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网络健身是一种新兴的健身方式,研究主要从社会学视角研究网络健身对传统健身行业发展造成的影响,网络健身对民众生活产生的影响,网络健身对不同人群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克服网络健身自身的缺点。研究结果对我国网络健身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希望能对网络健身和传统健身行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启示、引导、借鉴作用,并能最终引导民众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参与健身活动,使健身真正成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
关键词:网络健身;传统健身行业;社会学研究
0、前 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健身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但由于传统健身方式本身的特点,导致民众由于时间方面、空间方面、经济方面等原因,无法坚持参与传统的健身,尤其在雾霾等重污染天气下以及重大疫情等非常时期,民众更无法在户外参与健身活动。最终导致健康问题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也给国家的经济造成了沉重的压力。
2015年7月,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在未来几年,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互联网+”成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1]。网络健身是一种时尚现代化新型健身方式,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健身模式的某些缺点。通过互联网终端使人们在自己的家中或办公场所就可以抽时间健身,网络健身平台的运动项目将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不断开发出来,逐渐影响人们的生活,势必会对传统健身行业产生冲击,甚至有可能改变整个社会对健身理念的认知。
本研究试图从社会学视角研究网络健身对传统健身行业发展的影响和对民众健身行为的影响,探讨网络健身对不同人群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克服网络健身自身的缺点。希望能对网络健身和传统健身行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启示、引导、借鉴作用,并能最终引导民众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参与健身活动,使健身真正成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
1网络健身的概述
1.1网络健身的概念
网络健身是指现实中人的运动通过传统健身器材和数字技术的结合,在遵循不同体育项目规则的基础上,经过信息技术处理把现实中的运动场景相对直观地表现在电脑或者电视显示器上,从而借助网络平台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健身交流。同时,还可以借助网络健身平台与专业的健身教练线上交流,避免出现在传统健身场所因健身者体型或健身动作不规范产生的尴尬[2]。
这种健身模式从健身器材本身的功能,到统计有效的健身数据,再到网络的健身个体互动,具有更加人性化和科学性的特点,可以使人们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广泛性地参与体育活动,从而产生健身的本质效果。
1.2网络健身兴起的社会学因素
网络健身的兴起不是偶然的,有一定的社会学因素。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网络技术迅速普及到普通家庭,网民数量急剧增加,这为网络健身的兴起提供了技术基础和民众基础。在经济发达的城市,人们的生活节奏快,尤其是上班族中的年轻群体生活压力较大,没有太多闲暇时间主动参与健身。对于各年龄段的学生群体由于学业压力较大也没有充足的时间参与健身,另外,相当部分年轻群体闲暇时间沉迷网络,不愿走出户外或去健身房参与健身。在雾霾、沙尘等重污染天气、极热、酷寒等极端天气以及重大疫情或其他非常时期更不适合户外健身,这些因素都对网络健身的兴起产生了一定影响。
1.3网络健身的特点
网络健身是数字体育的新一代,所体现出的便捷性、科学性、互动性、娱乐性、经济性的特性[3]。便捷性:人们可以足不出户,不受恶劣天气、重大疫情等极端公共安全事件的影响,自主选择合适的时间、空间进行健身活动;科学性:由于借助信息技术,使人们的健身活动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更加科学的健身指导,并通过网络健身终端不断积累个人的健身数据,为网络健身教练给健身者制定更加科学的运动处方提供依据;互动性: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并利用互联网的传播方式,将参与网络健身模式的人群集中在一起,通过对个人运动的情况实时地在网络上进行广播,使参与者可以相互交流和比赛,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健身者的锻炼意志,有利于个体对个体、个体对集体的互动;娱乐性:网络健身平台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模拟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健身行为,利用高科技的动作传感器来模拟健身者的动作,使健身者在进行正规有效的健身行为时,给予自己精神上的成就感,使之更加投入;经济性:网络健身器材的价格相对低于传统健身器材,这对于物质条件稍差的健身爱好者来讲很有吸引力。
2网络健身模式对传统健身行业发展的社会学影响
2.1促进传统健身行业向多元化发展并带来新的商机
长远来看,网络健身模式的推广将会促进健身器材行业的发展。随着网络健身个人体验用户的增加,必将促进智能手机、运动手环、电脑、数字电视等相关装备的普及应用。例如自行车运动的爱好者,需要在自行车上加装相关传感器等,球类爱好者则需要购买可以将运动时的动作、姿态转换为虚拟运动视频效果的运动手柄,这可能会开辟一个新兴的数字化体育器材市场。
另外,网络健身模式的出现给线下健身房、体育活动中心等传统健身场所提供了一种新的升级思路。可以对传统健身场所进行技术改造,通过加装相关传感器等技术升级手段,将健身者的动作轨迹、力量强度以及热量消耗等健身数据传送到网络数据库,使健身者不仅可以与自己以往的运动数据对比,还可以与同平台的健身体验者进行比较,从而促进传统健身场所的发展。
2.2促使传统健身行业引入信息技术
目前很多健身机构都是借助投资机构的支持,在其扩张经营过程中只注重营销手段多样化吸引客户,通过预售模式透支健身爱好者的消费热情和消费潜力,从而忽视了控制预收费周期和消课率。而网络健身模式可以借助其自身特有的优势,对传统健身行业进行信息技术改造,例如通过运动手环、手机APP等即时监测设备进行辅助,实现线上线下健身相结合,进而开发出统计健康信息和指导健身的收费服务,实现营销手段多元化,这有可能成为网络健身行业的盈利增长点。
2.3帮助传统健身行业克服部分行业弱点
传统健身行业的运营模式是开设健身俱乐部或健身房,这种模式有其固有的弱点:无法覆盖所有的人群,健身环境比较嘈杂。一部分人群住处离健身场所较远,只能在家或在户外运动场自己练;另一部分健身群体是健身初学者,他们已经在传统的健身场所办理了会员卡,却由于请不起昂贵的私人教练,只能自己练,最终导致健身效果不佳。在这种情况下,网络健身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2.4网民数量的增加引发在传统健身行业融入网络健身元素的思考
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较2018年底增长7508万,互联网普及率达64.5%,较2018年底提升4.9个百分点。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部分网络应用的用户规模呈现较大幅度增长。其中,在线教育、在线政务、网络支付、网络视频等应用的用户规模较2018年底增长迅速,增幅均在10%以上[4]。
网络健身作为一种新兴的健身方式,广大民众对它的认知和接受有一个过程。由于中国网民数量巨大,总有一部分人群选择尝试或体验网络健身,总会有适合的人群。从而引发在传统健身行业融入网络健身元素的思考:传统健身器材的数字化和健身数据信息的可视化是否必要,网络健身能否最终成为传统健身行业的强力竞争者。
3网络健身在推广过程出现的问题
3.1民众对于网络健身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不是太高
笔者通过实地走访徐州、苏州、连云港三个地市的部分商业健身场所、学校(含大中小学)以及老年活动中心,发放相关调查问卷,并走访相关专家咨询,发现民众对于网络健身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不是太高(见表1,表2),真正了解并体验过网络健身的人群数量很少,其中青少年群体和老年人群对网络健身的认知度和参与度最低,分别为14.9%、6.4%和9.6%、3.8%;成年人群因为学业、工作、家庭等因素影响,导致网络健身的认知度和参与度都不高。因此,网络健身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别。
从网络健身的参与人群分布来看(见表2),受我国教育体制的影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群体参与度最低,老年人群由于生活习惯和对网络健身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也很低;在校大学生和职场上班人群的参与率稍好,但是经实际调查了解发现其参与程度大多是体验几次,很难长期坚持参与。
3.2网络健身的内部组织结构松散
网络健身的优势是健身者可以借助互联网跨越网络和健身两个产业领域,实现随时随地专业化健身。但是,网络健身者多以自我管理为主,通过虚拟的网络平台将其集中在一起,他们之间的沟通健身体会依然会受到虚拟网络的阻碍,导致健身教练或专业人士对网络健身爱好者的影响力大大下降。在网络世界里,由于参与网络健身的爱好者大多是自主健身,网络健身项目的规则和锻炼指标参与者缺乏约束力,导致健身的科学性和实际效果大打折扣,对于少数运动强度大的项目容易产生运动损伤。
3.3网络健身平台的信息资源供给不足
目前我国网络健身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和开发利用才刚开始,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网络健身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够,数据库水平不高,健身与互联网难以实现资源共享;网络健身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分工和协调;网络健身信息资源不足,尚未形成信息收集、分析、整理、使用和保存的规范化过程,很难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亟须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的网络健身数据库[5]。
3.4网络健身的实际效果还有待考察
网络健身产生的初衷是想“入驻”每个家庭,降低人们健身时间、空间的限制而实现随时随地健身。通过访谈调查了解到,在网络健身中,跑步、自行车、瑜伽、体操和健美操类项目等与传统健身类似。但是,对于像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小球类运动项目来讲,如果通过网络平台来健身,只能借助类似的遥控手柄或传感器来完成,健身体验上更像是玩网络游戏,其健身效果还有待考察。此外,少数网络健身项目受设备和网络影响存在动作延时,很容易导致运动节奏不一致。
笔者访谈过的有关健身专家表示,运动健身非常讲究锻炼的针对性,而网络健身模式提供的线上健身计划针对性和实际效果无法与线下健身指导相比。网络健身者对于个人动作的合理性、运动强度的适宜性等无法把握,导致大部分网络健身者很难坚持长久、自主锻炼。
3.5网络健身的体验环境和体验方式依然存在争议
网络健身开展的时间、空间选择自由度很大,人们可以在家中和相对独立的办公空间自由开展,在恶劣天气、重大疫情等极端公共安全事件的影响下依然可以实现自由、安全健身,这是它的优势所在。但是,人是群居性动物,如果长期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独自健身,会面临空气质量差和缺少相互沟通交流的问题,长此以往也会造成健身热情下降的问题。同时,由于某些网络健身项目类似于网络游戏,趣味性极强,可能会使参与者上瘾影响其个人生活。另外,目前大部分网络健身项目的设计只能锻炼诸如手臂、腿部等少数身体部位的力量,很容易造成肌肉拉伤。因此,尽管网络健身模式有其固有的特点和优势,但却无法完全取代传统的线下健身模式。
4网络健身模式对传统健身行业发展的启示
4.1借助互联网技术改造传统健身行业
移动互联网兴起之初,各大企业争相开启APP争夺战。健身行业也是如此,可以通过线上流量辅助线下获客。以keepland、乐刻健身等拥有线上用户的APP为例,他们通过线下开店的模式稳固用户群体。keepland将线上课程推广到线下体验,单次付费练完即走;乐刻健身24h无推销健身体验,让线上建立的稳固人群在线下获得更好的健身体验。此外,光猪圈健身房则通过让会员额外购买数字化运动手环(APP同步更新店内会员数)的方式,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到店时刷手环,就可以体验运动健身、个人物品储存、运动后洗浴等服务。因此,应该肯定网络健身的积极作用,“互联网+”技术让健身场景更加智能化,消费体验借助移动信息设备变得高效快捷。
4.2传统健身场所应尝试减少预收费周期,提高消课率
目前国内大部分健身场所都采用预收费模式,预收费周期为1-3年不等。这种传统模式决定了它就是一个销售型的行业,不完全是一个服务型的行业。另外,高负债率也让商业健身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非常弱,一旦遇到市场环境变化,很容易崩盘。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统计,中国商业健身俱乐部80%基本在维持或亏损状态。一旦出现经营不好,传统健身房根本没有好的“退出机制”(把现金流变成净利润),反倒是倒闭成为最佳的退出机制,最终导致关店、跑路成为常态。
当前可以借鉴超级猩猩等新兴平台的运营方式,以线上流量为引,通过其线下的团体课工作室,以线下健身房为基础,采用零售制的模式售卖健身课程。不办年卡,按次付费,没有推销,让用户有自由的选择空间,可以在减少成本的同时吸引更多年轻群体的关注。
4.3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推动健身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在大数据时代,谁拥有资源谁就能把握数据就能占领市场。新零售的概念就此而来,这是一个概念化的事物,大数据、触及、反应是新零售生态的首要特征。网络健身采用的是通过SAAS智能办理体系、智能设备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主打线上买卖、线下体验,打破会员制的形式,完成即买即用、用完就走的同享形式,应该算是新零售健身的一种形式。另外,房租和人力成本永远是线下的传统健身场所无法回避的问题,而新零售模式刚好能解决人力成本的问题。健身行业仅仅依赖线上是远远不够的,线上处理的是新零售的大数据问题,重点仍是要回归线下,互联网健身场所也要布局线下体验馆。可以尝试邀请一些有粉丝量、有知名度的运动员来自己的健身房打卡健身、通过社交媒体传播出去,从而实现线上线下同时发力。
4.4借助互联网技术构建网络健身数据平台
网络健身数据平台是指“人、机、物”在互联网的作用下相互交融所产生的健身大数据[4]。随着人们参与网络健身热情的提高,网络健身数据平台的建设对推动全民健身与网络健身推广的重要性愈加凸显。通过对健身数据的不断积累和分析,可以进一步探究如何优化网络健身模式,进而改善网络健身体验;利用好现有的网络健身信息资源,尝试通过构建不同类型的网络健身数据平台来实现健身与互联网资源的共享;不断完善网络健身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机制,努力形成信息收集、分析、整理、使用和保存的规范化过程,最终建设完善标准化、规范化的网络健身数据库。
5结 语
网络健身的出现对传统健身行业的发展形成了挑战和较大影响。但是,这种挑战和影响对于传统健身行业的生存不是致命的,还不足以撼动传统健身方式的市场地位。总体上看,年轻人是参与传统健身和线上网络健身的主体,随着网络健身模式的不断推广与发展,必将对传统健身行业产生冲击。从某种角度讲,传统健身与网络健身的结合可以成为传统健身行业发展的新模式,进而成为推广网络健身模式的重要手段。——论文作者:杨磊,赵海龙
相关期刊推荐:《浙江体育科学》(双月刊)创刊于1979年,是由浙江省体育科学学会主办的一份体育综合性学术期刊。设有:体育社会学、体育社会学、运动训练、学校体育、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力学等栏目。促进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为教练员、运动员、体育科技人员、体育教师、基层体育干部、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院系学生及较高层的体育爱好者服务,成为他们的参谋助手、良师益友。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jgu/20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