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动真空也是属于预真空的一种,预真空是指灭菌器在注入灭菌介质蒸汽之前,抽空灭菌器内的所有空气,再注入蒸汽,这个抽真空的过程叫预真空,小编推荐一篇理工论文。
摘 要:脉动真空蒸汽灭菌器是一种主要采用蒸汽来对物品或工具进行达到灭菌的一个压力容器,整个灭菌过程可分为抽真空、灭菌、干燥等过程。整个过程是采用自动控制方式,无需人工看管,控制系统是由工业可编程控制器(PLC)、中间继电器、压力变送器、门行程开关及各种辅助器件组成。
关键词:蒸汽灭菌;干燥;真空;维护
一、脉动真空蒸汽灭菌器的结构及特征
脉动真空蒸汽灭菌器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箱体即压力容器部分、控制系统与箱体互联的管路部分。
1 箱体。压容部分是按国家标准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进行设计、制造、检验、验收,并接受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的监督,主要分为大门部分和筒体部分,灭菌室采用SUS304不锈钢板压制而成,无锈蚀、无污染。大门采用不锈钢板压制而成,并设有安全联锁装置,确保设备开门的安全性。
2 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是由工业可编程控制器(PLC)、中间继电器、压力变送器、温度变送器、门行程开关、电磁阀及各种辅助器件组成。可有工业可编程控制器对温度、压力等一些开关元件及其他方式输入的开关量进行处理,输出不同的控制信号,自动完成控制过程。
3 管路系统。管路系统是由气动阀、空气过滤器、电磁阀、单向阀、减压阀、真空泵、压力表、蒸汽过滤器、压力传感器及各种管件连接而成。控制系统控制管路系统的气动元件使蒸汽、洁净的预热空气进出灭菌室。
二、脉动真空蒸汽灭菌器的工作原理
脉动真空蒸汽灭菌器主要利用蒸汽对箱体的物品进行灭菌,整个过程由工业可编程控制器来控制,其中包括温度控制、压力控制、蒸汽进出、灭菌时间的长短、门的开关等,运行的工作程序是:参数设置——启动——抽真空——灭菌——排汽——回压缩空气——干燥——结束。
三、工作行程
1 准备状态。准备状态是指被灭菌物的放入,有关参数的设定(布类程序、器械、BD试验程序不允许设定)以及准备侧与清洁侧门的闭合阶段,当此阶段完成后便可以按动启动开关进入工作状态。
2 真空行程。进入真空行程后,真空泵开始对内室抽真空,当灭菌室内压力达到压力传感器的设定值(-0.065MPa)后,延时2分钟对灭菌室内抽取真空,延时时间结束后,停止抽真空,同时对内室进蒸汽。当灭菌室内压力达到压力传感器的设定值(-0.05MPa)后,停止进蒸汽,同时排汽阀打开,排除内室蒸汽,当压力减到压力传感器的设定值(0.02MPa)后,开启真空泵对内室抽真空,重复以上动作,直至脉动次数结束(脉动次数一般可设置1到3次)。脉动次数结束后,开始打开进气阀对内室进蒸汽升温,在此行程,进气阀受温度控制,当温度达到灭菌温度是程序进入灭菌行程。
3 灭菌行程。进入灭菌行程后,到达灭菌温度开始进行灭菌计时,在此行程中,温度低于设定温度,则停止计时,当温度高于灭菌温度2℃,则关闭进气阀,高于4℃,则自动检测延时排汽。当灭菌结束后行程进入干燥行程。
4 干燥行程。进入干燥行程,排出内室蒸汽,当灭菌室内压力达到压力传感器的设定值后,启动真空泵持续对内室抽真空(约8分钟),持续时间结束后对内室回空气,当达到压力传感器的设定值(-0.02MPa)后,再启动真空泵对内室抽真空。达到压力传感器的设定值后延时抽取2分钟,真空泵停止,再对内室回空气,当达到压力传感器的设定值后,再启动真空泵对内室抽真空,重复以上动作,直至干燥时间结束,干燥时间结束后,行程进入结束状态。
5 结束行程。进入结束行程后,对内室回空气,当符合开门条件后,清洁侧可开门灯亮,这时可以打开清洁侧门取出灭菌物,到此整个灭菌过程结束。
四、使用注意事项
1 要明确本设备灭菌物为耐高温、高湿物品。
2 不可对油脂类进行灭菌。
3 不可对液体进行灭菌。
4 灭菌物要是先洗净,因附着在灭菌物上的污物会影响灭菌的效果。
5 本设备为I类压力容器,为保证安全正确使用本设备,应确定负责人。
五、日常使用与保养
1 经常检查门的密封材料有无开裂损伤等情况,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
2 在放入取出灭菌物时,不要被烫伤。
3 在使用过程中请经常确认压力表的指示情况,当压力达到0.25MPa以上时要关闭蒸汽阀,切断电源,对供蒸汽的管路进行检查。
4 使用前请检查内筒及排汽口有无杂物。
5 要定期对该设备进行全面检查。
六、常见故障及处理
1 行程指示灯不亮,检查供电电源、开关、保险。
2 按动“启动”也不进入升温行程,检查门开关是否闭上,检查控制系统。
小编推荐优秀理工期刊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原名为《武汉建材学院学报》(月刊)创刊于1979年,是由武汉理工大学主办的学术刊物,2001年更名为现名。本刊坚持“双百方针”,以促进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为宗旨。重点刊登材料科学与工程、资源与环境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能源与动力、汽车工程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其他理工科学方面的基础研究与应用论文。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lig/8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