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英文核心期刊咨询网教育论文》产学研协同培养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探索

产学研协同培养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探索

来源:中英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 时间:2020-04-30 08:55

  摘要:产学研协同培养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探索孙增耀张翔张慧芬俞昊(东华大学,上海201620)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有明显的职业导向性和实践应用性的特点,但目前大部分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工程训练中心、实验室等对学生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还远远不够。东华大学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创新“一二二”“三全程”纺织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通过加强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和导师队伍建设等措施,校企协同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纺织人才,促进了产学研深度融合,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产学研协同培养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产学研结合校企协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有明显的职业导向性和实践应用性的特点,而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中有80%以上都是应届毕业生,缺少在相关企业和行业的实践经验。改革传统的培养模式,增加校外实习实践环节,引入行业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共同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成为必然之路。东华大学从1998年开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50所“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院校”之一,多年来一直非常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探索,对纺织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

  1强化顶层设计,加强内涵建设,创新“一二二”“三全程”纺织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面对目前纺织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纺织行业企业合作交流机制尚未形成的情况,如何完善学校教育过程中纺织行业企业参与的机制和模式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难题。通过实践和调研,学校探索出“一二二”培养模式(见图1),解决纺织行业企业参与研究生培养的体制机制问题。“一二二”培养模式强调一个学生由两位导师指导,其中一名导师来自学校,另外一名导师来自纺织行业或企业。学生在校期间跟随校内导师学习专业理论,在学校实验室或工程训练中心锻炼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在纺织企业实习实践期间,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参与企业的运行,在企业一线岗位的磨练和锻炼下,结合自己在学校中学习的理论知识,解决企业运行中碰到的问题,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在“一二二”培养模式下,一个学生同时接受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指导,研究生阶段有在学校学习和在纺织企业实习实践两种经历。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学校和企业、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开展多元化的合作,在互信互助的基础上为学生成才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引入纺织行业企业参与纺织工程研究生的培养并不是简单地将学生推出校门,如何调动纺织企业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积极性,如何实现学校和企业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如何规范企业的实践教学行为,如何解决高校和纺织行业企业对研究生培养理念的矛盾,如何解决行业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和现行高校人才培养内容的匹配等问题,成为“一二二”培养模式成功与否的关键。为此,学校加强“一二二”模式的内涵建设,探索了“三全程”模式(见图2)。在“三全程”模式下,全面鼓励企业导师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学位授予全过程,充分表达行业和企业的人才观,共同打造工程硕士的知识体系及架构,提升工程教育实践环节的质量。在研究生的培养全过程中,纺织行业、企业专家全程参与纺织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体系的规划、学位论文和答辩环节。具体来说,纺织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复试四人专家小组至少有一名来自于纺织行业企业,与校内专家共同组建面试专家组,采用适应行业企业对工程硕士培养需求的提问方式和选拔标准,充分表达行业企业的人才观,招收适合行业企业需求的学生。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规划制定必须有纺织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共同打造工程硕士的知识体系框架,并由行业企业专家开设部分实践应用类课程。企业导师全程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企业实践及学位论文写作,并参与学位论文开题、中期检查、评阅论文和答辩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解决企业实际项目技术难题的能力,论文答辩的四人专家小组中至少有一位来自于纺织行业企业。

  “一二二”“三全程”纺织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打破了以往校企合作相对单一的局面,全面构建了一种深度合作,释放了校企合作空间,拓展了校企合作的内涵,真正实现了学校与行业、企业的产学研结合,建立起一种全新的协同育人机制,形成“一二二”“三全程”纺织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特色。

  2探索产学研机制,架构协同育人立体通道,共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

  实习实践基地是培养单位与行业、企业等共同建立的人才培养平台,是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专业实践的主要场所,是产学研结合的重要载体。“一二二”“三全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为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提供了机制保障,而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构建校企合作平台,是能否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关键,是“一二二”“三全程”研究生培养模式能否真正实现的关键。东华大学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纺织学院开放办学,积极对接纺织行业和企业的需求,鼓励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走出校门,加强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并明确了“以科研项目合作为基础和纽带,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的基本原则。企业与校内导师进行科研项目合作,既有利于企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的解决以及产品的研发创新,也保证了进入企业实习实践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有了具体的研究和实践内容,避免出现学生在实践基地无事可做的情况。同时,科研项目的合作也有利于加强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沟通交流,在共同进行项目研究的过程中,联合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践工作。在实习实践基地发展过程中,倡导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场所,提高了学生应用动手能力,而企业的发展最需要的是人才,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高地,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学校优先选拔出优秀学生推荐到实习实践基地的企业就业,企业也可从在基地实习实践的学生中选拔人才留任,这样实现了双方互惠互利,推动了实习实践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实习实践基地由高校与企业合作建立、共同管理,并遵循按需设立、规范管理、稳定有序、讲求实效、注重示范的建设管理原则。建立企业和学校责任部门定期沟通机制,协调导师聘任任务,完善实习实践基地“工作细则”,逐步形成实习实践基地工作规范。出台《东华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管理办法》,明确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的基本要求和企业需具备的基本条件,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基本生活条件。实习实践基地需配备必要的专职管理人员,保证实践基地日常运行。学校与实践单位共同制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习实践工作规范条例,明确学生按照企业员工的作息时间进行实习实践活动,保证企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学校、导师和学生三维评价指标体系,对实习实践基地进行评价,引入优胜劣汰机制,对于评价较高的基地给予经费和政策支持,对于评价较差的基地进行限期整改或停办。

  经过多年探索合作,校企双方在纺织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联合培养上默契度和匹配度越来越高,学校和企业的优质育人资源进入良性循环,为纺织工程硕士的培养提供了良好平台。目前,学校已建设了国家级、市级、校级、学院级四个级别的纺织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108个,其中“东华大学—上海纺织控股集团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于2014年被全国工程教指委评为“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同时,学校对已经建成的实习实践基地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从实习实践基地单位性质来看,民营企业73个,占所有基地总数的67.6%;外资企业15个,占所有基地的13.9%;政府机关和研究院所16个,占所有基地的14.8%;而国有企业仅有4个,占所有基地的比例为3.7%。从实习实践基地单位的性质可以看出,民营企业是纺织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习实践的主要场所,反映出民营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愿望更加强烈,招揽人才和参与人才培养的愿望也更加强烈,而政府机关以及国有企业的积极性不高。从实习实践基地地域分布来看,位于上海的有19个,江苏36个,浙江29个,江、浙、沪三省市的实习实践基地数占全部基地的77.8%,地域分布在其他省市共24个,占全部实习实践基地的22.2%。从地域分布可以看出,实习实践基地主要分布在江、浙、沪三省市,这也说明基地与学校的距离、交通的便利程度、是否方便学校与基地沟通交流、是否方便校内外导师沟通交流,是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从实习实践基地建成的时间长短来看,建成时间已达9年的有18个,占全部基地的16.7%;建成时间大于5年(含)的有94个,占全部基地的87%;而建设时间小于5年的仅有14个,占比13%。从实习实践基地建成的时间可以看出,自2009年招收全日制纺织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开始的五年,是学校纺织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的大发展时期,仅2009年就建成了18个。

  3加强导师队伍建设,重构协同育人的基本元素,构建“双师型”团队

  我国研究生教育实施导师负责制,导师指导是保证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在“一二二”“三全程”研究生培养模式下,学校构建以培养纺织工程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双师型”导师队伍,加强对纺织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全过程指导。学校出台《东华大学关于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的规定》,鼓励学院加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队伍建设,并对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聘任加以规范。在纺织工程硕士校内导师遴选过程中,优先选择工程指导经验丰富、与企业联系密切、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师,并定期及时传达相关政策文件,组织召开导师会议进行教学研讨。对于学校青年教师的培养,学校修订《东华大学青年教师培养资助办法》等,有计划、分批次地将年青教师送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青年教师既可以从企业中获取一手资料,以充实本专业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也能为企业实地解决相关问题,与企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建立企业导师遴选制度,由实习实践基地推荐,经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定后确定是否聘任,并进行新任研究生导师培训。建立实习实践基地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定期沟通机制,加强双方在科研项目合作和研究生培养方面的沟通交流。鼓励企业导师走进学校,以合作科研课题为纽带,更多地参与学校科研工作和研究生培养工作。鼓励校内教师和企业导师组成教学团队或协作组,共同完成实践教学任务,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鼓励教学团队引入国内外大型纺织类企业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通过科研合作带动教学内容的更新,教授最前沿的知识。建立纺织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任职资格动态调整机制,设立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工程经验缺乏、与企业合作科研项目较少、实践教学方面不强的校内导师,停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内导师资格。对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外实践工作指导意愿不强或不具备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指导能力的校外导师,取消导师资格,建立“可进可出”的动态“双师型”导师队伍建设机制。

  “双师型”导师队伍建设措施的实施,促进了学校和企业人员的双向交流,校内教师得到了去企业一线实践学习的机会,带动了校内外科研合作,为有实践经验的师资培养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学校聘任有实际工程经验的企业导师,不仅补充了师资缺口,而且对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知识结构、学派结构等也起到了很好地调和作用。目前,学校已聘任纺织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外企业导师142人,与校内导师共同组成了一支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队伍,满足了学校纺织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要求。在校内导师相对固定的情况下,学校加强了对校外导师的分析和研究。从职称来看,校外导师中有119人拥有高级职称(含副高级),占全部企业导师的83.8%,说明企业导师大都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在各自领域有一定的建树和影响力,具备指导研究生在企业实习实践的能力。从学位层次看来,有24人获得博士学位,占全部企业导师的16.9%,66人获得硕士学位,占全部企业导师的46.5%,52人获得学士学位,占全部企业导师的36.6%,总计有63.4%的企业导师具有研究生学习经历,了解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能够根据自己在研究生期间学习和毕业后的工作经历,给予实习实践基地的学生全方位的指导。从聘任时间来看,有93人是近5年(含)聘任的,占全部企业导师的65.5%,说明学校近年聘请的企业导师越来越多,反映出学校不断改革选人、用人机制,积极引进和利用校外资源进行人才培养。

  4存在问题及建议

  (1)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社会力量参与度仍较低,需政府相关部门和国有企业的联合支持。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职业导向性和实践应用性的特点决定了社会力量参与的重要性,尤其是企业的参与尤为重要。学校在现行的政策条件下,通过培养模式创新和各项措施,积极引入了相关纺织类企业和单位进行纺织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建设了一定量的实习实践基地。但同时也要看到,近几年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速度放缓,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毕竟有限,在现实情况下,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行业最高发展水平的国有企业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积极性并不高;同时,在效益为先的前提下,企业在人力、财力的投入上也必定有限。因此,企业等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产学研的进一步融合,更需要政府的指导、推动和协调。政府应该从宏观上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研究生培养,并给予经费保障和制度保障,可以考虑对积极参与研究生培养、重视人才引进的企业给予减税甚至免税,调动企业积极性。

  (2)“双导师”制度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上的重要特色,促进了学校和企业人员的双向交流,实现了校内外导师的优势互补,但是在“双导师”制度实施过程中,仍然面临很多困难。目前,高校大量引进的都是国内外高校的博士应届毕业生,并无相关的工程实践经验。在师资评聘和职称晋升等方面也仍然以传统的学术科研为评价指标,校内的导师将更多精力放在学术论文写作和科研项目的申请上,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方面缺乏重视;而企业导师虽然在工程实践指导能力方面较强,但是作为企业员工,对于研究生培养的规律、规定、方法和要求方面缺乏了解,由于校内外导师的职责分工不清晰,也容易导致校外导师更消极被动地参与研究生的指导。因此,学校应该进一步改革人才选拔标准,在师资引进时增加对工程实践经历的考量。改进职称晋升评价机制,鼓励年轻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和科研合作,提高工程素养和实践能力。明确校外导师作为研究生指导教师的身份和职责,将校外导师培训纳入研究生新任导师培训体系中,全面了解国家和学校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政策和规定。

  (3)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成败的关键,但实践能力的考核没有可以具体量化的指标,而且学生在不同规模和性质的实习实践基地中,实践任务和实践成果各不相同,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实践能力考核评价体系非常重要。目前,学校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考察还停留在是否去过实习实践基地实习、实习时间长短层面上,实践的成果要求也主要是论文形式,这显然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考核评价是远远不够的,应该以学校、实践单位、校内外导师为评价主体,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为导向,注重实践成果的应用性和创新性,对不同岗位、不同类型的实践工作分别给予评价。应更加注重实践单位和校外导师的评价,聚焦研究生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解决工程能力的提高,切实解决实践单位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改进生产工艺和工作流程等。实践成果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要改变以往单一的论文形式,实践成果可以是研究报告、产品设计、专利、案例等形式,使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实习实践中发挥更大的活力。

  (4)需进一步创新产学研结合机制,真正实现校企协同培养纺织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目前,学校与企业、行业的产学研融合仍不够充分,缺乏成熟而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学校与企业的科研合作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往往是不联动的,学院或导师在与企业进行科研合作的时候,并没有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纳入具体合作内容,这一方面显示出部分研究生导师对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习实践工作的忽视,也表明目前还是缺乏科学而稳定的产学研融合机制。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力度,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培训,提高导师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认识,重视实习实践工作。改革现有的职称评价体系,在论文和科研项目评价指标之外,加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和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的指标,提高研究生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加强校企产学研结合机制创新,从政策上鼓励和支持校企产学研深度合作,打破学校内部科研管理和研究生培养管理部门之间的管理权限壁垒,建立校产学研合作协调小组,简化管理流程,畅通校企科研合作和人才培养相结合的通道,不断推进校企产学研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

  产学研协同培养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探索相关期刊推荐:《中国高校科技》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面向全国高等学校的教育、科技工作的大型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权威性、指导性、学术性综合期刊。目前设有:特稿、战略思考、治学论坛、学术评价、科技管理、转化沙龙、产业研究、科教结合、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平台展示等栏目。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jyu/16651.html

各行业核心期刊快速入口

医学类核心期刊汇总
口腔核心期刊
卫生核心期刊
药学核心期刊
眼科核心期刊
儿科核心期刊
医学核心期刊
兽医核心期刊
外科核心期刊
护理核心期刊
临床核心期刊
教育类核心期刊汇总
小学教育核心期刊
中学教育核心期刊
高等教育核心期刊
职业教育核心期刊
成人教育核心期刊
人文教育核心期刊
科学教育核心期刊
教育核心期刊
教学核心期刊
教育管理核心期刊
学科类核心期刊汇总
语文核心期刊
数学核心期刊
外语核心期刊
化学核心期刊
物理核心期刊
历史核心期刊
政治核心期刊
体育核心期刊
艺术核心期刊
法律核心期刊
经济类核心期刊汇总
市场经济核心期刊
经济核心期刊
金融核心期刊
财经核心期刊
审计核心期刊
旅游核心期刊
统计核心期刊
会计核心期刊
农业类核心期刊汇总
畜牧核心期刊
农业核心期刊
林业核心期刊
工业类核心期刊汇总
机械核心期刊
冶金核心期刊
电力核心期刊
铁路核心期刊
电气核心期刊
工业核心期刊
石油核心期刊
环境类核心期刊汇总
电力核心期刊
水利核心期刊
能源核心期刊
地质核心期刊
化工核心期刊
环境核心期刊
气象核心期刊
地理核心期刊
建筑类核心期刊汇总
测绘核心期刊
测量核心期刊
建筑核心期刊
交通类核心期刊汇总
铁路核心期刊
公路核心期刊
交通核心期刊
运输核心期刊
汽车核心期刊
轨道核心期刊
科技类核心期刊汇总
电子核心期刊
科技核心期刊
计算机核心期刊
其他类核心期刊汇总
管理核心期刊
档案核心期刊
心理核心期刊
政法核心期刊
文学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