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过多年的实践,水稻保护性耕作技术越来越趋于完善,能够提高水稻种植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量等。本文主要分析了水稻保护性耕作的应用技术,并对其运行方式、相关标准、经济效益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水稻;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
水稻生产在粮食生产中占有很大比重,但我国一部分地区水土流失、土壤贫瘠和秸秆处理等问题也相当突出,会对水稻产量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提高耕地效率和质量,逐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经过多年的技术摸索和生产实践,形成了一些较为成熟的水稻保护性耕作模式,能够有效提高耕作效率和质量,有利于促进农业进一步发展。
1水稻保护性耕作技术概述
水稻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防止土壤流失和耕地退化的农业系统,主要用于少雨、干旱和土地贫瘠的地区,以保持土壤覆盖、作物轮作与间作的原则,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该技术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主要是为了应对自然灾害。我国保护性耕作技术相较于发达国家的研究和推广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在部分省区进行了技术试验。2007年,农业部要求大力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并在华北、西北等地区获得了重大进展。水稻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可以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节省劳动力和种植成本,每亩可节约30~35元,节约化肥用量8~10千克,每亩预计增产25公斤左右。
相关知识推荐:农业核心期刊列表
2水稻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运用
2.1水稻秸秆翻埋机插侧深施肥耕种技术
此项技术包括机械收割秸秆粉碎、抛撒、翻埋、料浆搅拌、整平、机械侧深施肥等环节。在实施耕作过程中应严格遵照耕种标准,对于秸秆粉碎环节,秋收时采用装有秸秆粉碎及抛洒装置的联合收割机,将秸秆粉碎10厘米左右后均匀抛回田间,采收综合损失率小于3%,杂质率小于2%。在秸秆掩埋过程中,耕作深度应超过20厘米,犁沟深度均匀紧密。通常应采用双向梭式耕作模式,避免过多的开合垄。同时,在整地过程中施用适量氮肥,以补充秸秆腐解氮素的消耗。根据秧苗年龄和移栽时间,水田拖拉机配备灌浆平地机对地面进行搅拌和平整,深度控制在16~18厘米之间,适宜两次作业。待稻田表面平整、呈泥浆状,经过5~7天达到待插秧状态。在机插侧深施肥环节,通常采用侧深施肥高速插秧机进行插秧,每穴3~5株,深度控制在1~2厘米之间,漏插率控制在5%以下,同时均匀施肥,肥料距稻根侧向距离4~5厘米。本技术适用于深耕层、大耕地的水稻产区,使用时要注意浅耕层“漏水”区慎用。
2.2水稻秸秆高留茬旋耕插秧耕种技术
此项技术包括机械收获秸秆粉碎、抛撒、搅浆、掩埋、插秧等环节。在实施耕作过程中应严格遵照耕种标准,其中秸秆粉碎通常采用装有碎秸和抛洒装置的联合收割机,留茬高度控制在20~30厘米之间,采收综合损失率小于3%,杂质率小于2%。春季根据秧苗的年龄和移栽时间,放水泡田3~5天,水田拖拉机配备高茬搅拌平地机进行整地,作业后表面平整、不露茬,5~7天即可达到待插状态。整地施用氮肥补充氮素消耗。在插秧机的移栽作业中,每穴3~5株,深度控制在1~2厘米之间,适宜浅植,均匀度大于85%。本技术适用于所有水稻主产区,特别是高积温和平原地带。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稻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水稻种植效率和产量,增加经济效益,起到环境保护的作用,值得推广应用。——论文作者:曲树军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nye/20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