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大科技服务团队扎根农村助农增收——
农民致富“贴心人”
“秦家屯的农民富了,得到实惠了,周边的老乡们马上跟着效仿,这都是农大任老师的功劳。”省公主岭市秦家屯镇“康大龙威养兔合作社”理事长张洪涛近日对记者说。他口中的任老师叫任东波,是农业大学“同心”实践科技服务团队的一名养兔专家。
自2011年起,农大开展“同心”实践活动,结合学校实际,依托学校科研、教学、专家及农业高校的资源优势,着眼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实际,成立“同心”实践科技支农服务团队。如今,在农大,像任东波这样的“同心”实践专家有36个,科技团队有20支,他们把根深深扎在广袤的农村,深入农村生产一线,把科技兴农的论文写在田间地头。
“过去我们这边大部分劳力都外出打工,挣钱也不少,但抛家舍业的,弄得家里外头都很苦。现在很多外出打工的人纷纷回家搞养殖了。说到底是农大的老师技术好、人又好!”公主岭市秦家屯镇农民汤福说。
两年前,任东波带领“同心”实践科技服务团队来到秦家屯镇时,这里只有几户养兔,每家养二十几只。因为兔子易得病,得了病会“全窝端”,谁都不敢扩大养殖规模。
了解到情况后,任东波带领团队先帮助农民示范养殖,再逐渐建立养兔合作社进行规模化养殖,又积极与企业合作,建立“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农户+专业技术指导”四位一体的技术扶助模式,团队专家定期对合作社农户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技术水平。短短两年,合作社迅速扩大到160户,现在大的养殖户每月兔出栏量2000只以上,合作社年人均养兔效益达到3万元。
在蛟河市黄松甸镇有“三个90%”,即全镇90%的农户从事黑木耳种植,90%的劳动力从事黑木耳生产加工,90%的财政收入来源于黑木耳。黄松甸镇副镇长李建忠说:“前几年,因为黄松甸镇处在林区,森林覆盖面积大,林区产品很多,但同时也导致木耳市场严重混乱,竞争无序。”
黑木耳栽培和假黑木耳一直困扰着蛟河市黄松甸镇农户。针对这种情况,农大教授龙带领专家团队先后11次来到这里,解决黑木耳栽培技术问题,帮助当地农民制定了“黄松甸黑木耳地理标志产品标准”,规范蛟河市黑木耳市场,使假黑木耳无处藏身,了种植户利益。同时,为避免经济效益下滑,专家团队又及时为种植户改选良种,规避市场风险,极大地提高了黑木耳品质,直接为种植户经济损失1000多万元。现在,全镇黑木耳年产3亿袋,总计1.2万吨,人均收入2.5万元,总产值达10亿元。
“种木耳跟其他农作物不一样,遇到问题治不了就绝收,治晚了可能还是绝收。农大的专家经常来,帮着改良品种,改变种植方式,使我们的木耳品质提高了。真是感谢农大的专家啊!”黄松甸镇黑木耳栽培户崔成说。
“同心”实践团队还把资深教师与青年集中起来,深入农村,面对面地为农民农业生产技术,把大学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让农民朋友不离乡、不离土地也能走进大学课堂。
在蛟河市白石山林业局林场、黄松甸镇、前进乡及磐石市取柴河镇等地,“同心”实践科技服务团队采用“一对一”或“一对五”的方式授课,及时解决了很多农民生产实践中的问题。2012年,仅10个月时间听课人数就接近3000人次,为农民现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1万多个。2013年,团队先后到辉南县、靖宇县和抚松县讲课18场次,受众达2万多人次,解决农业生产技术难题4万多个,被农民亲切地称为“咱农民的贴心人”;在白城市、乾安县、镇赉县和长岭县举办4期培训班,累计培训养殖户及乡镇畜牧站技术人员近400人,推广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等现代技术。
团队专家在服务农村过程中,也获得了研究农业科技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支农过程中遇到的生产难题为我们科研立项、提供了有力支撑,形成支农与科研互补,使理论在实践中不断与提高。”龙深有感触地说。(记者 赵准胜 通讯员 冯甘雨)
《中国教育报》2014年6月6日第7版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nye/3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