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单个课程与其他课程交叉融合形成课程群,是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计的一种有效途径,可以完善同一施教对象的认知结构,大幅度地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业水平。本文通过分析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课程结构、课程间的内在联系,将相关课程进行整合和优化,建立了内容上密切相关、相承和渗透,互补性强,整体性高的核心课程群。
关键词:船舶与海洋工程;课程群;整合优化
一 建设背景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物质基础,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海洋,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开发海洋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建设海洋强国是我们涉海专业的使命,为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技术人才,是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满足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国际化、多元化、专业化” 发展战略需要。
随着行业的发展,对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专门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效益明显、充满活力” 的课程体系。课程群的构建正符合这个要求,它充分考虑了学生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高,高度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1] 以课程的逻辑联系为纽带,打破原有课程间的僵化界限,将若干课程在知识、方法等方面进行重新规划,以“点”带“面”理顺相互衔接,强化课程间的有机联系,突出课程专业知识核心,构建整体化全局化的课程体系。[2]
我校船舶与海洋工程是应时代的发展和市场需要而开设的专业,依托我校“石油与天然气”一级学科,将海洋工程作为专业重点,逐步形成了具有石油特色的海洋工程课程体系。现有的课程体系课程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只注重了内容上的先后次序,造成教学内容重复、学时增多,有些课学了只记得公式,不知道所以然,在后续课程中也不会应用,课程教学与实践无法很好地结合起来 , 使得学生不能从全面的、综合的角度来整合知识 , 获得对学科的整体认识。[3]
二 建设思路
树立科学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专业发展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课程群为依托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摆脱以前教学中的缺陷,注重课程之间的衔接,从相对综合的角度来考虑教学 , 而不是局限于单门课程。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把相关课程在教学实际中紧密联系起来,注意知识内容的相互渗透和配合,避免内容重复。各课程之间的联系紧密,交互性强,有助于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拓展,在教学中真正做到融会贯通,进而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4]
以学生的认知水平的提升、基本理论的掌握、实践能力的训练、创新意识的培养为中心,通过核心教材、多媒体课件、试验操作组成立体的教学模式系统,使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工程应用融会贯通,培育出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且具有创新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
将本专业培养方案中有逻辑联系的课程加以整合,建立海洋工程核心课程群,涉及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安排课程,各门课程在整体中的位置、地位和作用见“课程链” (图 1)。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海洋学、海洋环境工程)作为“前继课程”,专业课(海洋平台工程)作为“后续课程”是对先行课程的实践和巩固,形成前继课程对后续课程有支持,后续课程对前继课程有依赖的层次递进的过程。
《海洋学》课程是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十分重要的主干基础课程,本课程旨在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海洋学的基本理论及其发展全貌,要求学生掌握海水的物理特性、海洋动力(海流、海浪、潮波、内波和风暴潮)的基本概念和海水运动的基本规律,为学生今后从事海洋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海洋学是学生认识海洋、了解海洋的桥头堡,也是海洋环境、海洋平台工程、海洋石油工程等课的先修课。
《海洋工程环境》是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主干课。其目标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熟练掌握影响海洋工程设计、施工﹑营运及影响船舶航行的海洋环境条件,如风、浪、流、冰以及泥沙的统计监测计算方法,理解工程设计荷载计算的基本条件和一般流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能够进行海洋结构物环境载荷计算,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海洋平台工程》以国内外海洋油气开发的人才需求和现在海洋工程理论和技术的发展趋势为导向,使学生能够掌握固定式海洋平台和移动式海洋平台的设计方法,为学生从事平台设计和科研工作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这三门课程内容相关、联系密切、逻辑性强,知识之间具有很强的递进性。本课程群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海洋石油勘探开发中各物理现象的特性及成因,并掌握各物理现象对海洋结构物的荷载计算方法,最终依据海洋环境荷载,完成海洋平台设计,让学生能够掌握结构设计的整体流程和专业的知识图 1 核心课成群的课程链体系。[5] 将已有的感性认识同现在学习的理论知识结合在一起,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达到易学、好记、学而用之的目的,提高学生的素质和知识水平,同时又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验和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
课程群建设不是几门课程内容的简单叠加,而是要打破课程之间的壁垒,将各门课程中相同、相似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删除过时的以及重复的内容,构建内容精、概念清的优质教学资源,形成内容联系紧密、层次清晰、循序渐进、特色鲜明的有机整体,这样既降低了总学时,节约了教学资源,又强化了知识的系统性,便于学生理解掌握。[6]
推荐阅读:如何在教育核心期刊发表文章
明确了学生应该知道或理解的、学生应该能做的、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在课程群的教学中才能充分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解决问题和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采用“少而精,博而通”讲课原则,对重点、难点讲深讲透,引导学生多角度、深层次地理解基本原理,而对一般叙述性知识点,则少讲或不讲,留有足够的学习时间和思维空间给学生自学研究。课程矩阵(图 2)显示了课程群中课程与课程之间的交互效应,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一门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整个课程群的关系,从而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益。比如在讲授上部甲板设计(海洋平台工程)计算风荷载(海域工程环境)时,是不是都要考虑台风这种特殊情况,就要引导学生回忆台风产生的条件和地区(海洋学中的内容),在我国南海海域经常有台风发生,而在纬度较高的渤海海域台风就较少,但是会有海水结冰的现象,总结出 “南风北冰”的设计理念。再比如讲授导管架设计(海洋平台工程)时计算波浪荷载(海域工程环境),对于公式中出现的水质点速度有正负之分,引导学生分析原因,用到波浪水质点的速度分布的知识(海洋学)。通过一条主线将不同课程联系在一起,将课程内容进行再设计,这样有利于学生有效学习、启迪思维、激发活力、提升素养。
三 结论汲取了“整体教育”理念,打破以往各课程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授课模式,通过整合课程体系,优化教学结构,调整教学内容,采取理论教学与工程应用相互渗透、循序渐进的原则,既注重知识基础,又重视能力方法,推进了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的,促进了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的综合协调发展。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jyu/15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