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经近几年教育界对“教育公平”的大力倡导,针对素质教育下如何实现教育公平的研究雨后春笋般的出现。由于特殊学生在生理、心理上都存在着诸多问题,社会、家庭、学校等都容易对他们过度关注,导致学生出现一系列的更为反常的表现。特殊学生的状况遭人同情,但对他们的过度帮助反而可能成为助推力,让他们与教师的希望背道而驰,更不利于学生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过度关注、特殊学生、弱势群体、消极影响、教育
特殊学生是指由于生理、经济或其他客观原因而在享有和行使受教育权利时处于不利境地、需要特被保护的一类学生群体,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特殊学生主要包括经济困难家庭子女、单亲家庭子女、学习困难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等。笔者结合教育实际情况,将本文所适用的特殊学生分为以下两类:家庭环境特殊(家庭结构特殊、经济困难家庭)、身心健康特殊(身体有缺陷或心理健康水平低下)。这些特殊学生因特殊原因而受到外界的帮助,而一旦帮助过度就会造成消极影响,这让教师在管理过程中往往感到无力和苦恼。
教师对学生过度关注是指教师所实施的不符合学生身心协调发展规律与需要的关注以及帮助,具体表现为:过度期望,过度担心,过度干预。我将教师对学生的过度关注行为分为三个方面。其一:教师过度关注学生家庭条件,给予其物质帮助。其二,教师过度关注学生日常表现,将学生课堂行为扩大化;其三,教师不考虑学生需求,干预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
过度关注特殊学生的消极影响
过度关注对班级的消极影响
对班级而言,教师对特殊学生的过度关注也是有失教育公平的。教师精力十分有限,对这个孩子关注过多就意味着对其他学生的关心减少,不能及时了解其他学生的日常状况以及学业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展教学活动,很可能无视学生实际掌握程度,造成部分学生脱节的影响。
由于教师自身的心理情感以及社会舆论的助推,他们总是会抱着同情的态度,借着“多鼓励,尊重与关爱”的想法,对特殊学生产生了“溺爱”。两个学生(其一为特殊学生)发生口角或争执,即使教师问清楚事件缘由也总会责怪一方,包容另一方,甚至亲自出面劝说另一学生多担待,多忍让。教师即使被学生误解为“偏心”还是会为自己的行为反驳:“我这是关心弱势群体学生”,再而道德绑架其他学生,“你们也应该给予他多的关心与爱护。” 特殊学生行为表现并不良好却受到老师“偏爱”,容易给学生塑造坏学生受关注的反面效应,进而影响整个班级的班风。
过度关注对学生本人的消极影响
物质帮助不被理解,隐形中伤害学生自尊。
对于家庭较为困难的学生,教师总会替他买学习用品或者赠送他书籍,想以此鼓励学生好好学习。但特殊学生的心理一般是敏感而又自卑的,当教师把他们差别对待,他们更会在意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之处,甚至会嫌弃自己的家庭和出生,教师的好心或许会被当做同情的施舍。
造成其他同学误解,影响学生人际交往。
由于教师的行为不当,或许是一个眼神、一次鼓励,都有可能被其他学生当作是老师的“偏爱”,这是教育公平在学生眼中的对比。因为中小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容易出现一队,一堆的现象,自身未被满足,他们往往会团体孤立被教师“宠爱”的对象或者受老师的影响,集体做出过激保护的行为,进而影响到特殊学生的正常交友。
易形成“我弱我有理”的思想,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塑造。
因为家庭困难,学生受到他人资助,但狂妄自大,不懂感恩反而反咬一口的例子并不少见。在特殊学生群体中,他们会因为社会的救助、相应的福利政策,受到缺失的补偿。长期下来,这类学生可能会一直认为自己就属于社会弱者,理应受到所有人的帮助,这本就是他应得的补偿。当他们面对着自我的生活遭遇,或者在困难面前,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解决问题,而是等待帮助,这是在社会进行资助、帮扶政策下产生的又一负面效应。对于一个中小学生而言,太强的依赖性和对自我的放任又是一个新的心理问题,他们不再能直面困难,受挫能力低下,更别说塑造独立人格。
教师行为优化策略
特殊学生一般而言确实缺少正常的爱和关注,我也鼓励教师关心、帮助这些弱势群体,但是“补爱”教育在尊重的前提下一定要适度。不少研究学者已经提出教师应给予特殊学生更多关爱,笔者仅在此做出优化策略,即关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默默关注,针对不同类型有的放矢
特殊学生包含的类别多样,因为不同的成长遭遇和生活经历,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生活感受和性格特点,或自闭、沉默寡言,或好动、放纵自由。教师应看到学生的不同,默默关注,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寻找特殊学生自身的天赋,引导他们利用自身优势得到别人的认同。
进行集体教育,切勿单行
教育如果只是针对一个学生,往往有失教育公平,被学生理解为差别对待,对班级的管理以及学生各自的今后发展都产生不良影响。教育特殊学生也应该以教育所有学生为依托,就事论事,不因人而异。就同学间发生矛盾而言,教师要做的是理清事件来龙去脉,可让其他学生参与评析对错,做的好的鼓励,做错了的获得相应惩罚。
关心特殊学生应有理有据,给予学生平等的机会。教师不能平白无故就送给学生什么,即使出发点是好的,但可能事与愿违。当我们发现某一特殊学生可能缺少学习用具,教师可以创造机会,利用这个学生的爱好参与一个活动,光明正大地获得他的奖品。大环境下的教育,特殊学生感到的便是来自班级体的温暖和关爱,他不仅没有被差别化“同情”,还促进了他对自我的认同感。
培养特殊学生正确道德观
特殊学生由于自身、家庭原因,受到来自他人的帮助,这是我们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和保护。但由于学生身心发展并不成熟,这类群体也更加自卑、孤独、焦躁不安,他们对于外界的帮助通常呈现两种表现:要么是自卑难以接受,思想上造成压力,要么是理所当然地接受,这都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接受资助的同时学会感恩,懂得付出才有收获,立志好好学习,将来帮助更多的人。教师在此过程中,应多在班级对全体学生开展感恩教育、道德品行教育,同时开展教育活动,如:每年3月学雷锋活动,引导学生学雷锋、做雷锋,细心观察生活,主动帮助他人。
家校沟通,削减家庭溺爱
大多数专家表明,学生的个性和心理发展是受家庭环境、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多方面的影响,部分特殊学生的不良行为表现也是因家长“宠”出来的。虽然特殊学生中包含家庭贫困学生,但宠不仅仅只是经济上的满足,家长因怀着未能给孩子良好的生活环境而愧疚的心理,难免会在日常生活对他进行补偿,这就形成了溺爱。教师应多与家长进行沟通,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共同为学生的长远未来做打算,否则只是通过教师个人的努力,学生长期受到家人的宠溺很难接受老师的管教,造成教育的分层现象。
推荐阅读:教师职称论文发表常见刊物有哪些
教师对学生的过度关注不仅会影响短期的课堂教学,对班级的大多数学生都将产生长远影响。教师在对特殊学生进行关爱时需要三思而后行,适度进行教育,促进全体学生的良好发展。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jyu/16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