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对1999—2018年中国知网CSSCI期刊数据库收录的有关媒介融合研究的1591篇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探索了当前媒介融合的研究热点,为把握研究趋势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如下:第一,国内媒介融合领域的研究视角多元,内容丰富,已形成一定的研究规模,但研究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还需进一步提升;第二,媒介融合研究重点关键词包括“媒介融合”“媒体融合”“新媒体”等;第三,依据高频关键词共词矩阵和知识图谱分析,可将国内近20年媒介融合研究热点概括为媒介形态与机构导向研究、新媒体与传播效果导向研究和互联网与数字媒体导向研究。
关键词:媒介融合;社会网络分析;知识图谱;研究热点
媒介融合是以5G技术为引领的移动互联时代的重要课题。在中国,媒介融合的研究和实践几乎同时展开,有着深厚的理论与现实基础。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开启了媒介融合的探索,以应对大数据给传媒产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习近平同志在此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为媒介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2015年,习近平同志在视察解放军报时指出“推动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推动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共享融通”,厘清了新媒体发展规律,阐释了媒介融合的关键要点。2016年,习近平同志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融合发展关键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尽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从‘你是你、我是我’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为深化媒介融合提出了具体要求。
相关知识推荐:评职称论文发表期刊挑选技巧
伴随着实践的深入,国内学术界在媒介融合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甚至有研究认为已经出现了以“媒介融合”为主的研究范式[1]。总之,相关研究涉及媒介融合、新媒体、传媒产业等多个主题,但单个主题难以全面展现媒介融合领域的总体样貌。为了从宏观视角呈现国内媒介融合研究现状,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的共词分析方法和可视化技术,以知识图谱的形式展示国内近20年媒介融合领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国内相关研究热点,为准确把握媒介融合研究趋势提供参考。
1研究方法与样本选取
1.1共词分析方法
共词分析是文献计量领域常见的内容分析技术,其分析原理等同于其他社会网络分析,是以邻近联系法则和知识结构即映射为方法论基础,来发现研究对象之间的亲疏关系,挖掘潜在的有用信息,并揭示研究所代表的学科或主体的结构变化[2]。本文共词分析具体步骤如下:通过中国知网的题录信息导出功能,导出样本文献题录信息;利用SATI文献信息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预处理和关键词抽取,构建基于关键词的共词矩阵,并进行相异矩阵转换;运用Ucinet软件绘制高频关键词社会网络知识图谱,并进行可视化分析和中心度分析。
1.2样本数据来源
为了确保研究可行性和代表性,选取中国知网收录的CSSCI期刊数据库作为文献检索平台。在高级检索中,搜索主题为“媒介融合”的文章,时间跨度选取1999—2018年,文献来源类别选取“CSSCI”进行精确检索,共得到1675篇文献题录,关键词包括“媒介融合”“媒体融合”“新媒体”等。进一步剔除“媒介融合”关键词与文章标题、摘要明显不相符和重复出现的部分文献,最终得到1591篇文献作为研究样本。
2研究过程与统计分析
2.1发文时间分布与规模
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在1998年开始收录文献,初创阶段收录的期刊和论文数量均较少,有关媒介融合的文献更是凤毛麟角。第一次关于媒介融合的概念性研究是1999年崔保国发表的《媒介变革的冲击》[3]。他指出,信息科技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媒介的融合与裂变,新媒介层出不穷,推动了媒介产业的兼并与融合。他在回答“什么是媒介”的问题中,提出了媒介融合的动态过程。正如其描述的那样,“各种媒介均有自己的特点,一种媒介要轻易完全取代另一种媒介是不可能的。新媒介与旧媒介一起构成一种复合的媒介环境”。正是在这样针对媒介变革的理论研究中,崔保国率先将“变革媒介”和“传统媒介”之间的关系纳入其所谓的“传播现象三大课题”之中,媒介融合的学术研究也就拉开了序幕,且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
将国内历年媒介融合研究核心期刊发文数量绘制成柱形图,并根据2年期的移动平均描绘出动态趋势图,具体如图1所示。2006年以前关于媒介融合的研究屈指可数,相关研究热度不高,之后进入一个增长阶段,2011年当年发文量高达136篇,随后2年热度稍减。从2013年开始进入又一个增长期,尤其是2014年《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之后,相关研究进入“井喷”阶段,之后每年的发文量相对稳定,均接近200篇。
2.2刊文作者及单位分布
从发文作者看,样本文献第一作者共计1188人,说明研究群体已形成较大的规模,且各高等院校是开展相关研究的主要平台。在1188名作者中,发文量累计超过5篇的只有10人,其中发文最多的作者是喻国明,共发表相关主题论文12篇。从发文较多的学者的年龄和学识分布看,既有学界泰斗,又有中坚力量,还有新生力量。但是由于学者流动性较大,详细统计存在一定难度,因而接下来对具有稳定科研单位的作者信息进行统计。这一统计既能展现科研单位的整体实力,又能很好地呈现出区域研究水平。统计结果显示,媒介融合研究在全国范围呈现出几家独秀、多家争鸣的繁荣景象。这些论文共出自999家科研单位,平均每个单位生产相关论文约1.5篇,超过平均数的单位有168个。下面选取发文量在10篇以上的代表性单位进行分析,详见表1。
由表1可见,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位列前3名,3所机构论文数量占总量的5.97%,表明它们在我国媒介融合研究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实力和地位。在发文较多的12家单位中,无一例外全是高等学校。其中,除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以外,其他均为新闻传播相关学院。由此发现,新闻传播学院是媒介融合研究的主要阵地。从院校的地域分布看,东部和中部分布较为平均,而西部地区院校的研究力量相对薄弱,与中部地区、东部地区的差距明显,加强东西部高校相关领域的科研交流,缩小东西部媒介融合领域科研落差迫在眉睫。
2.3刊文较多的期刊及学科分布
学术期刊作为研究成果发布的重要载体,对于推动我国媒介融合相关主题学术研究的繁荣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据统计,1591篇论文共分布于203种期刊,平均每种期刊载文约7篇,而超过平均数的期刊只有28个,载文量超过20篇的期刊,即平均每年刊载1篇的期刊21种,且有69.8%的样本文献刊载在新闻学与传播学类期刊上,期刊分布比较集中。除25个新闻学与传播学类期刊外,剩余的相关文章分散在艺术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社会学,经济学等期刊中。由此可见,媒介融合研究属于理论型与应用型交叉领域,涉及众多学科,目前以新闻学与传播学为主要研究视角。为了使统计更具代表性,选取载文量20篇以上的21种期刊进行分析,具体见表2。
由表2可见,《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是刊载相关论文数量最多的期刊,共124篇,平均每2期会有相关主题的论文刊出,这与其在传媒领域的权威期刊办刊宗旨相符,也与中国传媒大学作为媒介融合研究的主阵地相一致。其他新闻学与传播学核心期刊也均是榜上有名,如《新闻界》《新闻记者》《当代传播》等。且在这21种期刊中,除了《中国电视》《当代电视》《当代电影》以外,其余上榜期刊均属于新闻学与传播学范畴。这意味着,当前国内媒介融合领域的研究学科归属非常集中,缺乏跨领域、跨学科的合作。
3社会网络分析
3.1高频关键词确定
筛选高频关键词是社会网络分析的基础。根据谢贤鑫等的研究[4],为避免样本文献关键词不统一、不规范的问题,删除无益于媒介融合研究和不存在该领域专指的词汇,如“对策”“影响”等。在综合考虑关键词含义、数量和知识图谱绘制效果的基础上,以频数15次作为高频词阈值,一共选取了36个高频关键词,具体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媒介融合常常作为关键词出现在相关研究中,词频高达997次,其次是“媒体融合”,实际上在许多国内研究中,并不对媒介和媒体做严格的区分。从高频关键词还可以发现,媒介融合相关研究的研究对象是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二者作为关键词分别出现88次和56次,排在高频关键词前5位。另外,在研究的地域范围上,国内相关研究最常见的研究范围是中国,其次是美国,分别出现24次和18次。
再者,利用SATI软件统计高频关键词共现频数,可以得到共词矩阵,如表4所示。高频关键词共词矩阵对角线上的数值表示关键词在样本文献中出现的总次数,其他数值代表两两高频关键词在同一篇论文中共现次数。与表3一致,“媒介融合”“媒体融合”“新媒体”在样本文献中出现的频数排名前三,均超过85次;“媒介融合”与“媒体融合”“新媒体”“传统媒体”和“媒体融合”两两共现次数较高,表明二者联系更为紧密,传播媒体和新媒体是媒介融合研究的主要对象。
3.2知识图谱分析
在高频关键词共词矩阵的基础上,绘制网络图谱,如图2所示。从高频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看,媒介融合领域研究所涉及的选题范围较广,如“媒介融合”“媒体融合”“电视媒体”“传统媒体”“传媒产业”“受众”等。从各个关键词之间连线的密集度可以发现,媒介融合、媒体融合、传统媒体、电视媒体和新媒体与其他关键词之间的关联较强,研究热度较高。
另外,知识图谱形状具有环形同心圆特征,以“媒介融合”“传统媒体”“媒体融合”等关键词为代表,构成内层研究圈层;以“新媒体”“全媒体”“媒介”“受众”“传媒产业”等关键词为代表,构成中间研究圈层;以“互联网+”“互联网思维”“三网融合”等关键词为代表,构成外围研究圈层。各节点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研究具有较强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本文进一步测算图谱网络节点的接近中心度,进行中心性分析。网络图的中心性是用来反映社会网络整体上向某些节点集中的趋势,接近中心性的观察视角主要基于网络节点的接近度或者距离,某节点接近中心度的取值越大,意味着该节点到其他参与者的距离越短,那么它就是中心节点。
由表5可见,高频关键词出现频次与其中心度值不完全成正比。网络各关键词节点中心度的均值为0.64,说明该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向某些点集中的趋势。点的接近中心度排名前5位的关键词分别是“媒介融合”“传统媒体”“媒体融合”“电视媒体”和“新媒体”“电视”。如果将电视也视作传统媒体,则媒介融合领域的研究较多以传统媒体为中心,而以新媒体为中心的研究相对较少。
3.3派系分析
根据高频关键词共词矩阵,进一步进行媒介融合研究的派系分析,结果见图3。根据派系分析图,大致可以将现有研究按照研究势力和文献多少划分为3个派系,分别是:媒介形态与机构导向研究派系,具体包括“传统媒体”“电视媒体”“报纸”“报刊”等主题;新媒体与传播效果导向研究派系,具体包括“新兴媒体”“信息传播”“全媒体”等主题;互联网与数字媒体研究派系,具体包括“数字化”“数字出版”“互联网+”等。综合表3,媒介形态与机构导向研究派系最为庞大,研究主题范围最广,论文成果也最多,新媒体与传播效果导向研究派系次之,互联网与数字媒体导向研究派系最弱。这意味着,国内媒介融合领域的研究范围还比较集中,互联网和数字媒体是近年来才出现的新的媒介形态,相关研究还比较薄弱,有待进一步探索。
4媒介融合研究热点讨论
4.1媒介形态与机构导向研究
媒介形态与机构导向研究是媒介融合研究的主要构成,涵盖“传统媒体”“电视媒体”“报纸”“报刊”等核心关键词。从关键词可以发现,媒介形态与机构导向研究偏向于媒介的文本性研究和传统媒体视角,更加注重新旧媒介内容的融合[5]。大多数文献集中在从媒介内容、传播渠道和运行机制等方面研究传统媒体在新媒体发展繁荣背景下的机遇和挑战。吴文涛认为,媒体融合倡导的并不是用新媒体取代传统媒体,而是传统媒体通过全媒体布局寻求与新媒体共生共赢,实现适应性与可持续发展[6]。彭曙光(2016年)从新闻传播业,尤其是新闻表达(平台、内容、渠道、体制等层面)出发[7],分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过程中的疑虑。这些研究较多是从概念出发,层层解读媒介融合的演进逻辑[8],强调传统媒体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和转型升级[9-10];也有一些研究从实践案例出发,如董媛媛以光明日报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理念、流程、技术、产品、渠道、人才、市场和资本8个方面的媒介融合实践经验[11]。
4.2新媒体与传播效果导向研究
新媒体与传播效果是媒介融合研究的重要组成。本文所指的传播效果包括信息传播、受众、传媒产业等高频关键词。这一导向的研究以跨界研究为代表,关注媒介融合对新旧媒体的影响以及传播效果。相关方面的研究较为具体,常常出现诸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具有明确地域特征的关键词。除此之外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这一研究大多数是将传统国内外媒介经典理论运用到媒介融合的研究中来,从而滋生出媒介融合背景下媒介经典理论的新内涵,这也扩展了媒介理论的中国内容,包括机构、受众和媒介效果等方面的研究。如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机构研究:周隽以扬州广电为例,探索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的生存之道[12]。媒介融合背景下受众分析:杨光宗等指出,媒介融合背景下,媒介媒介模式由线性化、技术化、消费型的受众模式,转变为非线性、社会化、生产与消费融合的用户模式[13]。媒介效果研究:鲁杰等[14]研究智媒融合在地方媒体智库建设中的应用,分析智媒宣传效应和传播影响力。
4.3互联网与数字媒体导向研究
互联网与数字媒体导向研究是媒介融合研究的新兴部分,涵盖“互联网+”“数字出版”“数字化”“互联网思维”等高频关键词。这一导向的研究以互联网技术为研究对象,关注技术进步在媒介融合过程中的作用与影响,重视媒介的物质性研究。近年来,这些研究受到政策和技术双重因素的影响,选题新颖,进展迅速。在这些研究者看来,媒介融合的发展离不开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而媒介融合背景下,上述媒介研究的各个方面都是伴随着互联网和数字化的发展而出现的新研究内容。如武汉大学黄丽媛在《互联网+背景下“人的媒介化”探究》中认为,互联网技术加速了人的媒介化过程[15];中国人民大学的喻国明等在《“互联网+”模式下媒介的融合迭代与效能转换》中指出,许多媒介融合的新形态都是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结合的产物,并在传播效能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媒与传统行业结合的可能盈利模式[16];再如北京印刷学院李宝玲的《媒介融合时代传统出版产业数字化发展的路径选择》[17]和吉林师范大学李莹的《“互联网+”时代传统图书出版融合发展研究》[18]均是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探讨数字出版发展路径,开启互联网时代新兴传媒产业的探索。
5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媒介融合研究已成为国内媒介研究的热门领域。表现在:第一,研究范围广泛,成果颇丰。国内媒介融合领域的研究视角多元,内容丰富,已形成一定的研究规模。第二,研究内容集中,重点突出。媒介融合研究重点关键词包括“媒介融合”“媒体融合”“新媒体”等。第三,研究派别已形成,且层次清晰。依据高频关键词共词矩阵和知识图谱分析,可将国内近20年媒介融合研究热点概括为媒介形态与机构导向研究、新媒体与传播效果导向研究和互联网与数字媒体导向研究。尽管如此,随着媒介融合实践的不断深入,未来相关研究还应当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研究层次不合理,缺乏相应的深度。现有文献中,媒介文本性研究明显多于媒介物质性研究。大多数研究都是从传统媒体如何应对新媒体发展的机遇和挑战问题出发,探索如何进行媒介融合,因此对于媒介融合模式和路径的研究最多。这样的问题导向无形之中限制了研究的深度,使得大多数研究还浮于表面,过度地关心媒介融合的概念和特征,缺乏理论深度。
其次,研究范围分散,整体性和系统性仍需加强。在1999—2018年中国知网CSSCI期刊数据库收录的1591篇文献中,关键词数量多达3458个,平均每个关键词只出现2.15次,出现频次达到平均数以上的关键词有427个。由此可见,目前国内媒介融合领域的相关研究过于分散。另外,从高频关键词看,出现频次最高的是“媒介融合”和“媒体融合”,而两者实际上都是“mediaconvergence”一词的翻译,也就意味着对于媒介融合基本概念问题还存在分歧,在此基础上作出的相关研究各自为政,缺乏整体性。
再次,局限于理论阐述,实证研究较少,研究结论的可操作性有待提升。现有媒介融合领域的研究,囿于传统媒介分析的文本性框架,理论研究较多,而实证研究较少。对于媒介融合概念的解析性文章过多,既缺乏对经典媒介理论检视的案例分析,又缺乏基于社会调查微观数据的量化研究,无形之中限制了研究结论的可信性和可操作性。
最后,相关研究领域学科体系不完善,跨学科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不论是从高频关键词分布看,还是从期刊分布和学科门类看,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个非传媒领域以外,大多数研究集中在传媒领域,新闻学与传播学科是相关研究的主阵地,其他学科对媒介融合领域的探索凤毛麟角,研究内容更是浅尝辄止。实际上“媒介即讯息”,媒介融合领域的研究从根本上说,应当是多学科、多领域共同合作进行。——论文作者:张苏秋1,王夏歌2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wyi/19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