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开展的耕地后备资源评价已经结束,但此次仅对后备资源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定性判断。以建水县为例,在原有成果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该县自然经济和生态条件,建立建水县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提出6个评价指标因子,并进行分析和权重赋值,得出不同开发适宜性等级和相应面积,为后期为政府决策提供更为全面、明确的定量数据支撑。
关键词:耕地后备资源;土地适宜性评价;评价指标因子;建水县
0引言
耕地后备资源项目是实施土地整治的重要基础,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重要保障。为了保证粮食生产的稳定性,按照国家的要求,建设项目占用耕地必须严格执行“以补定占、先补后占、占补平衡”的规定,达到耕地总量的总体平衡。当前,耕地后备资源越来越少,供需矛盾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有必要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全力抓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让土地资源保障社会经济发展,摸清耕地后备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和分布情况,分析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有效解决保护耕地资源和保障发展之间的矛盾,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高效利用发挥更大作用。
目前,针对评价体系的不完备和各地实际情况的差异性,国内已有相关学者对耕地后备资源评价进行了研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关小克、张凤荣、唐祥云等,其耕地后备资源开发评价体系的构建大多是从生态安全性和自然适宜性的角度入手。在这些已有的成果中,评价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相近,对耕地后备资源的类型未做具体细化分析。
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不同类型的耕地后备资源所具有的气候环境、自然地貌和土壤性质等条件不同,其评价过程中的侧重点也应不同。此次国家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是以采取“限制性因子”的评价方法,对结果进行宜耕性的定性判断。本文选取云南省建水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成果,综合考虑建水县特色,对主要涉及的各指标进行权重赋值,评价出各具体环境下耕地后备资源的耕种适宜性等级,得出一定程度下的定量判断,为后期的土地开发等政府工作给出指导性建议[1-4]。
1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1.1研究区概况
建水县国土总面积约3800km2,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滇东高原南缘,西高东低、南高北低;隶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属低纬度地区,北回归线贯穿县境,地跨北纬N23°12'~24°11'、东经E102°33~103°12'之间,光照时间和无霜期长。建水县主要为山地,平地极少,面积较大的仅有北部的曲江坝子和中部的建水坝子。全县地形地貌可用“两山、两谷、两坝加丘陵半山区”来概括。
1.2数据来源
为达到预期的评价效果,本项研究前期做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分析工作。其中,本文调查评价底图以国家下发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图为依据,包含建水县所有的未利用地和采矿用地;生态条件数据取自《建水县生态功能红线分布图》;地形坡度数据取自《建水县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耕作便利度数据取自图斑距离道路和居民点的距离并结合航空影像判读;土层厚度数据取自《建水县耕地质量分等定级数据库》;母质条件、土壤质地、土壤污染状况、排水条件、盐渍化程度等数据取自《建水县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以及《建水县石漠化情况数据库》成果。
2研究方法及评价思路
2.1评价对象和评价单元
评价对象分为可开垦土地和可复垦采矿用地两类。前者主要包括自然形成且尚未垦植的未利用土地和自然灾害或因生产建设损毁等造成的废弃土地,据此对比分析,建水县的可开垦土地主要涉及裸地(127)、内陆滩涂(116)和其他草地(043)3种;后者主要包括废弃的采石、采矿和采沙场,因此,建水县的可复垦采矿用地为土地调查数据库中的采矿用地(204)。
评价单元为独立的、土地自然性状与功能基本一致的土地单元,考虑到实用性和后期管理的方便性,本文将调查底图中的每一个图斑作为一个评价单元。
2.2评价思路
由于建水县通过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分析,得出可作为耕地后备资源的土地6333.58hm2后,并未对结果的耕种适宜性进行评价,本文即在此基础上,综合取舍各评价因子并予以权重赋值,进一步获取各评价单元的耕种适宜性。
1)先利用统一下发的《耕地后备资源评价调查规范》,采用“限制性因子”评价法,分析得出建水县耕地后备资源图斑。
2)在针对建水县耕地后备资源图斑,采取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则,选定评价因子后先分别赋予其权重,通过空间叠加,得出各评价单元的权重,最后评价出“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低度适宜”和“不适宜”4个级别。
2.3评价因子的分值及权重
国家下发的限制性因子体系包含年积温、年降水、生态条件、地形坡度、排水条件、耕作便利度、土层厚度、盐渍化程度、土壤污染、土壤质地、土壤pH值等11项评价因子,根据建水县的地理环境等情况,需对其11项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与取舍。
建水县处于亚热带地区,根据建水县气象局提供的2004-2013年降水积温统计表,各年份大于10℃的年积温均在1800℃以上,年平均降雨量1009.3mm,可不再考虑该区域评价限制因素中的年积温与年降水,同时灌溉条件也就不再是限制因素;由于建水县属于云贵高原区,县城以山区居多,排水条件本次不再作为限制因子;根据政府了解以及实地调查,建水县土地无土壤污染状况,不再考虑土壤污染因素。在剩余的限制性因子中,土壤是土地资源质量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必须将各图斑土层厚度与母质条件、土壤质地、土壤pH值等因子纳入评价体系,作为耕地后备资源的评价因子;地形也影响着耕地后备资源的质量,地形坡度过高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其耕地适宜性比较低;另外,开发后的地块是否具有良好的耕作便利度,能否适应大型机械化作业也是需要考虑的因子;对于后期的土地开发等项目,图斑连片面积大小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这个也是本文相对于其他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多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在现实土地开发的项目中,图斑连片面积大,机器作业效率高,是土地开发的一项重要指标。
经综合取舍后,利用层次分析法对选定的各个指标因子进行权重的赋值(表1)。
3结果分级与分析
根据评价单元的综合得分划分适宜性等级,本次适宜性等级共划分为:不适宜(2分以下)、低度适宜(3~2分)、中度适宜(4~3分)和高度适宜(4~5分)4类。建水县各乡镇最终各等级面积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
从空间分布上来分析,根据表2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等级的评价结果可知,面甸镇适宜性开发面积最大,可开发的面积为1285.1hm2,其次集中在普雄乡和岔科镇。
从整体布局上来分析,根据表3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等级评价的比例结果可知,不适宜开发的土地面积为1.28hm2,低度适宜119.91hm2,中度适宜4561.91hm2,高度适宜1650.48hm2。
4结束语
从以上评价结果可知,建水县耕地后备资源仍然具有可开发的区域,但主要集中在面甸镇、普雄乡,开发类型主要为中度适宜。由于建水县属于云贵高原区,主要为山区,地形坡度比较大,仅作室内的适宜性评价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建水县耕地后备资源的高度适宜性、中度适宜性进行外业踏勘,结合实地情况对其进行评价,这个也是本文的不足之处。
建水县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等级评价相关期刊论文推荐:《中国土地科学》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土地学会和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共同主办的中国土地科学领域惟一全国性学术期刊,也是中国土地学会会刊。全力推介国内外土地科学最新研究成果,快速报道国内外土地科学创新技术和方法,全面反映国内外土地科学学术思想和观点,推进土地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支持土地资源科学利用和管护工作。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nye/15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