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英文核心期刊咨询网农业论文》试论侧供给改革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

试论侧供给改革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

来源:中英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所属分类:农业论文 点击:次 时间:2018-05-05 14:35

  在农业侧供给改革中突出了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及创新等因素的合理配置,可以将这些应用到农业经济发展中,有效做到结构的调整,提升农业供给体系效率。文章就首先介绍了侧供给改革与农业经济发展的联系,并且将侧供给改革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加以研究,提出了创新发展手段。

  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供给侧改革,改革措施

农业经济

  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之中,其农业结构与农产品的供给体系还存在着不足,还不能够充分契合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仍然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所以需要在明确农业发展特征的基础之上,根据供给侧结构改革部署工作的实际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从而形成合理的农产品供给体系格局。

  1 供给侧改革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

  事实上目前的农业的经济发展的带动下有了巨大的技术突破与粮食产量的增产,是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不仅仅农村居民的收入明显增多,并且生活条件与消费层次都越加改善,根据调查显示,我国到2018年为止,其农产品的监测合格率已经能够达到96%及以上,百分点也距2000年提升了三十多个百分点。

  但是在农业迅速发展、现代化水平提升的同时,也凸显了较多的问题[1]。粮食产量的提升能够满足我国人民对于粮食的需求,但是粮食产量与市场的实际需求存在着不匹配的问题,事实上,不仅仅是粮食产量较高,库存与进口量也相对较大,进口数量因为远远大于了市场需求,所以库存积压也较多,这也是农业经济迅速发展下所带来的粮食供给的结构性矛盾。在这一矛盾下,农业生产环境越加糟糕,劳动力成本提升、农业成本提升,这种过度开发的现象会导致资源的不可利用,无法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

  而针对农业发展目前的问题以及矛盾,需要利用相应的政策与手段,来实现宏观调控,充分调动多种农业要素,促进不同要素间的合理配置,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有效发展。供给侧改革的本质与核心就是在调整农业要素的基础之上,实现资源的有效调配,让农业经营能够提升效益,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产业功能结构的完善。所以要优化农业资源利用方式与利用结构,协调与市场经济之间的需求。

  综上所述,供给侧改革对于农业经济发展而言是一个良好的机会,能够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与整改,实现全产业链的产业布局,扩大农业规模,我国农业经济在应用供给侧改革方面上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我国需要立足于实际状况与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与创新,从而利用供给侧改革来促进农业经济向高效、快速、科学、系统方向發展。

  2 如何利用供给侧改革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2.1 注重农业整体结构调整

  在供给侧改革过程中,结构调整是基础内容也是主要部分。想要将供给侧改革落实到位,就需要从农业整体结构调整处进行着手,对于农产品质量与结构、市场布局等元素进行优化。

  而从目前的农业的实际发展角度上来看,粮食品种结构需要重新进行设计,要在满足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发展要求的基础之上,对粮食以及畜牧业进行产业优化,可以适当降低玉米种植结构,保证生猪的养殖基数,另外对于乳制品以及牛奶的生产要加强,从而实现农业结构的完善。其中根据我国农业的发展规划的指导意见来看,还需要结合目前的区域特色,实现特色农业,这也有助于农业的增收创收以及宏观管理[3]。

  在农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之中,要配合一系列的惠农惠民政策共同实现,加强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引导当地民众进行农产品种类与品种的选择,建立体系健全的蔬菜交易中心,促进蔬菜等相关农产品的选择与分选,以此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

  而目前的农业产业结构在调整的过程之中经常采取“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等基本方针与政策,加强农产品分级分选机制的建立,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农业种植意识,以宣传引导工作等,提升地区品牌建立,从而加强其不同农业地区市场竞争力。

  其中宏观层面上可以采取的引导手段有示范推广新品种、合理安排生产时间、错季生产以及不同农产品的延续性上市等,这些都是在实现农业结构调整的具体措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4]。

  2.2 加强农业产业创新

  创新也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实现资源有效利用的关键途径。农业生产方式、农业产品、农业管理模式、农业发展模式等方面的创新都能够实现农业的转型与农业产品贸易的迅速交流。

  而在农业创新的过程之中首要做的就是利用好可利用资源,对于农村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要加速融合,才能够延长农业的产业链,实现农业多种功能的有效扩展,比如目前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这一部分,还处于一个起步的、不完善的阶段,所以为了加强农业产业的创新,可以将第三产业中的电子商务带入,创新目前的流通方式,为农业与现代市场流通体系的结合奠定基础。并且在农产品加工、销售或者是冷链物流应用的过程之中,都能够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国内资源的最大程度配置,真正从根本上发挥了产业集聚效应[5]。

  其次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上也要进行创新,通过完善社会化服务。来加强对于目前农业的管理,农民不应该是经营主体的唯一,而是要将农业的经营主体多元化,农民个人、家庭农场、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都要全面发展,土地流转加快,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其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也会不断地创新,结合目前的常规技术手段,例如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技术,从而为农业社会服务化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可能。

  品牌创建也是农业产业创新的一大出路;能够促进地区市场流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品牌建设为指导,促进市场内部产销对接,这样一来可以有效掌握市场需求量与自身供求量的基本信息,避免流通环节提升成本以及资源浪费,促进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与特色化。

  以黑龙江为例,在创新农业产业的过程之中就充分挖掘了地方文化,从而创新了发展模式,将农业与旅游业结合起来,配备相应的项目策划,例如黑龙江农产品博展会,在博览会中也能够针对地区特色品牌进行宣传,如:克山马铃薯、克东腐乳、大兴安岭蓝莓、东宁黑木耳等。另外还在城乡联合发展的基础之上,将创意农业也放入城乡统筹发展的规划之中,所以省内的资源与产品也能够形成良好的互补与共享的格局[6]。

  结束语

  供给侧改革给予了我国农业转型一个良好的途径,能够充分挖掘农业自身的功能性与文化性,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我国的生态农业环境,给予了农业更多的表现机会与发展空间。需要在充分把握供给侧改革与农业经济发展二者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之上,通过结构调整与产农业产业的创新实践,来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社会化的服务,全面提升农产品的质量,以完善的宏观调整方案来进一步解决制约农业发展与供需结构升级的突出问题。

  参考文献:

  [1]常丽锋.供给侧改革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探究[J].农业与技术,2017(3):163-164.

  [2]成康康.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与农村居民消费关系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7(19):141-143.

  [3]李文军,张芳.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对农业转型的思考[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7(4):1-6.

  [4]郑新立.抓住重大问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1-7.

  [5]杨锐.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山东省休闲农业发展策略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6):952-956.

  [6]张应武,李董林.供给侧视角下农业产业竞争力研究--以海南省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5):6-13.

  推荐期刊:农业经济杂志北大核心期刊

  《农业经济》(月刊)创刊于1981年,由辽宁省农业经济学会主办。本刊办刊宗旨: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为领导机关宏观决策服务,为农业经济学科建设服务。读者对象为从事农经工作的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以及大专院校经济类专业师生。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nye/14072.html

各行业核心期刊快速入口

医学类核心期刊汇总
口腔核心期刊
卫生核心期刊
药学核心期刊
眼科核心期刊
儿科核心期刊
医学核心期刊
兽医核心期刊
外科核心期刊
护理核心期刊
临床核心期刊
教育类核心期刊汇总
小学教育核心期刊
中学教育核心期刊
高等教育核心期刊
职业教育核心期刊
成人教育核心期刊
人文教育核心期刊
科学教育核心期刊
教育核心期刊
教学核心期刊
教育管理核心期刊
学科类核心期刊汇总
语文核心期刊
数学核心期刊
外语核心期刊
化学核心期刊
物理核心期刊
历史核心期刊
政治核心期刊
体育核心期刊
艺术核心期刊
法律核心期刊
经济类核心期刊汇总
市场经济核心期刊
经济核心期刊
金融核心期刊
财经核心期刊
审计核心期刊
旅游核心期刊
统计核心期刊
会计核心期刊
农业类核心期刊汇总
畜牧核心期刊
农业核心期刊
林业核心期刊
工业类核心期刊汇总
机械核心期刊
冶金核心期刊
电力核心期刊
铁路核心期刊
电气核心期刊
工业核心期刊
石油核心期刊
环境类核心期刊汇总
电力核心期刊
水利核心期刊
能源核心期刊
地质核心期刊
化工核心期刊
环境核心期刊
气象核心期刊
地理核心期刊
建筑类核心期刊汇总
测绘核心期刊
测量核心期刊
建筑核心期刊
交通类核心期刊汇总
铁路核心期刊
公路核心期刊
交通核心期刊
运输核心期刊
汽车核心期刊
轨道核心期刊
科技类核心期刊汇总
电子核心期刊
科技核心期刊
计算机核心期刊
其他类核心期刊汇总
管理核心期刊
档案核心期刊
心理核心期刊
政法核心期刊
文学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