案学牵引档案学科做前沿的洞悉者与开拓者[17]。
3.4守正创新的基本要求中知识创造转型机制的全面确定
档案学科的历史演进以知识创造为主线获得丰富的发展资源与成效,有序迭代是基本路径,指向了守正创新这一要义[8]。关于守正,本质是对学科建设成果的再梳理、再解释、再呈现、再应用,这已在前文阐释。与之关联的则是适时抓取变化点以创新。
一是转换档案作为管理客体或作用对象的认识视角,延伸将档案视作生命体的认知,即档案是消除不确定性的存在、具有复杂生长要素、可多方面主动反作用于人类世界,由此推进档案学科从认知层产生变革能量。这样的思路可帮助档案学科扩展认识与诠释档案、人、世界的相互关系,从而由哲学层提挈档案学科整体创新。例如,刘越男[18]提及的数据体一定程度上就是把数据、文件、档案视作有生命、可生长的存在,是档案学科可深入建构的关键概念。
二是同技术的系统融合,将其作为工具、方法、情境来全方位“武装”档案学科[19]。技术的影响已有充分讨论,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提出且在我国具有本土化生长前景的计算档案学。作为一个跨学科研究领域,它立足大数据背景将档案学、计算科学、信息科学等予以融合,依据不同场景涉及艺术学、历史学、语言学、法学等,探索将计算方法与资源、设计模式、社会技术建构以及人机互动应用于大数据化的文件与档案全流程管理,其要点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增值利用、跨学科的协同发展以及计算思维与技术方法的融入与应用[20]。在我国,档案学科在研究层面较具显示度的数字档案馆、电子文件单轨制、档案数据化、数字人文等议题,通过近年来的探索形成丰富成果,这些成果为我国档案学科参与甚至引领计算档案学建构的契机,有助于丰富学科新内涵。
三是研究方法的规范与转型应用。对档案学科“十三五”期间研究成果的梳理可发现,科学研究方法使用不够普遍、研究方案不系统、研究数据支撑不强、实证性研究偏少等限制了我国体系化研究成果如本土化基础理论的产出。因而,在新文科提倡方法学转型,如借助数字技术改进研究方法与过程的背景下,应加强方法论训练与研究方法培训,全方位贯通科学逻辑。
四是对教育的投入。新文科的关键突破点是教育升级优化,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培育亦驱动学术研究的发展,须探索档案课程教学的创新模式。这要求回应:本科教育展开新时代改革的背景下,如何达成优化课程资源配置与教学小班化、多样化、个性化的最佳平衡设计;面向社会发展需要与人才要求繁杂,如何培育兼具高格局、大视野、未来思维、人文情怀的创新性探究能力;对应于复杂挑战,教学创新的理论与方法论、教学实践模型、教学创新成果应用策略是什么?由此,可行策略可设定且不限于:全国范围内在档案学教指委的统筹下有待互通教学创新成果及其应用,方向在于明确课程思政内涵,完备档案教学的“跨学科”整体格局、明确教学数字转型行动框架,深化教学理论与方法指导、配套多元教学空间,配置全过程非标准的多元考核体系等。例如,中国人民大学洞悉学科发展前沿,及时设立数字人文学位与数字人文硕士点并建立系统的培养方案就极具示范性。——论文作者:周文泓
相关期刊推荐:《情报学报》(月刊)创刊于1982年,由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主办。主要发表情报科学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的学术论文,以及优秀的综述评论。内容包括:人类知识信息产生、交流和利用行为的研究;信息资源特征的研究;信息收集、加工、存储、检索、传递与应用中的理论和方法;情报分析与决策支持;信息经济、信息市场和用户研究;信息服务,信息工作的组织、管理和政策研究等。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jgu/19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