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农村论文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我国一直以来都是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一家一户小规模种植,对机械化的要求不高,同样,农业生产的效率也不高。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这种小农经济已不再适合当前社会,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瓶颈所在。《广西农村经济》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防灾科技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摘要:河南是黄淮棉区的产棉大省,植棉历史悠久,棉花种植技术成熟,但近些年由于受农作物布局的调整和植棉比较效益严重下滑的影响,农民的植棉积极性受挫,棉田面积大量缩减。河南棉花产业是否就此“一蹶不振”,出路在何方?值得深思。本文作者从当前河南棉花生产现状出发,找寻问题所在,探索发展趋势,力求为本区域棉花生产找出一条健康发展之路。
关键词:棉花;现状;发展趋势;前景;建议
河南省是黄河流域棉区的产棉大省,植棉历史悠久,种植技术成熟。但近些年随着农作物布局的调整和棉植比较效益下滑严重的影响,棉田面积缩减较大。
1河南省棉花生产现状
1.1植棉面积缩减近十年来,河南棉花种植面积不断缩减。2004-2014年的10年间,河南棉花种植面积从95.2万hm2下降到12万hm2,是黄河流域棉区面积缩减最大的省份。国家棉花市场监测数据显示,2013年度河南省棉花种植面积14.9万hm2,2012年度为18.5万hm2,同比减少19.6%;总产量16.3万t,2012年度为20.9万t同比减少22%。2014年度,棉花种植面积较上年下降幅度不低于10%,许多农户已经不愿再种棉花。1.2植棉收益下滑近10年来,河南省棉花生产成本呈逐年上升趋势。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人工成本显著增加,棉花价格不稳定,特别是最近3年,价格一路走低,大大减少了棉农的收益。2013年河南市场籽棉均价在6.4~6.6元/kg,按照河南地区单产3750kg/hm2计算,植棉收入在24000元/hm2左右,除去植棉总成本17400元/hm2,净收益6600元/hm2。而当地小麦价格在2.4元/kg,单产6975kg/hm2,毛收益在16740元/hm2左右,除去种植成本10440元/hm2,净收益6300元/hm2,收入基本和棉花持平,种植过程却比棉花省力很多,因此,农民“弃棉”就不可避免了。1.3劳动力不足河南是人口输出大省,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转移到了城镇。
根据河南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发布的数据显示,近几年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呈继续增长状态,每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均在100万人以上。河南调查总队对全省4200个农户的监测调查显示,2012年,外出务工人员中,25岁以下的占35.8%;26~40岁的占36.4%;40岁以上的占27.8%。其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外出务工人员的51.9%。自2009-2012年以来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一直以男性为主,占总转移量的70.7%。当前,留守在农村的多为老人与小孩,偶有妇女留守在家也多因孩子小无法出去务工所致,这些人劳动能力有限,对于种植棉花这种对劳动力需求较高的作物积极性不高,有些农民勉强种植也疏于管理,导致产量不高,效益较低,更加打击了来年种植的积极性,致使棉花种植面积连年缩减。1.4种植技术落后棉花种植对技术的要求相对较高,而在当前农村“老人农业”和“妇女农业”现状下,一些新的生产技术很难普及,加之棉花生产的机械化程度较低,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导致了棉花面积的萎缩。
2河南棉花生产发展趋势分析
黄淮棉区是我国三大棉区之一,而河南则是黄淮棉区的产棉大省,所以,河南棉花的兴衰直接影响着黄淮棉区的兴衰。虽然近些年河南棉区棉花种植面积缩减严重,但是,仍有一定的潜力。一方面是因为有一定的后备资源耕地潜力。据河南省国土资源部门统计,2007年,河南省黄河滩区适宜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达40870.05hm2。特别是在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完成后,黄河下游的防洪标准由60年一遇提高到了千年一遇,这为黄河滩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更好的基础。二是简化种植技术的推广,更好地实现节本增效。棉花生产成本上涨之快,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人工成本上涨过快造成的。据统计,人工成本占棉花生产总成本的69.5%,这是由于棉花管理繁琐,机械化程度较低导致。为有效改善这一状况,提高植棉收益,该棉区大力推广工厂化育苗、机械化移栽等棉花简化种植技术,致力于节本增效,增加棉农的收入,提高种植积极性。
3河南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3.1加大轻简化植棉技术的推广力度发展棉花轻简化栽培技术,可有效缓解劳动力不足的现状,同时也是降低生产成本的一个主要手段。早在1996年,马家璋就提出了简化栽培的基本思路。当前,棉花简化栽培主要有无土育苗、机械化移栽、简化整枝等技术。这些技术如果能在生产中普便应用,那么棉花生产呈现出的典型的劳动密集型特征将会得到有效改善,农民的植棉积极性也将会有所回升。3.2加强对后备耕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黄河中游滩区四季分明,地势平坦,滩涂集中连片,光、热、水资源丰富,虽不利于种植一些作物,但完全符合棉花的种植需求,且目前在这一区域棉花种植已有一定规模,生产潜力较大。根据该区土壤多为砂质土,养分含量低,特别是一些嫩滩区,耕层下为砂土,漏水漏肥严重的土质特征,河南农业大学常纪苹、马宗斌等开展了黄河中游滩区棉花一年一熟轻简化栽培技术的研究,为拓展这一区域棉花种植面积、提高这一区域棉花的产量和品质打下了技术基础。3.3提高机械化种植水平当前,小麦、玉米等常种的大田作物已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而同样是大田作物的棉花机械化程度则较低,对劳动力需求量较大。
针对这一现状,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毛树春等开展了棉花工厂化育苗和机械化移栽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成功实现了棉花种植机械化。随着众多学者不断研发与创新,棉花机械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已基本实现了除棉花采摘在外的生产过程全部机械化,所以说当前困绕棉花种植全程机械化的原因主要在棉花的采摘机械化。在世界上一些农业技术发达的国家,棉花机械化采收率已达到80%以上,特别是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技术体系,基本实现了全部机械化采收。而我国则于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机采棉的研究,且进展较慢,直至1996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始采棉机械的引进试验与科研开发,经过多年努力,到21世纪初,机采棉的技术趋于成熟,进入大面积推广阶段,但也仅限于新疆棉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依然未能推广。
在当前农村劳动力短缺的情况下,一台采棉机的工作量相当于500个人工的采摘量,大大减少了因人工投入所带来的高成本,也缓解劳动力不足的矛盾。可以说棉花采收机械化可以大大改善生产条件,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劳动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是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基础,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所在。3.4为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将农田集中连片,扶持一些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实行规模种植,加强技术指导和政策扶持力度,发挥这些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动作用,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可通过增加良种补贴额度、对生产资料进行补贴、提高农机购置补贴等方式,加大生产补贴力度,实现棉花种植机械化,调动广大农民的植棉积极性,稳定棉田面积。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nye/13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