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英文核心期刊咨询网教育论文》基于科学思维特征的园林美术教学新观念研究

基于科学思维特征的园林美术教学新观念研究

来源:中英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 时间:2021-04-27 08:35

  摘要:农林院校园林、风景园林设计专业教学对学生的美术基础要求较高,该文探讨如何有效结合以理科生源为主的学习对象与艺术时效的规律特点,在艺术基础教学模式中将科学理念与绘画技艺结合,发掘农林院校学生逻辑思维的优势,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让学生达到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的平衡,进而为其本硕学习打下具有科学、高效的艺术逻辑贯穿力的基础。

基于科学思维特征的园林美术教学新观念研究

  关键词:科学思维教学系统贯穿力

  艺术基础教学一直被视为感性大于理性的活动,其强调学习者自我感觉与经验体会的感性主观思维。“感性教学—感性学习—感性创作”教学模式是我国艺术教育的规律特色,也是20世纪后期至今风景园林设计、园林规划设计专业基础美术教学的主要模式。随着时代的进步,有关人员对艺术基础教育的探索不断深入。针对设计人才教育对象的扩大,具备优秀理科思维、注重科学逻辑思维的人才源源不断地参与艺术活动,区别于纯美术思维的设计美术基础教育也在不断完善,注重运用科学认识活动、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的方式与途径将是未来设计基础教育的侧重点。

  法国作家福楼拜说,科学和艺术总在山顶重逢。艺术与科技的关系一直十分密切。科学思维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以达到归纳和演绎的统一;在方法上具备辩证分析与综合思维方法;在体系上,通过实现逻辑与历史的一致,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对科技与艺术关系的认知,不能停留在工具材料的进步与技术风格支持的层面。如:造纸技术的发展对绘画的促进;工具的便利化、高端化促使画面效果的更新;等等。此外,科学的知识体系一直在绘画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工业革命后,社会对工业化产品的需求促使设计教学与绘画教学中几何体解构形体的分析方法兴起;在塞尚的绘画中,任何物体都可以被视为长方体、球体、球体的理论,牛顿的三棱镜光学实验和孟赛尔色立体、奥斯特瓦德色立体构建,增强了色彩知识体系的科学性,促进了其逻辑规律建构;等等。这些科学的实验性成果直接或间接地改变了设计、绘画知识系统的观念,设计师、画家及科学家共同完成了现代艺术的逻辑观建立与可视化的科学呈现。

  相关期刊推荐:《美术教育研究》(半月刊)创刊于2010年,由安徽出版集团主管,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科学教育研究会主办。设有:理论研究、硕博论坛、教学心得、艺术菁英、园林与建筑、影视传媒、人文研究、视觉设计、音乐舞蹈、考古与发现、戏剧艺术、人体摄影、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文化、学术动向、收藏鉴赏、名家言论、艺术前沿、美术时空等栏目。

  一些学生在进校时基础较为薄弱,在短时间的美术基础教育课程中,教师如果只注重技法训练而不注重观念的转换与绘画逻辑的建立,学生是难以顺利通过绘画关的。西方艺术自文艺复兴后,在理性的艺术学习基础上实现了写实性艺术的突破,这有力推动了现代艺术的感性转化。达·芬奇在机械制造、水利工程等方面作出的贡献证明了艺术技巧与科学规律的交叉共生。在科学思维的指导下,绘画透视学早已扩展为线透视、空气透视、隐没透视等综合的逻辑推导思维,使艺术思维受到了理性的科学支撑;色彩绘画中色彩知识科学的发现与发展也和物理学家的研究成果交叉互动,使艺术作品承载了视觉体验与科学实验的特征。在农林类园林设计美术教学中,教师如果不重视系统的引导与理论的科学解析,学生往往只会按照惯性思维片面地理解并创作,当发生题材的转换与拓展时,学生则会显得无所适从。

  针对园林与风景园林专业的的教学模式改革探索,是与新时代教学发展相结合的重要研究内容,需要结合部分学生“弱艺术基础”“高理论学习能力”的实际状况,有效地将理性艺术教学贯穿始终,发挥科学思维的独特优势,实现科学理论与艺术素质培养的紧密结合,利用理科生在美术学习上独特的思维优势,因材施教,靶向清晰地将理性逻辑思维有效地转化到感性思维上,以实现“理性教学—感性学习—综合创作”的园林规划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农科、理工科园林规划设计专业的学生具备学习能力强、方法系统、习惯优良的特征。教师合理地针对学生的特点因势利导,高效率、有针对性地让学生以较为良好的状态完成美术基础阶段课程的学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讲授技法的过程中,教师适当地导入并解析美术历史、美术故事、美术人物,可以让学生感知美术逻辑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理性魅力,知道其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亲和力和贯穿力。对于课程中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教师应注重将其与实践相结合,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培养学生对绘画的剖析兴趣,推动学生实现从数理化强化、美术理论实践技术缺乏到接受、掌握并热爱美术基础课教育的转换。

  第二,提高时效。教师应将效率与方法挂钩,通过引导学生的理性思维发展、逻辑思考方向,缩短学生参与美术实践活动的感性转化时间,让学生在科学思维的指导下,将理科思维与艺术思维紧密结合,掌握有效的观察方法、绘图方法,提升艺术理解力等。

  第三,构建方法。建立完善的系统教学方法是重中之重,为此,教师应增加理科生艺术学习的受益群体人数,扩大有效教学覆盖面,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符合自身思维特点的艺术学习规律和习惯。

  教师应梳理与美术基础课教学相关的科学理论知识,筛选针对性强并行之有效的理论融入教学,实现符合理性逻辑思维的实体教学模具研发与虚拟现实技术动态艺术规律模型开发。

  具体到教学实践,教师应结合绘画实践课堂,将社会科技发展与科技手段的结合作为教学途径。教师应将电子产品和虚拟教学相结合,科学规划、循序渐进地给予学生视觉与心灵上的刺激,通过影像、声音、游戏操作向学生传递感知艺术的方法,增强学生的艺术敏感度与主动性。

  如,在设计素描课程中,教师应侧重有直接指导与应用价值的造型依据——形体结构的认知、视觉肌理的精致刻画、意象形态的空间重构、线条语言的运用、物体构造的视觉传达方式以及创意空间的自由造型与设计等[1],在基础素描课程中整合结构、空间透视法的科学思维可视化体系,以此让学生理解形与体的关系和转换形式,以及科学地观察物体、表达造型的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将相关知识与中小学的几何知识对照,方便其理解。如:长方体的结构塑造与计算中的长、宽、高结合,其关注的元素相同,不同的是绘画中透视原理的参与,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差异;在多媒体教学形式中,以图形作比较,拉伸三维软件制作模型,对比转换几何制图与素描结构。

  在基础色彩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认知色彩逻辑、模拟空间模型,将对艺术学习主观、感性的思维与科学的客观、理性思维结合,以此形成更加完善、全面的艺术思维。如,补色是较难理解的色彩关系,为此,教师应结合范画、色彩实验,让学生体会色彩绘画是结合实际生活和创造力的工作。教师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季节、时间转换营造场景色彩,或者脱离实际进行更具艺术性的色彩创造,以此让学生开展沉浸式的色彩学习。教师可以在多媒体的信息终端上进行演示和讲授,让学生现场学习[2]。

  写生是美术课程中一项重要的学习实践活动,园林美术中的风景写生是与专业需求密切相关的学习项目。风景写生课程教学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风景绘画的元素分为人文与自然两类。面对人文景观,学生可以从透视、比例等角度严谨地确定造型的准确度。当前,一些学生在面对自然景观造型上的多变性、特质性时会存在一些困惑,如,描绘一棵树是否有规律可循,一片水如何表达,等等。在他们眼中,这些似乎与科学规律都没有联系。在实际上,科学研究的本质是揭示大自然的奥秘。大自然看似不可捉摸,实际上却具有一些美、对称、和谐等基本特征,把握好这些特性,绘画就有迹可循。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绘画与三维软件创建模型,将看似无规律的树木、山石等套入几何形体,找出其造型上的共通点。教师还可以利用软件改变光线、色彩,以此帮助学生把握自然物体的相关特征。此外,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分析名作,如对作品选景、构图、黑白灰关系、色彩、色调等的分析。将看似感性的问题做理性分析,并与学生的理性思维相结合,这样更易被学生学习并接受。

  环境、天气等因素会影响写生效果,在不具备写生条件的情况下,教师将写生改为对画创作也是一种训练方法。但其缺陷是难以培养学生的自主选景能力与构图能力,因为图片往往已经具备较好的选景与构图,这一环节的缺失将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构图能力。另外,即使是真实的户外写生,教师也难以在四季都安排学生参与写生活动。面对这一状况,教师可以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开展沉浸式学习,使其不仅能选择场景、视角、视距,而且能对风景元素做加减法、做取舍及重组。这样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选景构图能力,让学生在取舍、重组的过程中考虑画面的整体效果、风格等,又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认知并解析古典园林、民居环境、城市风光等。

  网络的飞速发展给远程教学的开展带来了可能性。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课程,让学生利用碎片时间开展学习。教师应积极建设网络课程,加强慕课、微课建设。使用直播、网络教学等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是未来美术教学的发展趋势。教师应具备全面的教学能力和素质,掌握广博的美术史知识与美术理论知识,拥有强大的绘画示范能力和艺术创作能力,具有表演与解说才能,以及制作优质课件、优质网络课程的能力,制定精准的教学目标等。

  艺术教学的迭代更新对教学改革的要求是以递进的方式呈现的,探索园林、规划设计人才艺术基础培养模式,要求教师具备新的观念和教学方法,总结科学理性思维与艺术感性思维的结合点,拓展人才培养的“教—学、辩—学、思—学”路径,辨析人才培养的科学思维观念联系与艺术实践感知的差异。在教学中,不断摸索和探讨正确的教学方向与有效的艺术教育贯穿力,也是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教师应不断增强因材施教的综合能力,确保在教学过程中将相关学科交叉渗透,实现学科发展的与时俱进。——论文作者:周欣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jyu/19716.html

各行业核心期刊快速入口

医学类核心期刊汇总
口腔核心期刊
卫生核心期刊
药学核心期刊
眼科核心期刊
儿科核心期刊
医学核心期刊
兽医核心期刊
外科核心期刊
护理核心期刊
临床核心期刊
教育类核心期刊汇总
小学教育核心期刊
中学教育核心期刊
高等教育核心期刊
职业教育核心期刊
成人教育核心期刊
人文教育核心期刊
科学教育核心期刊
教育核心期刊
教学核心期刊
教育管理核心期刊
学科类核心期刊汇总
语文核心期刊
数学核心期刊
外语核心期刊
化学核心期刊
物理核心期刊
历史核心期刊
政治核心期刊
体育核心期刊
艺术核心期刊
法律核心期刊
经济类核心期刊汇总
市场经济核心期刊
经济核心期刊
金融核心期刊
财经核心期刊
审计核心期刊
旅游核心期刊
统计核心期刊
会计核心期刊
农业类核心期刊汇总
畜牧核心期刊
农业核心期刊
林业核心期刊
工业类核心期刊汇总
机械核心期刊
冶金核心期刊
电力核心期刊
铁路核心期刊
电气核心期刊
工业核心期刊
石油核心期刊
环境类核心期刊汇总
电力核心期刊
水利核心期刊
能源核心期刊
地质核心期刊
化工核心期刊
环境核心期刊
气象核心期刊
地理核心期刊
建筑类核心期刊汇总
测绘核心期刊
测量核心期刊
建筑核心期刊
交通类核心期刊汇总
铁路核心期刊
公路核心期刊
交通核心期刊
运输核心期刊
汽车核心期刊
轨道核心期刊
科技类核心期刊汇总
电子核心期刊
科技核心期刊
计算机核心期刊
其他类核心期刊汇总
管理核心期刊
档案核心期刊
心理核心期刊
政法核心期刊
文学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