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咨询网经济管理》经济类论文发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人与自然和谐

经济类论文发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人与自然和谐

来源: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咨询网 所属分类:经济管理 点击:次 时间:2016-01-15 16:35

  造成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两大对立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本篇经济类论文发表认为我国生态状况不容乐观,甚至比较严重,我国生态问题的出现有着深层次的经济原因, 要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人与自然和谐,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

  推荐期刊:《科学与财富》(月刊)创刊于1999年,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科学与财富》征稿对象:涉及全国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从事经济管理、政治教育、经济研究、企业管理、工程建设、信息科学等应用领域的科研人员,在读博、硕士研究生及各大教师工作者等。

科学与财富

  [关键词]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人与自然和谐

  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破坏如影随形。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曾先后出现过严重的生态问题。二战之后,随着国际贸易和资本输出的大规模进行,资源配置实现市场全球化,生态危机也扩展到世界范围之内。

  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人与自然对立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是否必然地带来生态问题,可以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特别是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理论进行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了作为社会的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了这两种关系之间的相互制约性。对于人和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自然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不能脱离自然而存在。同时人“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1]即人通过自身的活动改造自然,使自然变成人化自然。人化自然既可能向更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演变,也可能因人类在自然界中活动的失当形成对自然的破坏,这种破坏反过来又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所以人类应该在尊重自然演化规律的基础上,能动地改造自然,使自然向更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演化,这是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应然。但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却受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约,因为对于人通过劳动获得的自然物如何分配决定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体现了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核心。所以人类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必然要以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为基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合理,会造成人与自然关系处理上的不合理,造成对自然的破坏,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实然不一定能够实现二者关系上的应然。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具有对立性。资本主义制度的生产关系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为基础。这种制度不仅激发了人对财富占有的欲望,也奠定了其财富积累的根本方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了资本通过商品生产实现价值增值的过程:“G—W—G′”,其中G′=G+△G,△G是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就是获得资本价值增值,而商品生产是实现资本价值增值的手段。资本主义的生产一方面要形成资本对自然的占有,另一方面为了实现价值的增值要购买到能够带来价值增值的特殊商品——劳动力。这样在资本主义的生产中,形成了资本对自然和劳动力的占有和控制。人与自然的关系变为资本同自然的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为资本所有者同劳动力所有者之间的对立。为了更快的积累财富,资本将力求大规模地开发和利用自然和榨取劳动力的剩余价值,资本扩张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正如马克思指出的:“资本的运动是没有限度的,……作为这一运动的有意识的承担者,货币占有者变成了资本家。他这个人,或不如说他的钱袋,是货币的出发点和复归点。这种流通的客观内容——价值增值——是他的主观目的;只有在越来越多地占有抽象财富成为他的活动的惟一动机时,他才作为资本家或作为人格化的、有意志和意识的资本执行职能。因此,决不能把使用价值看做资本家的直接目的。他的目的也不是取得一次利润,而是谋取利润的无休止运动。这种绝对的致富欲望,这种价值追逐狂,是资本家和货币贮藏者所共有的,不过货币贮藏者是发狂的资本家,资本家是理智的货币贮藏者。” [2]资本“赚钱”过程也必然是劳动异化的根源,劳动丧失了其作为一种自由自觉活动的根本性质。劳动作为能带来剩余价值的劳动力的释放,是资本赋予劳动力的使命,是使自然物转化为商品,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必然使自然环境不是向健康的、合乎人性的方向转化,而是导致对自然物的消耗和对生态平衡的破坏,而对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如何构建的问题不再是资本家所要考虑的事情了,“各个资本家都是为了直接的利润而从事生产和交换的地方,他们首先考虑的只能是最近的最直接的结果……西班牙的种植场主曾在古巴焚烧山坡上的森林,以为木灰作为肥料足够最能盈利的咖啡树施用一个世代之久,至于后来热带的倾盆大雨竟冲毁毫无掩护的沃土而只留下赤裸裸的岩石,这同他们又有什么相干呢?”[3]利润积累的多少还取决于资本周转的快慢,加快资本周转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追求的目标,所以以商品生产和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制度是一种加速物质与能量消耗的机制。因为产品被生产出来并不意味着利润的实现,利润的获得最终要通过产品在市场上卖出去,即能够被消费掉才能实现。要使利润越多,消费品的总量和品种就要越多,生产就要越多,生产技术的发明和对自然的物质索取就越必要,生产与消费在相互刺激中不断扩张,导致人类对自然财富的消耗加速增长。追求利润的资本必然超越国界,实现资本的全球化,从而把人与自然的对立扩展到了世界范围内,造成全球性的生态危机。马克思指出: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从而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资本将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 ——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成为生态危机全球化的根源。二战之后,来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猛增长,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和消费都占据了世界绝大比重,成为世界资源的主要占有者。

  二、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的制度特征

  既然造成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两大对立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所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也指明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所应建立的人与人的关系,即对自然物的所有制形式。合理的社会制度应该使劳动者和自然从资本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然解放的统一。“为此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3]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所提出的理想社会制度应满足的基本原则是要做到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统一。自然主义要求人类的全部活动要遵从自然界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和规律,即把自身的需要、本性和力量内化到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之中,从而实现人的(与其他动物具有本质区别的)类本质,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自然。自然主义所要求的是让自然从人对自然的破坏中解放出来,但不是取消人在自然中活动的权利,其本质是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这时的自然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而人道主义首先要求社会中所有的人都能享有公正和平等的权利和义务,从人道主义出发的社会生产不再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与对方进行财富竞争为目的,而是实现在共同利益中人与人的和谐共处;同时,人道主义还要求人对人之外的生命和自然存在形式给予道德的关怀,在对自然界的改造过程中保护自然环境和其他生命,承认它们的内在价值性、有存在和生存下去的权利。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体现出了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上的根本要求,即理想社会制度不仅要解决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异化,而且也要解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所以理想社会应体现出实现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满足这样的要求。“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性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4]为了保证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实现,共产主义的制度特征最根本的应该是对自然物私有制的打破。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生产技术和劳动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形成了生产分工,但生产分工并不必然造成对劳动的异化和资本对自然的控制,在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以“交换为基础的自发分工”[5],这样的分工既可以使人们在物质生产领域此岸参加劳动,又在物质生产领域彼岸从事科学、艺术等自己感兴趣的自由活动,而且人的自由活动所完成的成果构成了能给他人带来正价值的社会财富的一部分。自然物的社会所有制结束了一部分人的发展以牺牲另一部分人的发展为代价的状况,使得人从自身利益与他人利益的冲突中解放出来,人自身的利益即是人类的整体利益,而人类的整体利益的实现是以满足人的局部利益为条件的,人类进入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的新的社会时代。“社会化了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交换。” [7]

  三、中国当代生态问题原因的剖析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奠定了制度基础。但是由于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较低,商品生产、市场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制度仍处于不断的完善之中,特别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仍然要以市场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基本手段。从当前我国现实来看,生态状况不容乐观,甚至比较严重,我国生态问题的出现有着深层次的经济原因。

  首先,市场经济导致的资本趋利性使我国在抑制资源过渡开发、环境治理、维持生态平衡方面的努力程度落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造成生态治理与经济增长的不协调,市场经济存在的固有缺陷正不断显现出来。社会主义公有制从理论上讲,奠定了全体公民在经济利益上的一致性,人人成为劳动者,在物质利益分配上建立起平等关系,每个人在对自然的享用和保护上具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但是由于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均物质财富水平的限制,在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对自然资源占有上不平等的现象仍然存在,不同地域、不同利益阶层存在差距,市场经济的运行并不能消除这种差距,在制度建设上还没有达到以交换为基础的自发分工阶段。商品生产和交换对物质利益的占有仍起基础性作用,因此为了更多地进行商品生产,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是完全可能的。

  其次,在生态治理上存在市场失灵,而政府在环境治理上制度的不完善也是造成生态出现问题的基本原因之一。由于纯粹的清洁生产受技术条件的制约还没有达到,特别是我国还处于大规模工业生产的阶段,工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在所难免。这种不利影响应该是谁污染谁治理,但由于自然环境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市场中的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过程中,把对自然环境污染的成本没有纳入到企业个体成本之中,而将环境污染的成本由社会承担,所以如果政府在环境问题上制度不完善,必然会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出现“公有地悲剧”的现象。

  第三,从当代全球经济运行机制来看,造成我国环境破坏也有深刻的外部原因。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生产技术和国际市场地位落后于发达国家,在世界生产分工和市场中居于劣势,使我国主要在资源消耗比重大、对环境污染程度高、附加值低的产品生产中具有比较优势,而高附加值、清洁生产在我国占有比重较低。我国参与世界分工中不利的地位造成了对我国环境和资源的巨大压力和牺牲。

  四、我国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出路

  尽管我国市场经济的运行对生态问题的出现产生了一定作用,但我国的市场经济与生态危机并不构成必然的因果关系。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运行为环境保护提供了制度保障,因为社会主义克服了造成生态问题的根源——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发展生产力、促进全体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社会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从最终意义上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不断积累的社会财富为广大人民而非少数人所有,从而形成了具有利益一致的人与自然发生关系的格局。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原则为实现这一目标奠定了基础,因为按劳分配决定了广大人民作为劳动者在分配机制上的平等地位,劳动不再成为资本榨取剩余价值的源泉,而是服务于社会的共同利益,克服了劳动的异化。具有共同利益的人对自然的改造将是顺应自然规律,以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为宗旨,使自然更加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消除了自然仅仅作为资本控制物的地位,克服了自然的异化。

  从实践上来看,要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人与自然和谐,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

  第一,外部性问题。生态破坏能够造成负外部性,这种外部性导致生态破坏所带的成本没有由生产企业而是由社会承担,这样从企业角度能够获得收益较高,而从社会角度收益却较低,甚至出现负收益,结果是导致从整个社会角度来看出现过度生产;而环境保护却能带来正外部性,环境保护所付出的成本有环境保护者自己承担,但所带来的收益不具有排他性,由社会共享,这样会造成环境保护上的提供不足。通过单纯的市场机制无法解决外部性问题,需要政府的介入。政府一方面可以通过对污染企业征收污染税来减少企业对环境的污染,并运用获得的税收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另一方面,政府要对产权界定明确。笔者认为,社会包括社会中的企业与个人有享受清洁生态环境的权利,对生态的破坏都是对这一权利的侵害。这种权利的界定既会使社会获得环境治理的资金,也会迫使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提高清洁生产的程度。不过由于我国经济增长的压力,环境权利的保护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以使企业获得发展的空间。

  第二,加强对公共资源的保护。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存在着大量公共资源。原则上,对这些资源的开发收益应属于全体公民,但如果这些资源的收益由开发者独自享有,就会造成对这些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公有地悲剧”现象。我国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小煤窑泛滥就是表现之一。因此,对公共资源我国各级政府要注意严格保护,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

  第三,优化经济结构。一方面转变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提高清洁生产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另一方面是提高消费在推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目前,投资和对外出口对拉动经济增长所占比重偏高,而国内消费偏低,从而造成在高速的经济增长中,资源消耗和外流偏高,而国内消费的偏低最终也不利于经济的增长。因此,应该把提高国内消费作为今后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降低投资和对外出口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其次,尽管我国在世界分工中的不利地位还要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应该充分认识到我国企业和技术自主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主体地位,所以要营造良好的国内环境,鼓励我国企业以积极的技术自主创新为动力,不断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提高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不断提高高附加值产品生产和清洁生产所占比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政策引导和税收等手段发展绿色产品市场,提高绿色产品的竞争力。

  第四,在分配制度上,由于我国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难免出现分配收入不均衡现象,尽管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种现象要存在一定时期,但收入分配的持续拉大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邓小平在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中已经强调应该走共同富裕之路。我国的社会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应使全民所有制的社会财富通过各种途径由全体公民所有,抑制收入差距的拉大。只有广大人民形成了共同的利益主体,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第五,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还应树立合理的生态观念。由于资源是有限的,特别是我国的人均资源较少,所以为了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应树立先进的生态消费理念,转变消费方式,实现消费的生态化。1992年里约热内卢地球峰会之后,生态消费观念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人们认识到当前自然资源消费的急剧增长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人类必须实现消费的生态化。生态消费要求人类在消费的过程中,追求人类与生态共同生存与发展的和谐,是一种节约资源的、生态的、保护环境的、资源投入产出比较高的经济运行方式。为此,在我国人均资源偏低的情况下,要大力提倡生态消费,保护生态环境。我国的公有制使得全体人民成为了在环境问题上的利益共同者,因此共同关注和建设我们的绿色家园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方向。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jgu/9753.html

各行业核心期刊快速入口

医学类核心期刊汇总
口腔核心期刊
卫生核心期刊
药学核心期刊
眼科核心期刊
儿科核心期刊
医学核心期刊
兽医核心期刊
外科核心期刊
护理核心期刊
临床核心期刊
教育类核心期刊汇总
小学教育核心期刊
中学教育核心期刊
高等教育核心期刊
职业教育核心期刊
成人教育核心期刊
人文教育核心期刊
科学教育核心期刊
教育核心期刊
教学核心期刊
教育管理核心期刊
学科类核心期刊汇总
语文核心期刊
数学核心期刊
外语核心期刊
化学核心期刊
物理核心期刊
历史核心期刊
政治核心期刊
体育核心期刊
艺术核心期刊
法律核心期刊
经济类核心期刊汇总
市场经济核心期刊
经济核心期刊
金融核心期刊
财经核心期刊
审计核心期刊
旅游核心期刊
统计核心期刊
会计核心期刊
农业类核心期刊汇总
畜牧核心期刊
农业核心期刊
林业核心期刊
工业类核心期刊汇总
机械核心期刊
冶金核心期刊
电力核心期刊
铁路核心期刊
电气核心期刊
工业核心期刊
石油核心期刊
环境类核心期刊汇总
电力核心期刊
水利核心期刊
能源核心期刊
地质核心期刊
化工核心期刊
环境核心期刊
气象核心期刊
地理核心期刊
建筑类核心期刊汇总
测绘核心期刊
测量核心期刊
建筑核心期刊
交通类核心期刊汇总
铁路核心期刊
公路核心期刊
交通核心期刊
运输核心期刊
汽车核心期刊
轨道核心期刊
科技类核心期刊汇总
电子核心期刊
科技核心期刊
计算机核心期刊
其他类核心期刊汇总
管理核心期刊
档案核心期刊
心理核心期刊
政法核心期刊
文学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