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民转公”幼儿园建设不仅需要“量”变,更需要“质”的提升,面临“民转公”幼儿园转型后财务管理运行机制的核心问题。本文通过地方教育部门配套文件制度,分析“民转公”的财务管理难点,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优化“民转公”幼儿园财务管理运营建设为契机,引导公办园规范使用财政资金,提高财政资金投入学前教育的社会效益。
关键词:“民转公”幼儿园;财务管理;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引言
在深化学前教育改革征程中,深圳市为贯彻落实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文件发挥先行示范作用,率先颁发政府红头文件,并指出“2020年实现公办幼儿园在园儿童占比达到50%,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儿童占比达到80%以上”的目标,也就是5080攻坚计划。2020年宝安区教育局在全市率先明确“收转为主、新建为辅”的公办园建设思路,率先提出“转型、回收、新建”三种公办幼儿园建设方式,率先出台建设实施方案和“民转公”工作实施指引,通过转公措施提升公办学前学位供给。截至2020年8月,宝安区公办幼儿园达183所,提供优质公办学位超65000个,稳步实现公办幼儿园学位占比50%目标[1],为全市公办园建设探索了宝安经验,“民转公”幼儿园的财务管理也创新了特色和亮点。
一、“民转公”幼儿园财务管理运行的现状分析
(一)原民办幼儿园债权债务界定或有债务问题
学前教育深化改革,短期吸引了大量民办幼儿园转身成“公”,部分原民办园因经营机构不完善,投入办学资金困难,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借款、拖欠房东物业租金、水电、教职工劳动纠纷经济补偿、业务诉讼赔偿、合伙经营者收入分配等问题。这类债务清查时不便核查,即使聘请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对或有事项的发生也难以发现,目前主要借助于举办者的主动披露或者对方当事人的告知及已发生事项的新闻、媒体报道。对于涉改的原民办园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是否存在较为隐藏且数额较大债务或者债务披露不充分的问题;是否存在举办者在知悉收购的情况,或人为故意在关联方之间制造虚假债务或有债务事项,要求获得更多利益补偿、债务分担、人员安置等一系列棘手问题;更为甚者归于历史遗留杂难,一些幼儿园办学场所物业纠纷,产权归属不清,导致民转公后财务管理更难处理也并非个案。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民转公”幼儿园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财政投入的不断加大中得到快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内控弊端也不断凸显,诸多财务压力和资金风险一触即发。一方面公办幼儿园法人主体设立进展缓慢,幼儿园项目经费支出较大,另一方面幼儿园管理层内部决策和管理意识形态维持在原民办园靠经验管理,按领导口头允诺先支后审的状态未发生根本转变,引发的财务风险和管理风险较为常见[2]。
(三)财务预算和执行不规范
“民转公”幼儿园过渡期决策层对经费全面预算管理认识不到位,需求与预算不能平衡,不能将预算应用于学校经费管理当中,忽视财政资金外的其他资金预算,导致预算不能衔接公办幼儿园财务管理运营。例如,幼儿园按学生人数以非税形式收取的保教费上缴财政后,返拨到幼儿园财政专户的资金使用预算,致使预算编制缺少科学性;部分园长认为预算管理是财务工作的一部分,只要求财务人员做好日常的经费管理,执行缺乏约束力,影响了预算的严肃性;预算分析不到位,财务报告和预算执行情况只是简单的数据对比、差异分析,缺乏深层次差异原因分析说明,也没有把预算考核机制健全起来。
(四)财务管理基础薄弱,财会人员技能不高
原民办园或管理层不重视,或节约成本等原因,致财务岗位职责分工不明晰,有的让副科教师兼任财务,不仅专业知识存在空白,而且在编制预算、执行分析、编财务报告等工作中也缺乏专业能力,事前分析少,难以提供及时、有效的财务信息,甚至园内不设财务岗位,只聘请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每月收集一次票据后,远程进行财务处理,形成账务与实际业务相脱离的财务风险,部分新入岗财会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有限,对新《政府会计制度》经济科目等财务知识更新缓慢,工作效率不高。
相关期刊推荐:《财会学习》(月刊)自创刊后,一贯秉承对读者高度负责的精神,遵循办精品财会期刊的理念,坚持不收版面费的底线,走出了一条靠质量和发行量拓展生存空间的新路子。设有:经典案例、纳税与筹划、CPA业务探讨、核算与管理、CFO视点、会计人家园、特别调查、会计信息化等栏目。
二、“民转公”幼儿园财务管理运行的对策
(一)理清债权债务或有事项责任
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开展对原民办园的财产全面清查工作,重点清查原民办园在银行开设的银行基本账户,收费标准备案表等,检查原会计凭证、会计账册、财务报告,近年来的财务审计报告,包括办学出资情况、资产状况、收费情况、经费支出情况、负债情况、节余与分配情况等,以及审计评价与建议,有无账外设账、法律诉讼等隐形情况。要求报告披露民办园经费使用是否用于扩充学校设施和各种不动产,幼儿园收取的费用是否保证幼儿园正常运作,是否有组织和个人抽逃、挪用办学经费,是否用学费补偿创办时借贷款项等问题,核查应收应付等单位和个人往来业务款项,检查印章使用、借款联查关联方的真实性,溯源个案债权债务等问题后。签署“转公”书面协议,以时间界点明晰幼儿园历史债务的承担方式,理清历史遗留债务问题责任方,根据清查实际,按政府产权、社区股份公司集体产权和其他类型物业产权类别划分,确定幼儿园产权类别,明确说明债务归属责任后,注销原民办幼儿园办学主体,设立公益事业二类公办幼儿园法人组织。
(二)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和制度流程建设
1.探索“民转公”幼儿园法定代表人由公办中小学校法人兼任制
探索实施公办学校和公办幼儿园共生共进的法人治理模式,“民转公”幼儿园转型期虽未纳入机构编制管理,暂未分配在编人员,但办学主体资金来源于财政拨款,且依托国有资产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对符合《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的“民转公”幼儿园由教育行政部门聘任现职公办中小学法人为公办幼儿园法定代表人,创新公办中小学“1+2”托管转型后的幼儿园过渡衔接财务管理。发挥公办中小学在幼儿园财务管理的示范引领作用,实施财务管理由公办中小学校托管,试行人事管理和园务会议由法人、园长、公办学校和幼儿园管理层共同参与集体决策思路,具体财务事务由托管学校审批服务和监督。
2.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和操作流程
建立起由“单位纵向管理层面权责分离和横向经济业务相互联系又相互制衡”为主要风险管控的内部控制管理系统,逐步编制一套适合自己实际的内控制度和流程。从园长入职培训开始,直接参与内部控制建设全过程,以便提高内控制度考核监督的力度,保证各类经济活动能够合法合规,资产有效使用以及安全得到保障,真实反映完整的财务信息,减少单位层面内控风险发生概率,有效防范腐败舞弊行为[3]。参照会计核算中心的做法,由教育集中核算机构负责公办园的预算、资金收付、政府采购、资产,建设项目、合同“六类”业务风险控制和经济结算,开发财务软件对接国库支付系统服务器,加装网络版财务软件,连接“智慧财政”系统,建立“数据集中、分园核算、动态监控”的风险预防制度,集经费“事前申请、事中执行、事后反馈”一体,把会计监督职能前移,实时监管法人、园长、会计和其他关键岗位任职期限和“六类”经济业务财务处理预警。
(三)加强预算编制管理,重视预算执行和分析
组建预算领导小组,树立各科室编制预算意识,把财政的预算制度和决策者熟悉业务、审批业务结合起来,寓预算于业务规划之中,寓预算于业务审批之中,从预算编制源头上,合理安排年初预算,有计划,有步骤将预算管理信息系统作为财务管理信息平台开发的一个独立项目库嵌入信息动态系统,使其能随时接受财务的数据对接支持系统,实现预算执行控制与会计核算同步,达到实时监控和定期向决策层及各预算责任中心提供预算报告的目标。根据PDCA的循环方法(又称为戴明环,Plan-DoCheck-Action)[4],对上期预算批复与预算执行的差异体现在年终决算报告披露中进行分析原因,针对重点痛点问题深入剖析,并成书面解决方案,并反馈上级业务部门要求完善国库账户体系,完善“智慧财政”系统,做好财政资金预算信息化、精细化
。(四)加强“青蓝工程”结对帮扶,提升财务人员专技能力
实施“区管校聘”人事改革,考核新聘财务人员的品质和业务水平,强化对财务人员的岗前培训和业务指导,重点掌握新《政府会计制度》实务应用,学习教育系统财务制度操作流程,规范账务操作。加强“青蓝工程”结对帮扶,召开业务座谈,促进新老财会人员业务交流,沟通转型期的痛点难点,积极答疑解惑,削减涉改单位转型压力;培优素质提升,让财会人员学会把各类枯燥的财务指标数据差异、变动趋势以图、文、声、像或微视频等形式表现出来,把文字图表资料用财务工具制成形象化、可视化汇报演示文件,提升财务报告、内控报告和资产报告等财务数据的可读价值,赋能单位管理层决策参考,切实提高财务人员的履职尽责能力。
结语
推进民办幼儿园转型发展是办好学前教育、实现幼有所育的重要举措,也是增加学龄前儿童均衡优质公办学位供给的重大民生工程,需要政府、财政和教育多部门联动携手转公幼儿园精心谋划,落实财政政策,立足财务管理建设新发展阶段,努力推动“民转公”幼儿园财务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建立更高品质、更高质量的公办幼儿园。——论文作者:严达珍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jgu/20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