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德福教育起源于20世纪初的欧洲,是以人智学为理论基础的教育模式.构建文明社会的需要和人智学理论的发展,促进了华德福教育的产生.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华德福教育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在教育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将幼儿学习活动的领域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方面,并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划分”.施泰纳曾指出文化与精神密切相关,学校作为文化的传播和教育场所应当成为精神文明的发源地.通过教育,人可以获得精神自由发展,而精神和文化自由有利于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因此,教育作为社会改革的主要力量,应该受到人们的重视.虽然华德福教育并没有将儿童的学习和活动的范畴做出相应分类,但是华德福教育注重以人为本,强调顺应儿童的天性需要和身心发展规律,提倡采用生活化、艺术化的教育方式,让儿童获得身心的整体、和谐、全面发展.当下儿童的语言教育离不开儿童周围的生活环境和互动人群,笔者基于语言景观的视角,审视华德福教育中儿童语言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实践探索,寻求儿童在教育中可能获得的语言发展支持.
一、语言景观与儿童语言学习
近年来,语言景观(LinguisticLandscape)在语言学中作为新兴的研究课题备受关注.何为语言景观?语言景观对儿童的语言学习与发展有何影响?首先,语言景观指的是现实环境中各类语言标牌(如路牌、街牌、广告牌、商铺招牌、海报、告示牌、车身广告、商品外包装等)所共同构成的景象(Landry&Bourhis,1997).从宏观上来说,语言景观以社会语言学为主要理论指导,侧重研究社会、文化、民族等语言政策和语言管理等问题;从微观层面来说,语言景观研究多侧重于公共空间语言景观、翻译学、语言学习和教育.在儿童的语言教育领域中,关于语言景观对儿童的语言学习发展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关于儿童的语言学习,行为主义者斯金纳认为儿童的语言发展源于强化,即儿童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获得语言发展.乔姆斯基持先天论观点,即儿童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受其先天机制影响.皮亚杰则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主动互动和相互作用中通过同化和顺应逐步构建起自身的认识图式,儿童的这种学习有其内部动力,他们基于自身的需要和兴趣,通过主动的探索和发现来建构经验.儿童的语言,经历学听话、学说话、学认字、学写字等过程.儿童通过模仿学习,易受到周围环境中的人和物的影响.基于此,笔者认为现实世界中的语言景观,尤其是儿童可以在其周围生活中接触到的语言景观,如生活标志、教育挂图、活动展板等,是很有价值的教育资源,是儿童语言学习必不可少的教育资源.以儿童发展需要为出发点,若能合理设计并整合儿童生活中的看、听、读多层次的语言输入环境,对于儿童的语言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语言景观视角下华德福语言教育微环境分析
幼儿时期,儿童语言的发展并不是脱离其他方面而独立进行的.«纲要»指出,“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华德福儿童语言教育反映了儿童语言能力是在丰富多彩、相互渗透的多种活动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教师通过多种方式为儿童提供和创设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帮助儿童更好地扩展语言经验,提高语言能力.基于对语言景观和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环境系统的认识,笔者认为,环绕在儿童生活周围的微环境构筑了儿童语言发展的磐石,而在华德福语言教育的微环境中又可以进一步深化语言景观的影响,它不仅限于儿童周围环境中的文字、符号标志或景象,更融合了儿童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人、事、物等多种要素,让儿童通过看、听、说、演、练等多种方式学习与发展语言.
(一)混龄的语言教育环境
华德福教育采用混龄编班的班级组织形式,即将不同年龄的儿童(年龄跨度至少一年以上)编在同一班级中对其进行教育.在这种混龄环境的语言环境氛围中,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可以在这个环境中找到适宜他们语言发展的教育资源.首先,它扩大了儿童的交往对象和范围,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儿童的语言适应能力及社会交往品质.同一环境中的混龄群体除了同龄互动之外,很容易发生幼儿之间的异龄互动,包括多种年龄组合———大小互动、中小互动、中大互动.异龄之间形成了一个非常自然的教育生态环境,异龄之间发生的认知冲突和异龄之间引起的示范和模仿,远比教师的设计来得自然和贴切.年长儿童和年幼儿童不经意间的“教和学”促成了异龄之间的语言建构,儿童的语言经验和能力因而得到发展.其次,儿童之间多种互动方式可以给他们提供自由、宽松的交往氛围,有助于形成一个非常自然的语言学习和教育生态环境.儿童的语言学习过程是在实际运用的基础上逐渐积累的过程,生活中良好的语言环境可以支持、引导和鼓励儿童通过与人交谈、听故事、讨论等多种途径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不同年龄阶段儿童之间的互动可以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这需要儿童以正向的语言为工具在社会交往中发展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利他行为.儿童需要使用文明礼貌的语言向他人表达自己、提出请求.儿童之间语言或行为上的差异为儿童创造了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可能性,提高了儿童的倾听能力、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进而促进了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发展,提高了年幼儿童的社会活动参与程度.再次,混龄教育为儿童营造了一个家庭式的环境氛围,儿童可以在群体中感受到兄弟姐妹似的友谊.年长儿童会主动地帮助遇到问题和困难的弟弟妹妹;年幼儿童则会尊重、学习和模仿年长的儿童,从他们身上获得成长的动力.日常生活中,教师和幼儿、幼儿和幼儿之间融洽顺畅的语言交流和互动也可以帮助幼儿获得理想的语言发展.幼儿的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幼儿群体之中的自由交谈和个别交流都可以帮助幼儿发展语言能力.这种“自然生活式”的语言氛围和环境,寓语言教育于生活中,让幼儿在自然的生活情境中发展语言能力.
(二)多通道的语言教育途径
华德福儿童语言教育强调“多通道”的语言教育途径,将艺术与语言自然有效地融合,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和途径来发展儿童的语言能力,丰富其语言经验.首先,将故事讲述与艺术表演相结合.形象化、艺术化的语言教育给幼儿带来直观的语言体验,幼儿不仅能够在听故事、看表演的时候培养倾听能力,还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感受童话故事中善良、勇敢和智慧等品质.其次,童谣、诗歌中渗透着语言文化的精髓.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是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之一.童年生活天真、梦幻、充满诗意,童谣中朗朗上口、简洁的语句和美妙的意境能够给幼儿带来美好的感受和体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也指出了阅读对于幼儿的重要意义,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低幼读物,经常和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丰富其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进一步拓展学习经验”.再次,幼儿的语言学习需要一定的社会和生活经验为支撑,教师应通过多种活动丰富和扩展幼儿的生活经验,在自然的生活情境中融合语言教育,让幼儿自然而然地对文字和语言交流产生兴趣.
(三)沉浸式的语言学习过程
幼儿期是儿童语言发展尤其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儿童的语言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过程,因此,“润物细无声”的学习方式更能对儿童的语言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指南»指出:“幼儿在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同时,也在发展着人际交往能力、理解他人和判断交往情境的能力、组织自己思想的能力.”教师应当鼓励幼儿之间相互积极、主动地交往,让幼儿有充足的自由交谈的机会.游戏化的方式更容易带动和促进幼儿之间的交流互动,让他们体验语言交往的乐趣.其次,让幼儿学会倾听,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倾听是幼儿感知和理解语言第一步,构成幼儿语言发展的重要基石.再次,重视教师自身的语言示范和榜样作用.依照华德福的教育理念,榜样和示范在儿童“耳濡目染”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成人在与他人交谈时使用文明礼貌用语、耐心倾听、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不随意打断他人讲话等行为,都可以为幼儿做出表率作用,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发展语言能力.
相关知识推荐:适合学前教育论文发表的期刊
三、华德福语言教育的实践例举
华德福儿童语言教育以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为基本点和出发点,注重幼儿语言教育的艺术化、生活化,努力为幼儿营造一个自然、适宜的语言交往环境,将语言教育渗透于一日生活之中,通过多种途径使幼儿在幸福的童年生活中获得语言发展.
(一)布偶戏
华德福儿童语言教育注重将语言教育与艺术活动相结合,用艺术的表现手法呈现出语言和文化的内涵与精髓.“要想让孩子变得聪明,就给他讲童话故事;要想让孩子更聪明,就给他讲更多的童话故事.”故事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内心世界,滋养其想象力和心灵,而且可以使幼儿通过倾听和阅读故事初步了解世界各地的民间传说、风土人情,感受各民族的文化内涵,积累初步的文化素养.施泰纳认为童话故事的世界与幼儿的世界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因而教育的力量可以透过故事自然而然地与幼儿相互交融和渗透.«纲要»指出,教师应“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布偶戏是华德福幼儿园特有的活动之一,它可以看作一种艺术化的语言教育途径.教师用直观、形象的布偶表演来演绎传统的童话、寓言故事,将语言教育蕴含在艺术化的故事讲述中,让儿童体验到说话艺术的魅力和表现力.布偶戏的“舞台”铺着彩色棉布或者丝绸,利用石头、贝壳、木头、花草等根据故事内容和情节的需要搭建成不同的场景.教师待所有人安静之后点燃蜡烛,并以五音琴开场进入布偶戏.微微跳动的小火苗仿佛有一种神奇的让人安宁的力量,让人沉浸在接下来的故事和布偶戏之中.教师以平和、自然的音调讲述故事,根据故事情节变化和发展操作布偶来“演戏”.对幼儿而言,与电视、计算机等现代电子设备平面、冷硬的感觉不同,布偶戏里有艺术、有创造、有歌声、有故事和色彩,幼儿可以在其中感受到温暖、变幻和生命.这种艺术化的故事演绎方式呈现给幼儿一个更为真实、自然和立体的情境和空间,简单的故事通过艺术性、创造性的表达变得立体和饱满.
此外,故事中美好的、描述性的语言也可以使幼儿的想象能力、语言能力和文学感受能力得到熏染和陶冶.艺术化的故事讲述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情感和精神活动,引导他们理解这个世界,更能滋养他们的想象力,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
(二)音语舞
音语舞(Eurythmie,亦译为韵律舞)是一种动作艺术,它尝试借助身体动作,形象地再现语言及音乐在内心感受中的规律性.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教育形式,音语舞可以说是一种“看得见的语言”,它是施泰纳自创的一种语言学习形式.施泰纳认为每一个字母的声音都有它特定的嘴和喉头的动作,同样地,每个字母的声音也有属于它的韵律舞中的动作.幼儿从简单的发音到牙牙学语再到自我表达,他们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经验,而将语言的学习扩展到歌唱、舞蹈则是进一步扩展了幼儿的语言经验和语言感受能力.除此以外,音语舞的动作艺术不仅可以直观、形象地表达语言,还能通过动作形态、面部活动等传递语言中的情感因素.音语舞不仅可以让幼儿的身体活动和动作变得灵敏和协调,更能让幼儿在艺术化的氛围中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获得语言方面的发展.华德福教育中的圆圈活动则是通过身体动作来表现故事、童谣以及诗歌的主题和内容的活动.教师和幼儿手牵手围成一个圆圈,以韵律舞蹈的形式通过各种身体动作将歌曲、故事、童谣、诗歌的内容展现出来.当语言和舞蹈相遇时,幼儿可以在富有节奏、韵律与变化的动作中感受和融入诗歌、童谣和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仅可以接触优美的语言形式、体会情节的发展变化,还能够感受语言中流露出的真挚感情.
(三)生活中的语言教育
幼儿的语言学习是在和他人的交流、互动和交往中逐步积累的.华德福幼儿语言教育除了强调艺术化、形象化、直观化的教育方式之外,还十分注意在一日生活中渗透和融合语言教育,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和良好的语言习惯.«纲要»指出,教师应“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交往”.教师应尽量创设可以让幼儿愿意并敢于发表自己想法和观点,喜欢并乐于和同伴、教师交流互动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生活和交往环境.幼儿可以在这样的生活场景中自然而然地发展语言能力和培养倾听的习惯.教师除了要为幼儿准备适宜的语言环境之外,还应注意平日生活中教师自身对于幼儿的教育影响.作为幼儿的“重要他人”,教师的声音、语调和行为都是幼儿喜欢模仿的对象.幼儿具有强烈的学话动机,很多语言的学习都是在自发的情况下自然而然通过模仿而进行的.幼儿会随时随地模仿周围成人尤其是教师的语言.因此,与幼儿朝夕相处和生活的教师对幼儿的语言发展影响尤为重要.施泰纳指出,在儿童发展他们语言能力的时候,成人同幼儿讲话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幼稚的儿童语言,在幼儿面前自然、恰当地说话可以帮助他们在语言方面正常发展.
四、小结
幼儿时期的语言教育应当运用适宜的、合乎幼儿天性和需要的方式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而不是过早地让幼儿投入读、写、算等认知活动中.基于语言景观的视角,笔者认为在幼儿的语言学习和语言教育中,教育者应注重为幼儿筑构丰富、多元的语言环境,搭建语言交往的平台,选择幼儿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育内容和形象化、艺术化的教育方式对幼儿进行语言的启蒙与教育.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jyu/16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