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英文核心期刊咨询网文史艺术》从现代汉语阝旁字看中国的地理文化

从现代汉语阝旁字看中国的地理文化

来源:中英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所属分类:文史艺术 点击:次 时间:2021-03-04 08:38

  摘要该文先探讨了阝旁的渊源,然后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分别论述了左耳旁汉字与中国自然地理文化的关系、右耳旁汉字与中国人文地理文化的关系,还专门讨论了阝旁汉字中的姓氏问题。通过全文对阝旁汉字的研究分析,最后总结描绘出了一幅由阝旁汉字呈现出来的中国历史地理画卷。

从现代汉语阝旁字看中国的地理文化

  关键词现代汉字;耳刀旁(阝);地理文化

  1、阝旁的渊源

  现代汉语的偏旁阝形如人耳,我们形象地称它为耳刀旁。它是唯一一个可以在汉字不同位置出现的偏旁,在左为左耳(刀)旁,在右为右耳(刀)旁。但我们发现,无论是左耳旁汉字还是右耳旁汉字,其字义都与人耳无关。真正与人耳之义有关的偏旁是耳旁,如“取”“聪”“聋”等。耳刀旁跟耳旁一字之差,但含义却大相径庭。左耳旁从“阜”字演变而来。“阜”的甲骨字形像山崖边的石磴,本义是指土山。《说文解字》中说:“阜,大陆也。山无石者,象形。”因此左耳旁的汉字本义多与土地、山地、地形有关,如“陵”“陡”“险”“陆”等。“阜”字还有“盛、多、大”的意思,如“物阜民丰”“民殷财阜”等。右耳旁从“邑”字演变而来。“邑”的甲骨字形上边是“囗(wéi)”,表示疆域,下边是跪着的人形,表示人口,合起来表城邑。《说文解字》中说:“邑,国也。”段玉裁注:“《左传》凡称人曰大国,凡自称曰敝邑。古国、邑通称。”因此右耳旁的汉字本义多与城镇、邦郡、地名有关,如“都”“郊”“邦”“郡”等。[1]

  2左耳旁汉字与中国自然地理文化

  2.1现代汉语中左耳旁汉字的统计与分析

  笔者检索统计了《现代汉语词典》(汉英双语版,2002年增补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中所有的左耳旁汉字,共计68个(不含繁体字、异体字)。

  相关知识推荐:哪些地理类期刊投稿快

  从表1可以看出,现代汉语的左耳旁汉字表示地理地貌的占大多数(66.2%)。表示地名(14.7%)和位置位移(11.8%)的次之。其他未分类中的“队”字古代写作“坠”,意思是从高处坠落。“阵”古代指土山前摆满了战车。“陶”字古无偏旁,左耳旁是后来加上去的,表示制陶时从高坡上取黏土。不难发现,这些汉字都直接或间接与地理有关,而且偏指自然地理。表1的分析结果印证了前文所述的“左耳旁从‘阜’字演变而来”。“阜”的本义是指土山,因此左耳旁的汉字本义多与土地、山地、地形有关。

  2.2几个特殊的左耳旁汉字

  (1)“随”“隨”“隋”是同一个字吗?

  我们知道“随”是“隨”的简体汉字,而“隋”是隋朝的国号。这三个字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南宋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事始》中记述了国号“隋”的来历:“‘隋’字古无之。文帝受禅,以魏、周、齐不遑宁处,恶之,遂去‘走’,单书‘隋’字”。意思是杨坚因曾受封为隨国公,所以选择“隨”为国号,但觉得字中的走之底不吉利,于是就去掉走之底,创造了一个新字“隋”。但也有人考证认为“隋”字并非隋文帝所创。《周礼·春官·守桃》中就有“既祭,则藏其隋与其服”的说法。《说文解字》中说:“隋,裂肉也。”所谓裂肉是指用手撕碎用来祭祀的肉。“则藏其隋”是指祭祀完毕之后把祭肉埋进土里。南宋王应麟在《困学纪闻·考史》中借南唐文人徐楚金之口还就此事嘲笑隋文帝,说他嫌“隨”字不祥却改用了一个更不祥的“隋”字作为国号。隋朝灭亡后,“隋”字又恢复成了“隨”。由此可见,说“隨”“隋”“随”是同一个字也不无道理。现在的湖北省随州市即历史上隋文帝受封为隋国公的旧址。当地景点题字中的地名也是“随”“隨”“隋”三字都有出现。

  (2)表示“陪伴”之义的汉字为什么是“陪”而不是“倍”?

  我们都知道单人旁的汉字常常跟人有关。从上文得知,左耳旁的汉字跟自然地理有关。那么表示陪伴、陪同之义的汉字为什么是“陪”而不是“倍”呢?其实,伴君或伴人之义最初的确是由“倍”字表达,后来才弃“倍”用“陪”。这跟“陪”字的本义有关。“陪”从阜从咅,咅亦声。“阜”本指土堆,转指坟墓。“咅”从立从口,本义事关君主废立。“阜”与“咅”结合起来表示君主陵墓旁边忠臣的坟墓。由忠臣陪葬坟引申为(终身)伴随(君主)。古之臣子中途变节者不少,盖棺论定,“陪”字表示的“伴君”之义比“倍”字更加深刻。这也就是“陪”取“倍”而代之的原因了。[2]

  3右耳旁汉字与中国人文地理文化

  现代汉语中右耳旁汉字的统计与分析:笔者检索统计了《现代汉语词典》(同上)中所有的右耳旁汉字,共计92个(不含繁体字、异体字)。

  从表2可以明显地看出,右耳旁的汉字大多数跟国家的行政区划和城乡建设有关。其中河南(21.7%)和山东(15.2%)地名用字最多,陕西、湖北、河北居次,四川、江苏、浙江等地较少。这种情况印证了我们熟知的历史文化常识——汉文化的发源地和城镇聚居地最早出现在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左耳旁汉字用作地名较少出现在华南、东北、西北等地区也是有根据的。例如:华南两广地名中的常用字“那”“塘”“六/禄/渌/绿/陆”等来自壮语;东北地名中“哈尔滨”来自女真语,“齐齐哈尔”来自达斡尔语,“吉林”来自满语;西北地名中“乌鲁木齐”来自蒙古语,“克拉玛依”来自维吾尔语,“喀什”来自突厥语等。

  从表2还可以看到,除了行政区划地名以外,还有一些与城市乡村建设有关的右耳旁字,其中除了“郛”(古代指城外的围着的大城)稍显陌生以外,其余的“邦”“邻”“邸”“郊”“郡”“都”“郭”“部”“鄙”都是现代汉语的常用字。下面再分析几个未归类的右耳旁汉字所包含的人文地理文化。(1)“祁”字。祁,从示从邑。邑是非国都的城市,本义是告知城邑,以示国广城多,后来引申为宽广而众多。(2)“郁”字。“郁”字把“有”和“邑”联合起来,本义为鱼肉之乡、膏腴之地,引申义为财富集中之地、集中凝聚,以及因财富受觊觎妒忌而产生的忧愁。总而言之,右耳旁汉字所表示的地理文化明显属于人文地理的范畴。

  4阝旁汉字与中国姓氏

  笔者在统计现代汉语中的阝旁汉字时发现其中很多阝旁汉字也用作姓氏。现将阝旁汉字中的姓氏归纳分析如下。

  从表3可以看出:首先,以国号、封邑或居住地为姓是中国人姓氏的一大来源;其次,姓氏中的右耳旁汉字明显多于左耳旁汉字。也就是说,姓氏的出现是在人们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伴随着诸侯国的争战、封邑的建立、城乡的发展而出现的,是应社会生活、人际交往的需要而产生的。

  5结语

  综合全文,在上文对68个左耳旁汉字和92个右旁汉字的研究过程中,随着对一个个阝旁汉字的深入剖析,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一幅隐约浮现在眼前、渐渐清晰起来的中国地图和历史文化画卷——华夏族的文化最早从黄河流域的河南、山东起源,随后再从陕西、湖北等中原腹地波及西南和江南一带。中国人在认识自然、改造环境的过程中,经历了部落的形成、邦国的争战、封邑的建立和城乡的发展……随之创造了这些承载着、记录着古代中国人对自然认识和社会变迁的阝旁汉字,并以此为自己的氏族命名,使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更有序、更规范。笔者不得不赞叹古人的智慧和汉字的精妙。相信若继续从事汉字偏旁的系列研究,一定可以窥探更多更深的中国文化底蕴和奥秘。——论文作者:王铮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wyi/19274.html

各行业核心期刊快速入口

医学类核心期刊汇总
口腔核心期刊
卫生核心期刊
药学核心期刊
眼科核心期刊
儿科核心期刊
医学核心期刊
兽医核心期刊
外科核心期刊
护理核心期刊
临床核心期刊
教育类核心期刊汇总
小学教育核心期刊
中学教育核心期刊
高等教育核心期刊
职业教育核心期刊
成人教育核心期刊
人文教育核心期刊
科学教育核心期刊
教育核心期刊
教学核心期刊
教育管理核心期刊
学科类核心期刊汇总
语文核心期刊
数学核心期刊
外语核心期刊
化学核心期刊
物理核心期刊
历史核心期刊
政治核心期刊
体育核心期刊
艺术核心期刊
法律核心期刊
经济类核心期刊汇总
市场经济核心期刊
经济核心期刊
金融核心期刊
财经核心期刊
审计核心期刊
旅游核心期刊
统计核心期刊
会计核心期刊
农业类核心期刊汇总
畜牧核心期刊
农业核心期刊
林业核心期刊
工业类核心期刊汇总
机械核心期刊
冶金核心期刊
电力核心期刊
铁路核心期刊
电气核心期刊
工业核心期刊
石油核心期刊
环境类核心期刊汇总
电力核心期刊
水利核心期刊
能源核心期刊
地质核心期刊
化工核心期刊
环境核心期刊
气象核心期刊
地理核心期刊
建筑类核心期刊汇总
测绘核心期刊
测量核心期刊
建筑核心期刊
交通类核心期刊汇总
铁路核心期刊
公路核心期刊
交通核心期刊
运输核心期刊
汽车核心期刊
轨道核心期刊
科技类核心期刊汇总
电子核心期刊
科技核心期刊
计算机核心期刊
其他类核心期刊汇总
管理核心期刊
档案核心期刊
心理核心期刊
政法核心期刊
文学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