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内涵是园林景观的生命。园林景观的文化内涵通常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各园林要素所表达的主题内容; 二是设计理念和审美情趣的表现手法。文章从传统文化、名人文化、自然资源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等4个方面进行阐述。并 提出园林文化应植根于地域文化之中,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因审美文化的差异,其文化内涵的表现手法也不尽相同,概括 为:外在形式表现法,其特点是直接、清晰;内在意境表现法,其特点是含蓄深刻。同时认为,应以中华民族文化为根本,适 度借鉴西方文化.
关键词:园林景观;文化内涵;意境;表现手法
中国园林无论是商周时期周文王“灵囿”还是汉武帝 的“上村苑”或是明清时期的“拙政园”、“颐和园”,无不折 射出各个时期厚重的历史文化,无不流淌着东方文化之 美。这种从“囿”、“苑”到“园”的演进过程,实际上也是中 国园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赋 予园林景观丰富的内涵。园林景观的文化内涵通常包括 两个层面:一是各园林要素所表达的主题内容;二是设计 理念和审美情趣的表现手法.
一 文化内涵的挖掘
(一)传统文化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道佛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3 大组成部分,以其不同的文化特征影响着中国文化,同时 三者又相互融合,共同作用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在这种背 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园林文化,无疑深深地打上了儒道 佛三家传统文化的烙印。传统文化造就了写意自然山水 园林为主流的古典园林,中国古典写意山水园林主要受两 种思想观念影响而形成。一是风水模式为代表的中国世 俗文化宇宙观念。风水说的本质体现着古代中国人朴素 的宇宙观———“天人合一”的哲学。风水说其理论依据是 古人通过对自然环境的审时度势以及对生活的实际体验 而逐步形成的,风水说对园林文化的影响上至皇城,下至 山村,上至皇亲、士大夫,下至庶民百姓的居住环境选址与 建造。例如村镇的选址常讲究坐北朝南,山环水绕,地形、 山脉走向,这种理想的风水模式在中国大地随处可见,即 使科学文化发展到今天,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并渗透在 园林与建筑景观之中。其次是士大夫为代表的文人写意 山水园林体系。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 仁者静”,儒学鼻祖这一理论思想从此成为士人们写意山 水园林的源头,并一直沿袭、发展,对园林格局起着决定性 的影响。文人写意山水园林的特点,不仅是以拳石象征万 壑,以尺水代表沧凕,以小见大,“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 一种对自然美的推崇,更重要的是将山水与人格价值相联 系,并融入历代名人书法、绘画、雕刻、诗词,从而来营造意 境,并体现文化内涵。充分挖掘历史文化,从而来丰富园 林文化内涵,在中国十大园林中比比皆是。如拙政园的 “待霜亭”便是取自于唐人韦应物“洞庭须待满林霜”一诗; 而“枇杷园”取自宋人戴敏的“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 一树金”,并为其中之亭取名为“嘉实”;“听雨轩”营造了 “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的诗情画意;长沙岳 麓山的“爱晚亭”则是取自唐代诗人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 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一诗。“留听阁”一名取自唐代李商 隐“秋阴不散雪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诗句.
山水诗、山水画为写意山水园林创作提供了极为丰富 的素材,同时也使园林的构成要素更加富于文化内涵和景 观厚度.
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 园林形式,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挖掘提炼历 史文化的典范.
(二)名人文化 《周易》中写道:“观乎天文以观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 天下。”名人的风姿映射了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域的人文特 征,是不可多得的社会财富。名人文化,其实质就是精神 和意识、观念和理论、知识和素质、情操和品格以及美学情 趣的高度凝聚。“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 华民族悠悠数千年,人才辈出,政治、经济、哲学、教育、文 化、军事、艺术乃至社会伦理、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的先贤 圣哲,以独特建树和杰出贡献推动了社会发展,推动了人 类历史的进步,为世人所仰慕。弘扬名人文化,不仅是对 名人的一种缅怀,更是一种传承。名人文化折射的是一束 束智慧的花朵,是一道道思想的光芒,通过名人文化的不 断渗透,来振奋和弘扬民族精神,激励人们不断奋进.
古今的园林景观中有不少应用名人文化的成功先例.
代表孔子文化的夫子庙、孔庙、文庙、雕塑几乎遍及全国各 地,成为中华民族的文脉所在。“六朝金粉”的南京以夫子 庙和中山陵为代表的名人文化,构成了古城与文化交融, 成为南京最为显著的特色,体现南京的文化底蕴。湘潭市 人文荟萃,英雄辈出,近代和现代就涌现出了毛泽东、彭德 怀、齐白石、曾国藩等众多名人。为了传承名人文化,先后 建成白石公园、东方红广场、乌石彭德怀纪念馆、韶山毛泽 东铜像广场,使古城湘潭充满名人文化气息。其中东方红 广场,则是以陕西民谣“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 东”为背景,毛泽东等领袖人物的群雕,展示了一代伟人的 风采,构成了湘潭市特有的文化现象。同时,也确立了湘 潭作为中国红色旅游城市无可取代的地位.
(三)中西多元文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文化活动的频繁交流,中西 文化已呈现多领域全方位的融合互动之势。中西园林由 于历史背景和传统文化的不同,形成哲学思想、美学思想 差异,由此,导致了不同的中西审美文化和迥异的园林风 格。中国追求“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美,注重“景”和 “情”。自古以来,由于文人的介入,园林溶入了诗、词、画、 雕刻,表现出“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 融合”,“诗与画的情趣”,旨在追求一种意境,在表现形式 上形成与西方完全不同的手法,通常为追求自然的本质, 以不规则、非对称的布局的形式,造景借鉴诗词、绘画,力 求含蓄、深沉、虚幻,小中见大,虚中有实,“竹里登楼人不 见,花间问路鸟先知”。或露或隐,有浅有深,从而把许多 对立的因素交织融合,浑然一体,使人感到朦胧含混,扑朔 迷离.
与中国园林相比,西方园林体现的是一种人工美,常 采取对称、规则的布局,有明显的轴线,讲求方方正正,从 而呈现规则的几何图案,与中国园林追求的意境美不同, 其以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几何图案构图和强烈的韵律节奏 感体现出对形式美的刻意追求,其园林景观强调空间的开 放性和外向性,意在用一种令人震撼的大尺度的空间表现 一种庄严、气派而华丽的氛围。西方文化认为,自然美是 一种素材,自然美存在缺陷,非经过人工的改造,便达不到 美的境地,不能升华为艺术美.
中西方形成的二种不同风格的园林景观,说到底是由 二种不同审美文化所至。二种审美文化,很难说谁是谁 非,因为它们都是一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只有把握中西 审美文化的差异,才能在吸收借鉴外来审美文化资源和总 结提高本土审美文化的基础上,实现本民族审美文化的创 新,从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彰显本土文化的特色。在相互 比照中寻求相互认识,重建审美文化的意识和理念,实现 园林审美文化的多元化。事实上,现代中西园林已经形成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四)自然资源文化 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天然存在,未经人类加工的资 源,如生物资源、国土资源、矿产资源、气象资源、水资源等.
这些自然资源受分布影响,地域性强,在一定地域与人们 衣、食、住、行等生产、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并形成特有的自 然资源文化现象。如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它以桂花树成 林,盛产桂花而得名,典型的喀斯特地形构成了别具一格 的桂林山水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绝 加上石刻、壁书吸引了多少政要、科学家和文人墨客,自古 以来,游人如织,其民俗文化,旅游文化,宗教文化和现代 科学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这种自然和非自然汇聚成的天 下独一无二的桂林资源文化,使古城桂林更增添了无限魅 力和文化底蕴,成为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 古城.
三 结语 园林文化应植根于地域文化之中。所谓地域文化,是 指该地的民俗、风情、自然资源与人文历史。其文化内涵 要反映地域文化特征,而不能违背历史文化,牵强附会,移 花接木。比如中医是中华民族的国粹,李时珍的雕像立在 西方肯定不会被接受,名人文化是这样,自然资源文化也 是这样。近些年我国内地某些地方,模拟热带风光景观, 引种大量的热带植物,这种不顾自然规律和地域文化的园 林理念,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园林文化内涵的挖掘要注意提炼,抓住最主要的东 西,面面俱到反而冲淡了主题。表现手法上既要继承古典 山水园林的传统手法,还要体现现代文明的发展与创新.
在中西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一方面要借鉴西方先进的文化 理念,同时应坚持以中华民族文化为根本,对西方文化既 不要一味排斥,存在偏见,也不要本末倒置,丧失自己的风 格和特点.
参考文献:
[1]臧德奎.园林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 社, 2008.
[2]唐学山.园林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6.
[3]吴隽宇.从中国传统文化观中国园林[ J].中国园林, 2001(3): 84-86.
[4]朱钧珍.中国园林植物景观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 工业出版社, 2004.
[5]周武忠.中国园林艺术[M].上海:中华书局, 1991.
[6]安怀起.中国园林艺术[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 社, 2006.
小编推荐优秀的农业类期刊 《河北农业科学》发表论文需要多少钱
《河北农业科学》期刊始创于1992年,是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全国统一刊号CN 13-1197/S,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8-1631。本刊立足于农业,及时宣传报道农业科学研究成果,传递农业科学前沿信息,促进农业学术繁荣和成果转化,为广大农业战线的干部、技术人员以及技术型农民提供有效信息,提高信息利用率。对我省农业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nye/6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