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气象科普内容体系是气象科普体系的重要部分,科普方式种类众多,不同的灾害需要不同的科普信息,气象部门和相关网站在网上进行气象科普是一种便捷快速地传播科普内容的途径。本文主要研究网上直播平台气象科普内容体系的构建,本文首先将网上直播平台体系分为三大部分,详细介绍了网上直播平台针对应急信息的科普内容。本文提出了基于灾害应急阶段划分的科普内容,并根据每一个阶段提出具体措施,最后根据中国天气网等直播平台,以“莫兰蒂”台风为例,研究我国气象科普内容体系,列举出此次灾害中国天气网的科普内容及表达形式,并提出做好气象科普的建议。
关键词:气象科普 内容体系 构建思路
如今的网络资源丰富,人们上网频繁,因此气象部门和相关网站在网上进行气象科普是一种便捷快速地传播科普内容的途径。对于国内外气象科普的研究更是层出不穷。一部分研究发现,美国的气象学会提出了关于大气及其相关学科富有活力的研究,该研究通过推动立法来增进公众对大气等相关学科的了解,除此之外,一些重点领域的气象科普已经成为了政府行为[1]。还有一部分研究发现,为提高我国公民应急能力,政府会组织很多科普活动,推动气象科普进学校、进教室、进课本、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走进生产,走进生活,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2]。目前我国有很多气象网站,进行网上直播,向公众进行应急信息科普。基于此类现象,本文研究了网上直播平台气象科普内容体系,旨在分析网上直播平台对灾害科普的重要性。
网上直播可以实时监控和报道气象情况,以及出现灾害后的应对措施,以减少损失和人员伤亡。网络传播有很多优点,网络传播的无限,沟通的可互动,需求的个性,时间的即时等,使人们更加便捷地获取各种信息,它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科学地安排生产生活。以中国天气网的直播平台为例,直播内容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还会及时发布灾害情况,使人们第一时间进行防御。如今的网络气象科普也运用发达的网络,如微信、手机短信、知天气、墨迹天气媒体等传播渠道,使人们能够更快捷地获取更丰富、及时的天气信息。与报纸等媒体对比起来,网上直播在报道灾害性方面有着不可超越的优势,因为灾后的现场影像资料具有非常高的新闻价值,这需要媒体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及时准确地记录事实,环节灾区民众的心理恐慌,协助社会各界开展灾后援救的工作,因此网上直播尤为重要。
1 网上直播平台的气象科普类型
网上直播平台体系构建可以分为以下三大部分。
1.1 针对不同灾害类型的科普
不同的气象灾害有不同的应急方法,因此网上直播平台在科普时,应注意将气象灾害知识分类科普,可以提高科普的有效性,此外,各气象灾害发生的地区和季节也有不同,因此更需要将气象科普分类进行。中国天气网将气象灾害分为多个类别,分别报道,使得直播内容更具有实时性和有效性。气象科普的内容应广泛涉及气候系统知识,而不仅是大气科学。其重点应是气象防灾减灾、如何应对气候的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中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普知识,最关键的是要将气象科学转变为通俗易懂的气象知识[2]。
1.2 针对不同群体的科普
气象科普应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普通群众也是受灾的主要人员,并且,他们的气象知识也是最欠缺的,不同群体的理解能力和反应能力也是不同的,因此网上直播平台进行科普时应注意方式方法,那些普通受灾群众必须了解的信息,要通俗易懂,这样才能服务于最需要应急信息的群体。对于专业气象人士,为了使他们更好地分析实时局势,应尽量运用专业术语,以方便专业气象人士做出判断,给予解决方案。气象科普应该让公民参与进来,气象科普的“深度参与理论”[3]强调以气象科普对象为中心,使参与者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大气科学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气象科学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同时气象科普者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气象科普参与者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在深度参与气象科普环境下,气象科普者和科普对象的地位、作用已发生很大变化。这能够使得更多的科普对象参与进来。
1.3 针对不同受灾地点的科普
针对不同的受灾地点应有不同的应急科普信息,例如,高校的科普信息传播应具有针对性的对策,高校是人口密集的地方,一旦有灾害发生,损失也会很严重,因此高校的应急科普信息应做到位。高校大学生既是气象科普工作的对象,同时也是促进气象科普的主力军,高校大学生气象科普工作对现下的气象科普工作深入开展和未来的广泛推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5]。高校的气象科普工作能够促进大学生对大气科学专业的了解,尤其对气象科学的最新动态更要了解。通过气象科普,使得更多的学生了解气象知识,将更有利于高校大学生了解、理解甚至参与到气象科技工作的事业中来,因此,高校气象科普工作是推动气象科技工作的极其重要组成部分。
2 基于灾害应急阶段划分的科普内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我们将气象科普的信息内容分为4个阶段:预防与应急准备阶段、监测与预警阶段、应急处置与救援阶段和事后恢复与重建阶段,如图1所示。气象部门在每一个阶段都应有不同的气象科普内容,为受灾人员提供可靠的信息,使他们有效应对灾害。
(1)在预防与应急准备阶段: 广泛应用媒体资源,气象部门应建立健全与各传播媒体的合作机制。经过交流磋商、信息对接、技术研发、优化流程等多种形式,与电视、电台、通信等运营商单位深化合作关系,建立快捷、高效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自身优势和传播技巧,实现气象信息在传播中的形式互补、时间互补、空间互补,最大化延伸信息覆盖面。比如,借助新媒体,组建微信交流群,积极增加各类人员之间的交流,确保气象信息第一时间得到处理,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城市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2)监测与预警阶段:气象部门的预警工作应及时、有效、清晰、准确,气象部门的检测系统精度应提高,这样网上直播才能随机应变,向公民提供更加准确的信息。中国天气网等天气直播平台应与气象部门建立密切联系,合理发布各类灾害预警信息,使预警信息的效用最大化。应利用各种现代化和传统手段,实现气象预警信息传输的多元化,全覆盖,将灾害预警传出去,接收好,彻底解决预警信号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网上直播科普气象灾害预警,最大化地将灾害预警科普宣传工作落到实处。
网上防御直播应针对突发性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建立预警信息全网快速发送的“绿色通道”,提高预警信息的时效性,扩大信息覆盖面。气象部门应制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切实发挥防灾减灾指导意义的直播;建立由气象部门到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移动电视等传媒的无缝隙对接,确保突发性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的第一时间,通过广播电台所有频率、电视台所有频道以及移动电视媒体,政府应扩大预警信息覆盖率。规范在中小学、政府办公、社区、医院、车站等公共场所公益性电子显示屏的建设和管理,确保预警信息的实时广泛发布。
(3)应急处置与救援阶段:应急处置与救援阶段,受灾现场较为混乱,网上直播可能受限,但应最大可能地将实际情况反映出来,以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及救援,也可以现场进行气象科普,使救援少走弯路。救灾阶段的直播可以鼓舞人心,引起全社会的共鸣,会激励更多的志愿者前来救援。
(4)事后恢复与重建阶段:事后恢复与重建是一个时间久,任务重的阶段,网上直播平台应该继续追踪报道,给予受灾人员以鼓励,灾难的发生,除了带来经济财产的巨大损失外,往往还有人们心灵和精神上的严重创伤,甚至这种伤害绝不亚于经济财产损失,直播可以使全社会的公民关注事件的整个发展进程,以便伸出援手。
3 台风“莫兰蒂”网上直播宣传
3.1 莫兰蒂介绍
2016年9月15日3时5分,今年第14号超强台风“莫兰蒂” 以15级强度在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沿海登陆,造成极为严重的损失。此次台风是今年以来登陆我国大陆的最强台风,也是1949年以来登陆闽南的最强台风,鼎盛时强度达到17级(70m/s),近中心气压一度低至883hPa,刷新世界气象纪录。此次台风有四大特点:一是风力凶猛;二是海况恶劣;三是暴雨倾盆;四是洪水暴涨[4]。这次台风造成的危害主要在福建省人口最集中的闽南地区,导致城市受淹、房屋倒塌、基础设施损坏、水电路讯中断,特别是厦门全城电力供应基本瘫痪、全面停水,泉州、漳州大面积停电,经济损失极为严重[4]。
3.2 中国天气网针对此次台风的科普内容
中国天气网利用直播平台对每一次大型的灾害进行详细的跟踪报道,在网上公布内容有:预报预警、灾害实况、影响、科普等,我们就科普内容进行了分析,了解到科普内容多样,科普传达方式生动有趣。主要科普内容分为以下类别:一是针对相关部门的科普。例如,对水利部门的科普为:水利部门要对山塘、水库、堤围等水利设施进行全面检查巡查。海洋、海事水产、航运等部门要通知出海船只回港或就近避风。二是对在外作业人士提供的科普。三是对居民群众的科普,对居民群众的科普最为普遍,也最具体,这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醒群众居民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中国天气网以直播的形式向公众传递应急措施,高效且有效,并且大多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公众展示,更易读懂也会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得科普效果更佳。中国天气网针对此次台风的科普内容如表1所示。
4 建议
4.1 丰富科普内容
进入网络时代,公众对气象科普的需求不再是简单地文字信息和电视传播,还有对气象科普内容多样性的需求,公众也会对探索大自然现象有一种向往,因此他们对科普知识的需求也更加广泛。由此可得,气象知识的传播内容在网络平台的传播应是多方面的,既要有个性,又要具备专业性,还要内容详细、图文并茂,才能激发公众对气象科普知识的兴趣,满足各类群体对气象科普知识的渴求。丰富气象科普内容,对其进行创新,不应该强迫公众去学习科普内容,而应像讲故事一样深入浅出,把枯燥的专业知识传递给公众,人们才会感兴趣,进而去了解、理解、应用,从而达到科普传播的效果。
4.2 针对性地科普气象信息
气象科普应该针对人口聚集地做具体的科普,以高校的气象科普为例。高校气象科普内容应该围绕高校的相关部门应该采取的具体措施。由于对高校气象科普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高校气象科普工作的地位难以得到保证,高校气象科普工作的保障体系也就难以建立。许多客观因素造成大学生对气象科普工作的重视度不够,相关气象部门的气象科普制度不够健全、气象科普队伍不能满足工作需要、气象科普经费的投入不足、气象科普基地建设欠缺、气象科普工作成果难以得到承认、气象科普工作评价体系有待探索等问题。因此,做好高校大学生气象科普工作不仅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更应该在建立和健全科普工作的保障体系上下工夫。
4.3 加强气象工作者的队伍建设
气象部门是传递各类应急信息以及气象灾害情况的重要部门,网上直播平台应注重与气象部门的配合,及时发布灾害情况,由于相关气象部门参与气象灾害的实时报道与跟踪,因此,在直播时针对气象部门的科普内容较少,但是在平时相关平台应发布与气象部门息息相关的科普内容,以提高应急信息发布水平。气象科普事业的发展与其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很大关系,建设强大的气象科普队伍应引导气象科技人员参与科普工作,将最新的科普内容传播给公众,还应鼓励相关部门设置针对科普的人事制度和工作岗位,最后,应邀请已退休的气象专家加入科普团队,引导社会公众探索气象科技。为更好地发挥科普工作队伍的作用,可借鉴国外经验,如美国科普志愿者服务是把对社会的志愿者服务与个人价值实现结合在一起,同时向志愿者提供专项的培训和教育,使自愿者圆满完成博物馆特定岗位的工作的同时,自身的综合素质也得到提高。在管理上,则通过制定激励晋升机制来稳定科普志愿者队伍,减少人员流失。
网上直播平台气象科普内容体系构建研究相关论文期刊推荐:《气象与环境科学》(原名:河南气象),创刊于1978年,1992年成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是河南省气象局主管主办的学术性、技术性为主,兼具指导性、科普性、思想性、文学性的气象科技期刊。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nye/15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