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教育还应当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小学教育论文认为只要细心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环境教育:参观污水处理厂,参加重大环境节日的活动,加入环境友好社区创建;亲近自然,观察自然现象,了解自然规律,探索自然奥妙,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法则。《小学教学设计》创刊于2000年,由山西教育报刊社主办。本刊自创办以来,得到了广大教研员的大力支持。为了进一步加强与广大教研员的联系,及时反映或推广他们的教研心得和教研成果,充分发挥他们引领课改、参与课改、评价课改、建言课改的核心作。
摘要:现阶段,在我国深入开展环境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从多学科渗透、开设环境课程及环境友好学校创建等不同角度论述了小学环境教育的几种模式,并深刻剖析其特点及作用。
关键词:环境教育;模式;小学
1多学科渗透
环境教育的开放性决定了它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课程。特别是小学阶段,环境知识广泛地分布于各学科之中,可以与多学科有机整合。因此,在未开设地方环境课程和校本环境课程的学校,多学科渗透是学校环境教育的基本模式。现行小学各年段学科教材中,都不同程度的包含着环境因素,都能够渗透环境教育。如小学语文的课文、阅读及习作,小学数学的环境类应用题,以及小学自然、科学、社会和品德、健康、劳动、音乐、美术等学科中都包含着或显性或隐性的环境素材,为教师提供了随堂渗透环境教育的契机。一堂好的环境教育渗透课,首先是一堂好的学科课。学科教师要在把握学科大纲、立足学科教学的基础上,敏锐捕捉并深入发掘这些学科教育与环境教育的交叉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将环境教育揉进课堂教学之中。并创造性地辅以引申、拓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迸发灵感的火花,在学科教学中瞬间激活环境教育,使二者有机整合,实现双赢。多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优点显而易见。在学科教学中适时、应景地融入“环境”的维度,恰恰为课堂提供了一个全新而独特的环境教育视角,起到了净化心灵、提高素养的作用。既助益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把握,成为学科教育的有益补充;又强调了环境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环境与行为之间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因果关系。其缺点一是各学科对环境教育的内容和责任无明确分工,对各年级的环境教育重点无明确计划,导致随意性较大,易于边缘化,不利于后期评估;二是多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相对零散、碎片化,东一筐西一篓,知识点的交叉、重复、遗漏等问题不可避免,不利于学生形成整体知识框架。
2开设环境课程
开设环境课程是指把分散在各学科的环境知识统一起来,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列入学校课程设置。开设环境课程有利于教师有的放矢地开展环境教育。这是因为作为独立学科,其教材内容必然结构完整、逻辑严密、层次分明,便于实现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环境知识和锻炼环境技能的目标。这种环境教育模式已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它与多学科渗透并不矛盾,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多学科渗透及开设环境课程等以教室、课本为中心的课堂环境教育模式旨在系统传授理论知识,现阶段因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而使这种相对被动的授课模式更显生动活泼。然而,环境教育作为一门强调参与、体验的特殊课程,不能只停留在知识的学习层面,它需要走出课堂,开拓更为丰富的学习模式,赋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去用眼看、用手摸、用耳朵听、用鼻子嗅,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感受去融入周围环境,在实践、探究中实现知识向技能的转化。
3环境友好型学校创建
校园是学生成长的外部环境,学生每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度过的。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和校园氛围等种种无声的表达,对学生的熏陶和影响将会是一个长期而自然的过程,其教育作用不可估量。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熏陶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熏陶尤为重要。”1985年9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教育委员会办公厅、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联合在我省昌图县召开了“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经验交流及学术讨论会”,对我省环境教育工作给予充分肯定。2010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启动环境友好学校创建活动。2013年3月,省环保厅、省教育厅共同编制的《辽宁省环境友好学校评估方案》中指出,环境友好学校的重点评估内容包括“校园环境管理和生态环境建设水平的提升和质量改善。包括资源再利用、低碳环保和节能减排”“良好的环境行为、环境道德行为取向与习惯的养成,环境保护技能与行动能力和生态文化、生态道德等生态文明素质的提升”。
由此可见,环境友好学校创建主要包含两个层面:一是物质层面,即校园的硬件建设,包括校园自然环境和建筑物规划;二是精神层面,即校园的环境制度建设以及师生环境意识和行为的提升。环境友好学校的校园硬件建设不单包括校园的清洁、绿化,更包括建立节水节电、清洁能源、垃圾分类、污水处理等设施,并使其在校园中发挥更好的节能减排作用。鼓励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制定校园环境制度,会赋予他们以主人翁的责任感,使他们在以身作则、努力践行的同时积极关注和监督制度的实施。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小学生好奇、善于发现,校园的点滴变化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一棵新栽的小树,一块亲切的警示牌,一条环境小常识,一张环保宣传画,一个新换上的节水龙头,一个有趣的垃圾分类箱……正是这种“耳濡目染”、“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和影响,完美地实现了小学生环境意识的养成和环境道德的提升。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jyu/13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