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我国升级制造业的一个重要出发点。然而,根据 WIOD 最新的数据分析显示,我国不同技术类别的制造行业均出现了平均工资年均增速超过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的情形。因此,要实现二者的协调增长,并不能完全寄希望于技术升级。对此,可考虑从需求着眼实现更高的增加值,促进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更快地提升,进而实现二者同步提高。未来需要提高最终消费支出在整个最终需求中的比重。
[关键词]制造业; 劳动生产率; 工资; 协调增长
在过去较长一段时期内,低劳动力成本一直是我国参与全球化经济所依托的巨大优势。然而,随着国内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我国近年来劳动力价格大幅增加。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测算,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从 2000 年的 9333 元增至 2016 年的 67569 元,扣除物价因素,十多年间人工成本实际增长约 5 倍,年均增长 10. 6% 。而劳动生产率同期实际年均增长 3. 07% 。长期而言,工资上涨超出劳动生产率的上升,不利于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全球涌现争夺制造业的浪潮。不仅有发达国家在吸引制造业回流,还有东南亚、南亚等新兴市场国家在吸引那些对成本比较敏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此背景下,我国亟需升级制造业,重塑比较优势,以应对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压力。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一、劳动生产率与工资关系的文献回顾
劳动生产率是一个衡量商品和服务生产中劳动效率高低的指标。国内外的研究表明,有许多因素在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包括了技术上的革新、资本投入、产能利用率、中间投入、管理水平或者工艺流程等。因此,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完全是劳动者能力的提高所致。在现实中,很多企业并没有将劳动生 产 率 作 为 员 工 付薪的依据 ( 钱 诚、马 宁, 2014) 。[1]
对于劳动者而言,工资( 劳动报酬) 是其主要经济来源。较低的工资收入会抑制消费支出,导致消费需求不足,使整体经济运行高度依赖于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同时,产业结构也无法向高层级发展。[2]对于企业而言,工资的上涨会增加劳动力成本,由于激励效应、倒逼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存在,企业通常会主动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之超过工资的上涨速度。[3 - 5]在理论上,人们倾向于认为工资的增长率应长期的小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这是因为,当工资的增长率大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时,经过足够多的年份后,工资占比就会越来越大,可用于扩大再 生 产 的 资 金 就 会越来越少 ( 金 斌、杨 灿, 2001) 。[6]
这些文献表明,我国制造业进行技术升级,能否使劳动生产率与工资实现协调增长,关键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是否快于工资的增速。如果不能,提高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还需另辟蹊径。
二、我国不同技术类别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与工资增速比较
由欧盟委员会资助、多个机构合作研发的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 WIOD) ,2016 年版涉及的制造业部门有 19 个,参照 OECD 按照 NACE1 统计分类分为三类: 中高和高技术制造业、中低技术制造业和低 技术制造业。其中,机械和设备的修理和安装业的增加值、雇员人数等数据为零,故在分析中予以剔除,实际考察的制造业部门共 18 个。比较我国不同技术类别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与工资,需要获得部门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和就业人数等指标数据。这些数据均来自于 WIOD 的社会经济账户。为了消除价格的影响,根据社会经济账户提供的物量指数( 以 2010 年为基期) ,将增加值指标数据折算成可比价。
( 一) 整体状况
从 2000 年和 2014 年增加值占比的变化来看,低技术行业的增加值占比从 37. 42% 下 降 至 29. 87% ,下降了 7. 55 个百分点; 中低技术行业增加值占比从 25. 49% 升至 27. 44% ,上升了 1. 95 个百分点; 中高和高技术行业增加值占比从 37. 09% 升至 42. 48% ,上升了 5. 39 个百分点。可以看出,我国制造业有明显升级。另一方面,从这三类制造业从业人员的分布来看,低技术制造业目前仍是吸纳就业的主力,2000 年吸纳了 47. 9% 的从业人员,2014 年仍吸 纳 了 42. 01% 的 从 业 人 员; 中 低 技 术 制 造 业 2000 年和 2014 年分别吸纳了 25. 36% 和 22. 41% 的从业人员; 中高和高技术制造业 2000 年和 2014 年分别吸纳了 26. 7% 和 35. 58% 的从业人员。
相关期刊推荐:《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双月刊)创刊于2003年,2008年改为双月刊。本刊一是为校内外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供教育思想理念研究、教法、教案、教学手段与教学经验研究的窗口,目的是拓展和丰富人文研究视野,扩大对校外、境外教育资源的学习借鉴机会,提高教学人员和教学管理人员的教研能力,探索与研讨国际、国内高等教育发展变革的趋势。二是为法、文、理、工等非经济管理类学科的教师和研究者提供学术交流与保持的平台。坚持反映高等教育教学科研的学术水平和发展方向,促进高等教育教学科研领域的学术交流,引导研究人员的科研活动与研究方向,促进高等财经教育新理论与新观点的传播。
由于制造业增加值由低技术行业为主转向以中高和高技术行业为主,而从业人员仍集中于低技术行业。因此,从劳动生产率和平均工资的年均增速来看,中高和高技术制造业提升的速度要快于其他两类制造业( 见表 1) 。这有利于吸引更多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加入这些行业。此外,不管是哪一技术类别的制造业,其平均工资的年均增速均要高于劳动生产率的年均增速。其中,中高和高技术制造业的平均工资年均增速比劳动生产率的年均增速高出 1. 93 个百分点。然后依次是低技术制造业和中低技术制造业,分别高出 1. 6 个百分点和 0. 85 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按这种势头发展下去,这三类制造行业的运行乃至经济发展均将受到不同程度地影响。而受影响程度最大的则可能是中高和高技术制造业。
( 二) 分行业状况
进一步比较上述三类技术制造业中各细分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和平均工资年均增速的情况。6 个低技术行业的平均工资年均增速均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年均增速。对于低技术制造行业而言,成本是影响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劳动力成本的快速攀升将明显削弱这类制造业的竞争力。近年来,我国许多纺织服装等生产企业向东南亚转移,就是例证。5 个中低技术行业中,平均工资的年均增速高于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的行业有 2 个,分别是橡胶和塑料制品制造业和金属制品制造业。7 个中高和高技术行业中,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高于平均工资的年均增速的行业仅有 1 个,是化学品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简而言之,我国制造业进行技术升级,并不必然使行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速度快于平均工资的涨速。因此,要实现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与工资协调增长,也不能完全寄希望于技术升级。
三、从需求的角度提升不同技术类别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
“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原则之一。而我国许多制造业行业出现平均工资年均增速超过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的情形,显然制约了普通劳动者总体工资福利水平的稳步提高。要实现二者协调增长,目前的思路主要是: 一是从社保费率和其他制度成本上着眼,降低企业综合成本。在这方面,最近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提出“坚持促增收与降成本相结合。有效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等劳动用工成本和阻碍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成本,助力各类市场主体轻装上阵”。二是在技术创新、工艺流程、管理水平、人员培训等方面下功夫。例如,一些制造业企业推进生产自动化,以机器换人。总之,这些思路背后的逻辑在于控制工资的增速,或者是实现更高的产值增长。
除此之外,笔者认为,从需求着眼实现更高的增加值,进而提升劳动生产率,也是一种选择。这是因为需求变动是导致行业结构演变的直接因素,行业的扩张或缩小一般都是由最终需求驱动的。
(二) 需求对不同技术类别制造业增加值的诱发情形
从最终需求的结构来看( 表 2) ,最终消费支出占比下降,由 2000 年的 53. 33% 下降至 2014 年的 41. 13% 。其中,用于三类技术制造业的消费支出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资本形成占比上升,由 2000 年的 27. 55% 增至 2014 年的 38. 26% 。其中,用于中高和高技术制造业的投资比重增加的最多,为 2 个百分点; 出口占比略有上升,由 2000 年的 19. 12% 升至 2014 年的 20. 61% 。其中,中高和高技术制造业出口占比上升较快,由 2000 年 的 6. 56% 升 至 2014 年的 10. 22% ,增加了 3. 66 个百分点。中低技术制造业出口占比同期增加了 0. 36 个百分点。低技术制造业出口占比则明显出现了下降,同期减少了 1. 62 个百分点。
用于三类技术类别制造业的需求支出占最终需求的比重,见表 2 的最后一栏。可以看出,中高和高新技术占比上升较快,由 2000 年的 15. 91% 升至 2014 年的 21. 52% ,增加了 5. 61 个百分点。中低技术制造业占比略有增加。低技术制造业占比则出现了下降,同期减少了 3. 82 个百分点。因此,从最终需求结构上看,我国制造业也有明显升级。
从表 3 的数据来看,最终需求支出诱发的三类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而资本形成诱发的三类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则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这与表 2 中最终需求支出占比的下降,以及资本形成占比的上升密切相关。但出口的情况就略有不同。出口仅对中高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诱发额的占比出现上升,对其他两类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诱发额的占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可见,中低技术制造业出口比重的上升( 见表 2) ,并未使其出口增加值诱发额的占比增加。从表 3 最后一栏来看,只有中高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诱发额的占比出现了上升。这意味着,要提高其他两类技术制造业的增加值,进而实现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只有依靠将 GDP 蛋糕做大才能实现。
四、主要结论及建议
经济现代化的核心在于工业化,而做强做大制造业则是核心中的核心。根据上面的分析,我国制造业目前所面临的挑战,不仅仅在于劳动力成本的快速攀升,更在于劳动生产率与工资的不协调增长。从 2000 - 2014 年这一时段来看,不管是哪一类技术的制造业,其平均工资的年均增速均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年均增速。要实现二者的协调增长,并不能完全寄希望于技术升级。所以,做强做大制造业的关键在于提高其劳动生产率。
从需求的角度看,促使需求对各类技术制造业诱发出更高的增加值,进而实现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是一种可供考虑的选择。长期以来,我国经济主要靠投资拉动,其次是出口。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最终需求结构呈现出的特征是: 最终需求支出占比下降,资本形成和出口占比上升。这种情形下,只有中高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诱发额的占比出现了上升。因此,提高其他两类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诱发额的占比,又是提高其劳动生产率的关键。
近年来,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均不断出现下滑。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2013 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 19. 6% ,2014 年是 15. 7% ,2015 年是同 比 增 长 10% ,2016 年 是 同 比 增 长 8. 1% ,到 2017 年只剩下 7. 2% 。在出口方面,2010 年我国出口贸易总额同比增长 31. 3% ,2011 年出口增长 20. 3% ,随后出口在逐年下降,到 2016 年 出 口 下 降 2% 。虽然 2017 年略有回升。但是,在全球货币收紧,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今天,出口贸易情况并不乐观。未来需要提高最终消费支出在整个最终需求中的比重,而这也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中高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诱发额的占比。——论文作者:郭丽芳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jgu/20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