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术发展为经济地理学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经济地理学应紧跟时代步伐,兼容并蓄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积极应用信息技术、空间分析、实验模拟等技术手段,强化区域和空间视角的学科优势,提升学科发展的能力。文章基于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分析,阐释了经济地理学纳入地理信息科学技术支撑、与经济学聚焦区位融合创新、与社会学科聚焦经济治理融合创新、与数据挖掘技术的手段融合创新等方向;凝练了演化经济地理学、模拟经济地理学、技术经济地理学、环境经济地理学、网络经济地理学、虚拟经济地理学等六大创新拓展领域,提出了新区位理论研究、新空间组织理论研究、空间(区域)定制理论研究、新经济地理业态研究、在线经济地理平台建设等经济地理基础理论和能力建设重点。
关键词:经济地理学;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基础理论;基础能力;新区位理论;空间(区域)定制理论
人类社会正处于信息技术快速变革的时代。近30多年来,信息技术进步不仅为人类提供了新的生产手段,带来了生产力大发展和组织管理方式的变革,还引起了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信息技术直接影响地理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不断创新,并在区域地理环境改造和科学研究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卫星定位技术和遥感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经济地理学开展区域综合研究、要素综合关联研究、区域复杂系统分析与模拟、区域经济规划与设计提供了强有力支撑[1]。同时,信息技术进步促进了一系列新兴产业和新业态、新模式的产生与发展,为经济地理学研究提出了新的命题,要求其理论、研究方法、范式和手段与时俱进[2]。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要素和经济综合体空间分布规律、时间演变过程的一门学科。近20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相应的信息数据、方法和技术被经济地理学界逐步应用,在推动学科理论创新、认识现实世界经济地理演化规律、服务社会发展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并在区域分析、区域和空间规划、城市分析与规划、经济要素地理规律认知、经济地理大数据挖掘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3-5]。但是,相较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经济地理学还有待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适应新技术发展趋势的创新体系和应用体系,其理论基础、科学研究范式、系统的技术方法与手段、数据支撑平台等方面相对欠缺。
毫无疑问,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重构了人们的政治、经济、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也将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客观世界中“人、地、物”将被赋予一系列新的属性,空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模式将发生深刻改变,社会经济的地理行为范式将被重构,等等[6]。因此,本文将在阐述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给经济地理学带来的机遇背景下,探讨经济地理的学科发展方向和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
1信息技术发展与经济地理发展的新机遇
1.1信息技术发展为经济地理学科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完善的理论体系、深厚的人才队伍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是支撑一个学科良性发展的3个必要条件[7]。当代计算机、空间、互联网、自动化和传感网等技术发展,从信息、技术、交叉融通三个方面为经济地理学科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第一,信息、数据是一个学科发展的基础材料。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积累了广泛而系统的数据,并涵盖时空、要素特质等一系列系统属性,为经济地理学科学认知人类空间活动的规律提供了坚实基础,可以从多层级、多视角、多维度、多要素观测、分析经济发展的地理规律性脉络。第二,当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为经济地理学的技术应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前景,将大大强化经济地理研究的技术导向发展趋势。虽然经济地理学在过去几十年中出现了计量革命、制度转向等多种转向,推动了学科体系的完善和领域的拓展[8],但技术方法不断强化的特点和趋势是经济地理研究领域的共同特性,在未来还将进一步得到强化。第三,有利于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创新。经济地理学作为经济、自然、技术交叉的科学,交叉研究是其学科的基本特色之一。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利于推动经济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提升学科的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和范式创新,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9]。
因此,信息技术的进步将为经济地理学的未来发展提供四大机遇。一是学科发展体系的完善和科研链的贯通。总体看,随着全球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以及计算机的应用日益推广,经济地理学科发展体系不断完善,在解析人类社会经济区域布局、空间结构、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方面发挥了重要学科价值。但由于受制于技术手段的约束,学科的技术方法体系和基础比较薄弱。尤其从学科基础理论体系、信息数据支撑、技术方法手段、通用平台建设等关键环节看,目前经济地理学所具有的基础和能力还不能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与社会对该学科解决现实问题的要求不相匹配。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弥补经济地理学学科发展中技术基础薄弱的关键环节提供了可能。如果能促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大大夯实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地理数据和技术基础。二是提升技术方法体系的水平和能力,包括研究方法、方式、流程、深度、高度、广度和精度。随着相关信息技术发展和普及,如GIS技术、遥感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它们将成为经济地理学术研究的基本技能,并形成学科发展的强有力技术基础。可以预见,经济地理学通过与新技术的不断融合将获得新的生命力。三是领域的扩展。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观察分析经济活动“时空规律”的能力将大大加强,同时经济地理与经济学、生态学、相关社会学科、技术学科的融合将不断加强,为经济地理学研究向新领域与新方向拓展提供了可能。综合看,未来经济地理学的新领域将包括:世界演化经济地理学、模拟经济地理学、技术经济地理学、环境经济地理学、网络经济地理学、虚拟经济地理学等。第四是提升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服务社会实践需求的能力增强。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区域性问题并设计可行方案一直是经济地理学的实践应用方向和使命,并在推动经济发展与布局中发挥重要作用。展望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支撑能力的加强,经济地理学解决区域发展中复杂系统问题的能力也将大幅度提升。
1.2科学研究范式的创新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包括经济地理学在内的学科研究范式创新提供了可能。毫无疑问,随着多元数据支撑基础的不断增强,一系列计量方法和模型的应用,经济地理学的“技术导向”发展趋势将越来越明显,必将大大提升其“科学化”水平[2,10]。
第一,定量化研究。定性分析方法曾在经济地理学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其主要通过大量的现象观察,总结归纳和逻辑思辨,认知与解释已经发生的经济地理现象。但随着自然科学各个学科的进步,定量化研究逐渐被引入到经济地理的研究中。同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人类活动在地域空间上反映的关系越来越复杂,也需要定量方法的支撑。未来,随着一系列新技术的发展,经济地理研究的定量化手段将呈现体系化、精准化、多样化趋势。
第二,空间复杂系统的分析与模拟。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经济地理学建立新的空间分析框架,研究全域、全景、全要素的经济地理时空现象成为可能,包括观测、分析、预测、模拟与优化调控。在空间尺度上,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类解决社区到全球的发展问题成为可能;在要素方面,可以对经济发展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演化过程分析、模拟优化调控进行精准的研究;在时序演进上,可以精准预测把握经济发展的时间演进轨迹[11]。总之,信息技术发展将极大提高解决区域发展复杂因果关联问题的能力。
第三,微观机理探析。经济地理现象的形成、演化的微观机制分析始终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包括微观个体行为的区位选择、空间行为轨迹与模式、个体行为的经济地理效应等方面。信息技术和方法的不断进步,将为经济地理现象的微观机理研究提供更有利的手段。
第四,经济地理数据的挖掘与应用。互联网的发展使人类活动的绝大部分信息汇集在相关的互联网平台上,为经济地理数据的挖掘与应用提供了可能。未来的研究范式可能是基于某一理论、假设或标准,对网络中存在的信息进行规范性再收集、分类、处理、分析与应用,形成新的经济地理数据,用以解释预设的假设或景观,进而升华为规律与模式。
1.3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复杂问题的能力
“区域”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框架。在这一框架下,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地理数据—地理规律—地理机理—地理决策”的贯通[12],为经济地理学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复杂系统问题提供支撑。综合经济地理学的学科特色和融合方向,信息技术支撑的经济地理学可以有效解决下列复杂“区域”问题。
第一,经济要素的空间作用机制与规律。地域空间是一切经济活动的载体,探索经济发展的空间规律是经济地理的核心任务。在经济地理学理论和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可以系统观察经济要素的空间景观特色和规律,如各要素在空间上的相互作用规律、时序演化轨迹与模式等,评价其发展状态、模拟其发展趋势等,并为规划、调控提供有效依据。
第二,“城市—区域”的经济发展问题。城市是人类活动集聚的基本空间,相应地可扩展到都市圈、都市连绵区、城市群等空间范围,具有相对独立的经济系统和运行规律。经济发展是这些空间形成与演化的主要动力。从人类发展角度看,需要把握经济发展在这类空间中的类型、模式、布局、效应、效率、演化等一系列机制与规律,就需要强大的技术作为支撑。只有以信息技术等为支撑,才能较好地把握上述机制与规律,解决好该类区域经济发展的复杂系统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问题。
第三,特定区域的发展问题。特定区域包括人与自然统筹的区域,如流域性区域,海陆交汇区域、人类活动强大的自然环境脆弱区域等,需要通过信息技术来监测、评价、解析和探索可持续的发展路径与模式。特定区域还包括经济发展导向的区域,如区域经济合作区、自由贸易区等,则需要借助信息技术监测、评价、优化其发展。
第四,全球经济系统的研究。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监测、评价、分析和优化全球经济系统提供了可能。2000年以来,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发展格局复杂,路径多元化,资源瓶颈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突出,问题错综复杂,而综合性强的地理科学在新时期应能够解决全球经济这个“复杂巨系统”的问题[3]。
2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学科融合创新方向
2.1经济地理学学科融合的必要性
在现代技术快速发展的态势下,经济地理学与其他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以及技术科学呈现交叉、渗透的局面。这些交叉渗透不只是不同领域间的互助合作,更是在学科理论、方法、技术和研究范式的交融。吴传钧先生曾多次明确提出,经济地理学要在理论和方法上加强与经济、社会和生态有关学科的交叉融合[13]。30多年来,该观点为经济地理学学科发展发挥了很大的指导作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为了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提出了未来地理学取法自然、以人为本、工科助力、综合融通的学科融通方向[7](图1),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未来经济地理学的学科融通方向。随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发展,将进一步相互渗透与交叉、融合,新技术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等领域的影响逐渐加深,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使学科间的界线更加模糊,经济地理学与经济、社会、生态、技术研究领域的交叉融合趋势更加突出[14]。
相关期刊推荐:《经济地理》(月刊)创刊于1981年,是由中国地理学会、湖南省经济地理所联合主办的专业学术性刊物。主要栏目:理论探讨、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城市与交通、土地与农业、交通地理、旅游研究、西部大开发、问题讨论、新书交流与介绍等。读者对象:地理工作者、经济学研究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及中学地理教师。
从学科发展看,1990年代以前以单一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为对象的专业学科的发展丰富了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对要素的演化机理、机制、过程的认识越来越清楚。同时,由于技术进步,对自然的利用越来越精准:包括自然要素的精准定位、利用方式的多样化、利用体量的精确把握,比例关系的准确控制等。这都与专业学科的发展有关。但是,人们在利用这些自然要素中仍引起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污染、可持续发展等,究其原因是在要素利用与配比过程中对相互的空间、时间与要素间的逻辑制衡关系研究还没有达到精准的程度,而且靠简单的学科组合也达不到科学的逻辑制衡。所以,需要在学科交叉融合集成上开辟新的研究途径和方法[15]。
2.2与地理信息科学的融合和技术支撑
地理信息科学是近30年来地理学科体系中发展最活跃的学科,在提升地理学发展的技术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一个学科,地理信息科学有其自身的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和研究内容。但从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看,地理信息科学可以为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尤其是在未来发展中,它是经济地理学提升学科水平的主要抓手。近年来,经济地理学界对地理信息科学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已经或正在成为经济地理研究的基本工具;地理信息学界依据自身逐渐完善的技术和模型数据,也在向人文经济地理学界的领域延伸和扩展。上述两种发展趋势,也为两学科的融合创新提供了环境和条件。
从经济地理学的创新发展愿景看,地理信息科学的空间分析方法和工具将成为其学科科研“链”或学术创新“链”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地理信息科学已经集成的一系列模型方法,将成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普适工具。另一方面,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相关理论和前沿领域,也将是地理信息科学技术创新和模型开发的动力。
可以预见,经济地理学与地理信息科学的有效融合,将大大提升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各种问题的综合能力,提升地理学的影响力。
2.3与经济学在聚焦区位研究方面的融合创新
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有着天然的联系,经济地理学既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也是经济学学科体系的组成部分。如区位是区域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共同关注的核心。区域经济学关于资源利用、生产布局、国土整治、地区开发等研究与区位息息相关。经济地理学关于区位研究、产业布局、区域发展分析、资源技术经济评价和生产效益预测研究,又以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为基础。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地理学的经济学属性进一步突出,大量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成为经济地理学的常用方法。经济学研究中经济区位的话题也逐渐成为热点,并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制定以及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中发挥了积极主动作用[16]。因此,聚集区位研究是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交叉融合的重要形式,在区位研究方面的融合创新将进一步丰富和提升经济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新技术的应用不断深入,聚焦区位融合创新,可以更深入解析经济生产的空间组织、分工、分配关系;探索信息化、全球化、服务化、金融化改变经济发展的趋势、路径与模式,观察总结新产业形态和模式的变化和机制,以及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共生研究范式和空间约束;模拟甄别资金、技术、劳动力、土地资源等传统要素对经济活动空间配置的新影响[2]。
2.4与社会学科聚焦经济治理及调控方面的融合创新
社会需求是经济活动发展和演进的基本动力。经济地理学和各类社会学科的共同目标是促进社会公平,优化社会秩序。经济地理学研究社会是基于区域视角研究社会空间关系,关注社会群体和社会要素的空间状态,关注社会活动空间特征、空间差异。本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地理研究所关注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广泛,与社会学科融合进行了流动人口、治安犯罪、贫困问题、城市化、社会阶级等社会问题研究,与政治、民族、宗教学、军事等学科的融合也逐渐出现。此外,经济地理学也出现了与虚拟网络问题融合的有关研究。社会治理也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点领域,经济地理学具有的空间视角将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2.5与数据挖掘技术的融合创新
数字经济开始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门类,相关的研究已经成为学界的热点,其基础之一就是数据。从经济地理学的创新看,下列几类数据的挖掘对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至关重要。一是空间数据的挖掘与应用。随着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空间数据,包括自然、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数据,可以视为经济地理学创新发展的“基础原材料”,对其进行挖掘和应用,既可以拓展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领域,也可以为经济地理现象、规律提供精准解释,并会为新规律和模式的发现提供基础。经济地理学结合计算科学、信息科学、通讯技术、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新技术在空间数据挖掘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不可扭转的趋势。二是非空间属性的数据挖掘,如社会政策、管理、文化、自然环境变化等数据,可以为经济行为的分析提供依据。三是互联网信息的再挖掘。虽然互联网平台的数据来源于社会实践,但其在积累和扩展中,又具有了新的经济、社会、文化含义,对其进行挖掘,是经济地理学创新的新方向。四是对数字经济发展的经济地理学解析。
3经济地理创新发展的新领域
在新技术发展不断发展和交叉融合背景下,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和方法也在发生变革[17]。近30年来,经济地理学已经开创了一系列新领域、新视野和新方法,传统的经济地理学领域和分支学科也不断壮大、分化、分异和融合[8]。从继承、集成和创新的视角出发,本文认为,经济地理学未来创新发展的领域可以概括为演化经济地理学、模拟经济地理学、技术经济地理学、环境经济地理学、网络经济地理学、虚拟经济地理学。
3.1演化经济地理学
1990年代中后期,受到演化经济学的启发,经济地理学者开始探索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历史演化,逐步建立起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演化经济地理学借鉴演化经济学的历史视角,将时间与空间要素联系起来,融合了演化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的基本观点,从历史角度研究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渐进演化机制。演化经济地理学从企业进入、增长、衰落和退出及其区位行为入手,解释企业、产业、网络、城市和区域的空间演化,不仅关注演化过程对产业地理的影响,也关注经济系统对演化过程的影响。到目前为止,在企业演化、产业集群演化、企业网络演化、制度与企业协同演化、路径依赖与创造等领域形成大量的研究成果[18-21]。
随着全球工业化的不断深入、人类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转向、全球化的不断迭代升级,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将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除了已经形成的研究框架和领域外,下列方向或领域将不断拓展,尤其是需要从微观研究向中宏观研究拓展,丰富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①世界经济发展演化的地理“路径”。工业文明以来,工业化始终是推动世界经济格局演化的主要动力和核心内容,用演化的视角审视和总结其地理学规律既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老领域,也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新领域。所以,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路径依赖理论、复杂系统适应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转型理论等,经济地理学需要强化世界经济地理的演化研究。②全球价值链的地理模式、规律与演化路径研究。全球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到目前为止在跌宕起伏中前进,经济的分工和竞合不断变化,如何把握其空间规律性应是演化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点。③区域复杂系统的演化模式、规律与演化路径研究。地理学中的“区域”既是个框架,也是一个所有要素充填其中、所有作用关系密织在内、不断动态变化、开放与封闭时隐时现的复杂系统,其中经济系统发挥主导作用。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用演化经济地理学的视角研究这一系统,可以丰富经济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并发挥地理学综合性、区域性、复杂性和交叉性的学科优势。④经济个体或群体行为的经济地理演化研究。这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研究基础,未来进一步提升和强化是主要方向[22]。
3.2模拟经济地理学
调控人类的空间行为已经是诸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急迫的使命,这是因为人类的行为已经远远超出了自然承受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这种调控提供了可能。从空间视角出发,一切经济活动都以“两最”目标为出发点,即以“最小的努力实现地域或位置的净收益或者生产力的最大化”和“以最小的努力(或成本)实现空间相互作用的最大化”,如何调控这两个目标,使其遵循可持续的一系列原则和愿景,是生态文明转向背景下经济地理研究的新课题。
以往的经济地理学研究以解释现实的客观经济地理现象和规律为主,限于技术手段的不足,在模拟调控的研究方面比较薄弱。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以及一定的预设理论框架下,通过模拟分析,优选出经济发展的地理“法则”,是模拟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主要目标。需要突出强化的方向是:①规模模拟与优化;②结构模拟与优化;③布局和格局模拟与优化;④效率模拟与提升途径;⑤可持续发展与安全的模拟与调控。
3.3技术经济地理学
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经济空间扩散与集聚的主要推动力。自20世纪末以来,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活动逐渐占据了人类经济活动的主导地位,导致了经济地理格局的剧烈变化。知识推动经济发展的具体体现是“技术”,即固化而成的一系列规则、技能、工艺、器具。目前以研究新知识、技术等形成和扩散为核心的创新地理学成为经济地理的重要发展方向。创新是技术进步的源泉,是技术“有形化”的过程,仅仅是技术的一个方面。所以,从学科体系看,技术地理学比创新地理学涵盖的内涵更全面。
创新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中具有高成长性的一个领域,尤其是本世纪以来,研究体系、领域、方法不断扩展与完善[23]。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为了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各国都提出了激励创新的政策,学者们也对创新以及创新空间给予了特别关注。
基于此,未来技术经济地理可能扩展的研究方向和领域是:①技术形成的动力源泉、机制与空间“固化”路径;②技术扩散的空间动力机制与模式;③技术进步与扩散的经济地理效应与模式;目前的创新网络研究就是典型的代表;④区域发展的技术体系;⑤区域创新体系。
3.4环境经济地理学
环境经济地理学既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延伸,也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融合。传统的经济地理以“经济”为宗旨,生态环境仅仅是其发展的条件和“环境”。随着发展的生态文明转向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环境经济地理学应运而生。为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构建融合资源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等研究视角以及人地关系、人地复合系统等研究对象的环境经济地理学,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环境经济地理学将环境系统嵌入既有社会经济过程,可以重新认识环境、经济活动与空间的关系;同时也将促进经济地理在区位、增长、分工、创新、制度和演化等一系列研究中既有理论的积累与拓展,进而衍生出对环境功能和资源管理的决策支持[24-25]。
环境经济地理学未来研究的重点是:①环境经济地理理论范式建构;②生态环境问题或危机的经济地理学归因、机制与破解路径;③生态环境规制的经济地理效应;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统筹;⑤技术进步、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损益性评价与预警。
3.5网络经济地理学
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为经济的网络化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毋庸置疑,已经形成的全球经济体系,使得国家间、区域间、城市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比历史上任何时代更强烈,未来也将比现在更密切。交通、信息、贸易等网络始终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也形成了相应的学科。未来仍将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点领域。
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未来的提升或扩展重点是:①物理设施网络建设与发展的经济地理动因、机制、模式及其经济地理效应;②“流”空间和网络的研究范式及其经济地理解析;③“关系”空间网络的研究范式及其经济地理解析;④网络稳健性评价技术研发与实证检验;⑤网络经济的地理规模效应。
3.6虚拟经济地理学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建设,为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了一个虚拟平台。互联网技术的在线化、云端化、实时化、物联化为经济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新平台,使其研究、分析、模拟经济地理规律有了新的手段。
虚拟经济地理学未来研究的重点是:①虚拟经济地理理论范式建构;②互联网发展的经济地理学归因、机制与模式;③虚拟经济的经济地理效应;④虚拟经济与客观实体经济的经济地理学契合机制;⑤“空间”与虚拟经济的关系及调控机制。
4学科创新的基础理论和基础能力建设
当前中国的经济地理学正处于由“需求”拉动向“社会发展需求”与“学科自身发展”双重拉动的重要转型时期[26],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为这种转型提供重要的研究对象、技术和范式转型的支撑,并将激发经济地理学科在区位、空间组织、空间定制、新业态、经济地理模拟等方面的理论与能力建设需求[27]。
4.1新区位理论研究
区位理论是经济地理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传统的区位理论较好地解释了工业文明时代人类活动的地域空间规律。但是随着信息等新技术的发展,一系列与传统因素不同的新因素开始影响人类的空间行为,新模式和新业态的出现,也需要新的区位理论对其进行阐释与模式化总结。在新技术的支撑下,未来应突出如下重点:①新区位理论的基本内涵与框架;②新区位理论的基本范式;③新区位理论的关键因素与作用机制;④新区位理论对现实世界和未来世界的阐释,⑤经济地理学现象新空间规律与模式的升华。
4.2新的空间组织理论研究
空间结构和空间组织是经济地理学的核心研究领域,也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直观表达。传统的空间结构与组织研究多集中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社会经济各组成部分及其组合类型,以及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位置关系,并依据于传统地图学的科学基础和认知范式。新的文明背景下,人类社会发展的合理空间组织应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着力点。未来的突破重点是:①人类文明跃升和技术革新的背景下,人类经济社会行为的基本地理格式,包括功能、格局、强度、效率和作用关系等;②可持续发展理念下人类活动与自然界的基本作用规律与准则,需要探索不同的价值和目标导向下空间组织的科学基础与理论;③新的空间组织方法论、技术规范与评价体系,体现空间安全、健康、发展等空间福利理念。
4.3空间(区域)定制理论研究
“空间定制”是指基于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一系列技术经济评判标准和模拟筛选,对空间单元功能、模式、效率、强度、准入的强制性约束。就经济地理学的学科发展历程看,已经经历了空间和空间要素认知、空间和空间要素解释、空间和空间行为构建等阶段;随着生态文明理念的不断深化,空间整体定制和空间行为定制将是经济地理学的主要方向,目标是形成可持续性规制空间,规制性行为和规制性社会,体现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抑制人类社会的空间欲望和资本的低环境代价流动,阻止低效率的物质空间建设和损益性空间行为的发生[28-29]。所以,在人类文明跃升和技术革新的背景下,空间行为定制及特定空间单元功效的整体性定制将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4.4新经济的“地理业态”研究
“互联网+”的新经济模式确实在改变经济社会活动的传统经济地理范式和模式,产生了一系列经济地理现象,权且称其为“地理业态”。这些业态有其独特的特性和规律性,如展现出独特的时空虚拟性,演进规律的时空动态性,模式的不确定性,空间轨迹的散乱特征但又有空间统计特性,等等;空间、时间和要素的相互作用与组合产生一系列的“时空域”,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传统经济地理学的空间认知和地理模式的基本范式。所以,新经济的“地理业态”的出现对传统经济地理的理论提出了挑战。经济地理学面临的任务是:新经济“地理业态”基本类型,形成机制,空间偏好性规律、统计性特性等[2]。
4.5在线经济地理平台的建设
依据互联网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建设“在线经济地理平台”应是为未来经济地理学科基础能力建设的重点。让信息技术更加充分地为经济地理学服务,精准客观地认知地理规律,也是信息技术应用的主要窗口。未来应加强:①数据系统的建设;②系统模型体系的嵌入与技术规范化,包括分析、评价、模拟、优化等模型体系;③区域发展科学展示系统;④区域发展辅助决策系统等。——论文作者:金凤君1,2,3,马丽1,2,3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jgu/21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