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17年,网络文学在中国的发展已走过近20年历程了。网络小说正在逐渐的像影视剧靠拢,比如现在热播的楚乔传、醉玲珑都是由网络小说改编的,接下来小编简单介绍一篇影视期刊《世界电影》系统而大气地翻译介绍当今世界电影理论界的各种思潮、流派、观点和代表人物,广泛探讨各种美学理论。集国内外名家和电影爱好者文章之精粹。在及时反映世界电影学术状况和动态的同时,每期还刊登1-2个外国经典电影剧本,均为全文翻译的文学本,保证了读者对原汁原味电影文学作品的欣赏。
摘要:近几年,网络小说开始向影视行业辐射,对传统文学乃至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受到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表现出网络文学强大的开拓力和生命力。网络小说具有数量庞大、题材广泛,海量作品、满足需求,贴近现实、更接地气等显著特征;网络小说比纸质小说能更自由地表达和宣泄个体的思想感情。如何规范网络小说这匹为文学界和影视界所瞩目的黑马,逐步建立符合文学本质、具有网络特点的网络小说改编体系,已成为文学界和影视界一件非常急迫和紧要的事情。
关键词: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
进入21世纪的第2个10年后,异军突起的网络小说已不再满足于依赖读者订阅这一条路了,各种类型的网络小说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蓬勃之态,迅猛地向影视行业辐射,呈现出多路并行地开拓娱乐文化市场领域的态势,表现出网络文学强大的开拓力和生命力。如何规范网络小说这匹为文学界和影视界所瞩目的黑马,建立健全既符合大众文化特色,又兼备网络小说特质的影视改编体系,成为当下文学界和影视界共同关注的一件非常急迫和紧要的事情。
一、网络小说改编为影视剧热正在兴起
20世纪90年代,我国就曾出现了将优秀的网络小说改编为影视剧作品的第一次热潮。蔡智恒以痞子蔡的网名在网络上连载了所著的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不仅小说被众多网站一转再转,而且连小说描述的点杯可乐、两份薯条去麦当劳约会的场景也成为很多年轻读者效仿的经典。热情的网友每天都把雪片般的信件发到痞子蔡的电子邮箱,痞子蔡的知名度在青年网民群体中红极一时。在这种狂热的情形下,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被改编成电视剧的工作随后启动。没想到,由于对原著基调把握的失误,电视剧版《第一次亲密接触》遭到众多网民的吐槽和口诛笔伐。榜样般的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改编的失败,无疑是给刚开始发烧的网络小说改编热迎面泼了盆凉水,网络小说改编由此陷入低谷。值得关注的是,在21世纪进入第2个10年后,又一波由网络小说改编为影视剧的浪潮正在悄然来袭,并迅速演变成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我们首先看到,在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2010年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评选活动中,首次对网络小说敞开了参评的门槛。在当年的鲁迅文学奖评选中,有31部网络小说参评,网络作家文雨(张雯轩)撰写的中篇小说《网逝》还进入初评名单。随后,在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2011年茅盾文学奖评选中,又有7部网络小说参评。鲁迅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对网络文学敞开大门,意味着中国主流文坛认可了网络小说的地位。就此,中国作家协会相关人士认为,“鲁迅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首次吸纳网络文学参评,可以看作是文学史上踏出的革命性的一步”。同时,在谈及“摸着石头过河”般的评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时,中国作家协会官方人士认为“反映了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之间的真实碰撞与冲突”[1]。然而,在评奖中遇到的问题并不能抵挡网络小说挺进影视剧的步伐。随着阅读网络小说长大的85后、90后青年群体步入社会,他们期待能看到经典网络小说的影视版,这一需要为网络小说热和网络小说改编为影视剧的收视率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以盛产网络小说的盛大文学为例,2011年共出售651部网络小说的出版权,2012年,销售了900多个影视、游戏版权,其中,包括陈凯歌导演的《搜索》、湖南卫视收视率第一的《步步惊心》、江苏卫视收视率第一的《裸婚时代》、林心如主演的《美人心计》、姚晨等主演的《和空姐同居的日子》、央视热播大戏《我是特种兵》等作品。细数当下热门的影视作品,我们看到网络小说改编的热潮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发态势:无论是2013年票房破7亿元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还是2012年火爆银屏的《后宫•甄嬛传》,抑或2011年热映剧《裸婚时代》《步步惊心》《倾世皇妃》《宫》《千山暮雪》等,它们都由热门网络小说改编而来。盛大文学甚至成立了编剧公司,直接与网络作家唐家三少等签署了剧本下制、剧本拍卖、建立个人编剧工作室等合作意向书,将这个项目做到了极致。网络小说之所以受到越来越多导演们的青睐,是因为相比传统的纸质小说,网络小说具有数量庞大、题材广泛,海量作品、满足需求,贴近现实、更接地气等显著特征。因此,网络小说能给影视提供更多生活化的素材和题材的来源。进入鲁迅文学奖初评名单的中篇小说《网逝》被改编成电影《搜索》,在2012年11月8日记者节前夕公映,该片导演李少红在接受采访时坦言:“我觉得网络小说来自于社会的面更广一些,跟社会接触的距离更近,反映时代的速度也最快。”[2]相比10多年前的第1次改编热潮,眼下这第2轮的网络小说改编热正方兴未艾。值得关注的是,眼下的网络小说不仅为影视作品提供版权交易的文学文本,而且为影视剧提供了很多重要元素。比如,在《钢的琴》《画壁》等文艺性的电影中,大量的网络小说元素被广泛运用;在《孙中山》《建国大业》等传统政治题材的影视剧中,制作班底中也出现了80后网络作家的身影。这些都足以说明,以网络小说为主的网络文学正在成为文化艺术百花园里的一朵芬芳的奇葩。
二、影视剧到底相中了网络小说的什么
在人类文明史上,每个不同的历史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学形态,如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具有网络时代特色的网络小说,在受众的互动作用下,赋予了小说以更自由的表达方式。以文学的形态,网络小说在线上线下独立风行近20年,并以艺术奇葩的姿态掀起影视剧改编热潮,这是一个很值得探究的文化现象。在此,我们想从网络小说的泛化和异化角度切入,探究网络小说的哪些元素被影视剧所相中,成为超越纸质小说的一支新的小说队伍的方面军。网络小说诞生在一个传统文学式微、精英文学边缘化的网络时代。从诞生那天起,网络小说以文学精神和现代科技结合体的形态,快速占据互联网成为抒发文学自由情怀的新宠,这是它从娘胎里带来的独有的且纸质小说所不具备的精气神。相比传统的纸质文学发表前的三审五校、制版印刷等复杂程序,网络小说只需轻点鼠标就可以实现发表,较好地体现了参与发表前的“平等法则”以及发表后淘汰上的“丛林法则”,促进了文学局面的百花齐放。同时,网络小说利用网络超文本的视窗功能,借助图形界面和标识语言,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形式。然而,这些都不能成为吸引影视界情有独钟地为网络小说下单的最终理由。网络小说之所以成为影视剧新宠,主要是因为它得益于在超时空的网络特质下,网络小说明显增强的后现代主义特色,迎合了文学从“阅读化”向“试听化”发展这一趋势的需要。客观地说,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让世人见识到了网络小说的魅力,此后人们开始习惯在网络上以最迅速的方式发表自己的作品。在此背景下,鲍鲸鲸的《失恋33天》最初以网络直播帖的形式受到广泛青睐,还有桐华的《步步惊心》、瞬间倾城的《美人心计》、流潋紫的《甄嬛传》等等,都是通过网络方式来到这个世界的。从本质上说,任何文学创作都是一种个性化的精神劳动。相比纸质小说,网络小说比纸质小说能更自由地表达和宣泄个体的思想情感,更能体现文学创作的“自我表达”式的本真状态,更能满足读者似曾相识的阅读体验需求。跳出严肃的纸质小说中人物、情节、结构、手法等要素的束缚,网络小说把写作触角伸向科幻、侦探、推理、悬疑、武侠、历史、玄幻等纸质小说很少涉及的领域,并在字里行间渗透着写作者强烈而独特的某种情感体验,让受众的心理预期和情感在不断的阅读中得到满足和宣泄。因为,很多人阅读小说为是寻找某种情感的需要,所以,小说的类型受人类情感需求所决定。比如,在《恶魔法则》《佣兵天下》《盘龙》《神墓》等玄幻小说中,我们可以随处看到魔鬼、龙王、精灵等东、西方文学作品中常见元素的混搭,以及东方神魔小说和西方玄幻小说的诸多特质的融合。在这种交融下,作为网络小说重要组成部分的玄幻小说因为能极大地满足人类长生不老的愿望,因此,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也成就了玄幻小说这一门类。值得关注的是,网络小说作家们在创作中还自觉不自觉地借鉴了网络开放、广泛的特性,拓宽了单纯的网络小说类型,使之就文本而言成为一个集纳多种问题因素的新文体。在知名网络作家萨苏、安妮宝贝、西夏公主、指尖等人的小说中,我们不仅可以读到小说的味道,还可以感受到游记散文的轻灵,甚至还有杂文的风骨,或者报告文学的新闻性与文学性的统一。事实上,这种“四不像”的文体成就了网络小说海纳百川的胸襟。此外,网络小说的语言比纸质小说更清新活泼、更生活化、更接地气,甚至用草根平民自造的词语或句子来演绎另类的文学表达,很适合85后、90后新生代人群的阅读需求。这里,我们不妨分析《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的那句关于爱情的台词:“谁先爱了,谁就输了。”试问,在严肃的纸质小说家笔下,能写出这样让人会心一笑的幽默之语吗?这些去身份化的网络语言,显然是在追求一种与传统纸质小说含蓄严谨所不同的阅读感受,“运用网络语言瓦解性的功能,网民从事着对传统主流语言的颠覆和解构,从而制造出滑稽、荒谬或相反的语言效果。互联网风格的解构性叙事,闹剧式地在摧毁着主流话语的威权”[3]。
三、建立网络小说改编体系非常迫切
就网络小说而言,无论是青春类还是玄幻类,但凡人气很旺的畅销作品背后都拥有一批数量惊人的粉丝。在当下这股网络小说改编热中,影视剧片方往往既看中了网络小说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又看到了小说本身庞大的读者群。因此,那些超人气的网络小说因其惊艳的故事及受众基础,自然而然地成了影视剧片方眼中的“香饽饽”,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潜在的商业价值。比如,《蜗居》和《失恋33天》等网络小说,被改编后都反响极好。事实上,一部畅销的网络小说,大部分读者都会对其影视剧抱有期待的。例如,为赵薇创造了7亿多元高票房的《致青春》,原著小说在此前就已经畅销了六七年。在这部以人物的伤春凭吊和酸涩情感为线索的青春片中,主人公郑微是一个徘徊在现实和过去间的人物,是一个经过轰轰烈烈热恋后顿然感到无助和落寞的现代女性形象。我们从郑微的身上可以看到《失恋33天》主人公黄小仙、《北京遇上西雅图》中主人公文佳佳的很多影子,尽管每个人物故事的时间、地点和场景完全不同,但她们都是追求个性情感的“白富美”的现代女性,这似乎是网络小说改编为影视剧后的一种通病。而在这3部影视剧的同名网络小说中,她们的性格与形象却是截然不同的。遗憾的是,在改编后的影视剧中,主创团队并没有将人物背后的情感动因、精神状态和生命自由表现出来。对此,《致青春》小说作者辛夷坞就说,电影和原著相似度有五分,“在我看来,如果原著是泥土,赵薇翻拍的电影就是一棵树,树根植于泥土,来源于泥土,也自有它呈现的面貌”[4]。继赵薇之后,起家于网络的郭敬明将他风靡万千青少年的小说《小时代》搬上大银幕,畅销玄幻小说《鬼吹灯》也花落《画皮Ⅱ》导演乌尔善,这些迹象表明将人气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已成为一个固定的“娱乐节目”,既为小说制造更高的人气,同时托小说众多粉丝的福,也为影视作品创造了最有效的宣传途径。网络小说原著走红,并不能简单地视为影视剧就会火爆。在很多根据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中,画面基本都是像拍杂志封面一样的风格和手法,剧情如流水账一般,演员就像模特一样无表情地摆样子。最要命的是,台词也与网络小说高度雷同,男女主人公说话似乎不经过大脑思考,不追求思想价值,不探讨任何话题,掺杂着烂俗,在“她好可爱”“他好帅”对白的推动下,男女主角居然相爱了。比如,在《步步惊心》《宫锁珠帘》《轩辕剑之天之痕》《仙剑奇侠传》《姐姐立正向前走》等电视剧中,大量修饰后的画面充斥其中,情节平淡没有吸引力,一开播就引来众多吐槽声。美国传播学者李普曼在《公共舆论》中说:“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摹写,不是‘真’的客观环境,或多或少与现实环境存在偏离。”[5]我们研究发现,根据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剧其实也是一种“拟态环境”,是与粉丝心目中原网络小说产生的“客观环境”有一定偏离的。曾出版过《盗墓笔记》《后宫•甄嬛传》《藏海花》《全世爱》等畅销网络小说的孟祎就直言:“原著火爆,并不等于影视剧一定会火爆,这与编剧、导演、演员也有很大关系。比如《后宫•甄嬛传》,郑晓龙导演的作品无论从品质还是细节上,都是首屈一指的,又有孙俪、陈建斌等实力派演员加盟,才最终奠定这部电视剧的成功。”显然,网络小说如果只是存在于网上,它是很难成为经典的。当今时代文化产业渐趋热门,以渠道为王的网络小说是与互联网一起成长起来的,并因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普及而迅速成长,“从内容生产到读者手中,只隔了一个发送键”[5]。发表在网络上的网络小说,只有从超高点击率转为影视剧,才能谋求到传统读者的支持获得更大范围受众的认可。那么,如何规范网络小说这匹黑马,建立健全既符合大众文化特色,又兼备网络小说特质的影视改编体系呢?一些问题的存在,暴露出了目前网络小说在改编为影视剧中的评价体系的不成熟和欠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改编主体单一。网络小说评价体系的主体是观众,而作家或写手只不过是被评价者,是评价的客体,在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二是评价标准单一。网络小说被改编后,过于强调影视剧的票房业绩,忽略了具体作品的综合评定和个性差异。三是评价内容单一。对影视剧的评价体现在价值观和娱乐功能等方面,与之相应的其他评价内容却匮乏,让人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四是评价方式单一。目前,对网络小说改编为影视剧的评价,主要依靠粉丝在网络留言上的口碑好坏,还缺乏一个业内公认或基本认可的标准。其实,“网络文学批评活动主体在写作和接受中的状态,却多不是学术研究式的,而是体验式的———直接地是对文学的体验”[6]。在写作这个环节中,网络文学批评不受专业身份的约束,其批评是个人的、自发的文学行为,“‘个人化’就是网络文学批评不依赖于严谨绵密的分析和精细烦琐的注解,而是追求一种文学的直觉感受,充盈着机智、敏感、生动、迅速、还带着热气的反应。”[7]54。但这种批评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要克服上述弊端,出台网络小说改编标准就显得十分重要了。研究者认为,这个即将建立的网络小说改编体系应具备以下一些要件:从功能设置上,应该既要契合网络小说特质,又要满足现代人观赏影视剧的娱乐需要;在具体数值指标上,应从被评价作品的价值导向、个性色彩、创新突破、票房业绩、专家意见、观众口碑等多个维度来进行多元考量等。这就需要广大的影视剧创作者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形成一套科学的网络小说改编的理论体系,把影视的尺度细化成为可操作的程序,把粉丝对网络小说的偏爱引导到对文化鉴赏水准的提高方面。纵观目前由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剧,尽管还不能给它们冠以“经典”的头衔,但是只要走上通往精品的路上,成为经典就只是时间的早晚问题了。
参考文献:
[1]王颖.茅奖与网络文学[J].小说评论,2013(3):97⁃102.
[2]李苑.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新浪潮悄然来袭[N].光明日报,2012⁃12⁃20(08).
[3]简明.从“囧”字流行看网络语言传播[J].青年记者,2009(1):60⁃62.
[4]姜潇,白瀛.《致青春》小说作者辛夷坞:电影和原著相似度有五分[N].新华社电讯稿,2013⁃04⁃28(03).
[5]石畅.融合新媒体或是纸媒出路[N].人民日报,2014⁃01⁃24(05).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wyi/13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