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志贺氏菌是主要的食源性致病菌之一,其低感染剂量和严重危害性受到人们广泛关注。因此,探究出快速、灵敏、高效的志贺氏菌的检测方法,对于保障食品质量安全是至关重要的。志贺氏菌的检测方法可分为三大类:传统培养方法、免疫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许多研究为使其在样品检测中更加实用,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进。本文综述近年检测志贺氏菌的技术,包括改良的传统方法、免疫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以及新兴检测方法。重点阐述这些方法的应用范畴和应用进展,为志贺氏菌检测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关键词:志贺氏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食品
志贺氏菌(Shigella)是引起人类肠道疾病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致病力,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1]。志贺氏菌存在于乳制品、肉制品和蔬菜瓜果中,食用被志贺氏菌污染的食物或水可导致腹泻、发热、呕吐以及脱水等临床症状,甚至会导致死亡。全球64%的细菌性腹泻疾病是由该细菌感染所致,每年约有1.6亿人感染志贺氏菌,死亡人数高达110万,其中大部分为五岁以下儿童及免疫缺陷人群[2]。在发展中国家由福氏志贺氏菌引起的腹泻疾病位居前列。在我国,每年由志贺氏菌引起的疾病占食源细菌性疾病总数的8.5%,其死亡病例占食源性疾病死亡病例的5.9%[3]。因此,探究出一种快速灵敏、简便高效的检测志贺氏菌的方法迫在眉睫。
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志贺氏菌的检测方法可分为:传统培养方法、免疫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和生物传感器方法。自1897年发现志贺氏菌以来,其分离培养与常规鉴定技术已经相当成熟[4]。但是传统培养方法操作繁琐,耗时费力,不能满足现场快速检测的需要。免疫学方法能够实现快速检测,缩短了检测时间,但该方法的灵敏度较低[5]。分子生物学方法可分为变温扩增技术如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及其衍生技术和等温扩增技术如滚环扩增技术(Rollingcircleamplification,RCA)、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isothermalamplification,LAMP)和单引物等温扩增技术(Singleprimerisothermalamplification,SPIA)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利用聚合酶反应,具有高灵敏、高特异、简便快速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食源性病原菌的检测。传感器技术因其高灵敏度、操作简单的特点,使该技术在致病菌检测中具有广阔前景。新兴的检测技术包括无酶信号放大技术和适配体技术,使检测方法更加灵敏、特异,为病原菌检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1传统检测方法
食源性致病菌的传统检测技术在现行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里均有规范。作为食品微生物检测的“金标准”,《GB4789.5-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志贺氏菌检验》在志贺氏菌检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国标检测[6]方法包括前增菌、选择性分离、生化鉴定和血清学鉴定,整个过程需要4~5d,检测限为1×104CFU/mL[7]。国标方法的准确性高且稳定,但操作繁杂,灵敏度较低。Jung等[8]针对目标菌株选择性问题采用噬菌体扩增测定法在多种混合细菌中成功地检出鲍氏志贺氏菌。志贺氏菌的检出率与增菌液和显色培养基的选择以及培养基灭菌的方式有密切关系。在普通培养基上培养痢疾志贺氏菌和鲍氏志贺氏菌,有杂菌时无法生长,容易产生假阴性结果。李志明等[9]在增菌培养基中加入新生霉素、胰胨葡萄糖肉汤及含表面活性剂吐温,可以形成很好的厌氧环境培养志贺氏菌;在显色培养基中加入抗生素,抑制了杂菌生长,保证了培养的准确性。针对灵敏度低的问题,唐继杰等[10]将qPCR与传统培养方法结合检测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使传统培养方法的灵敏度提高了100倍。传统培养方法作为其他检测方法的基础,将逐渐满足实际检测的需要。
2免疫学检测方法
免疫学方法的基本原理: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11],其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应用中最大的优点在于检测目标的多样性,不仅可以检测样品中痕量致病菌,还能检测细菌毒素[12]。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免疫学快速检测技术包括酶联免疫吸附(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s,ELISA)技术[13]、免疫磁珠(Immunomagneticbeads,IMB)技术[14]和免疫层析(Immunochromatographyassay,ICA)技术[15],近年来免疫学方法不断发展,实现了志贺氏菌的高通量、快速灵敏检测,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如表1所示。
相关期刊推荐:《食品工业科技》内容:集市场分析,技术探讨于一身,市场分析包括:权威导航,行业观潮,法规前沿,安全视角,互动平台,展会风景线,企业先锋,资讯纵横等,文章以宏观分析为主,旨在为企业决策者了解市场,拓展思路提供帮助。技术探讨包括:研究与探讨,工艺技术,包装与机械,食品添加剂,食品安全,储运保鲜,分析检测,综述等,以新技术及实用技术为核心,启发企业技术人员思路,开发新产品。
免疫学方法操作简便,可在15min内,实现致病菌多重检测,如表1所示。Gupta[19]开发并标准化了检测志贺毒素(STxB)的Dot-ELISA和夹心ELISA方法,其检测限分别为9.75ng/mL、9.7ng/mL,该检测方法特异性高,经济高效且可现场检测。胶体金免疫色谱带(ICS)大多采用胶体金作为比色检测的报告剂,不需要特殊的仪器和试剂,使ICS的结果可视化。Song等[16]使用一步侧流ICS方法对鲍氏志贺氏菌和大肠O157:H7进行多重分析,与ELISA结果一致。Yahaya等[17]对侧流免疫分析法(LFIAs)进行研究,确定使用NC-HF135硝酸纤维素膜可提高LFIAs灵敏度。Chen等[20]将荧光微球和免疫色谱试纸(FMs-ICTS)方法与PCR结合进行志贺氏菌的定量检测,并且将其与多种定量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该方法具有高特异性和灵敏度,可以快速检测病原体。为了简化免疫学方法,GeneFields®EHEC/SS试剂盒[18]应运而生,其原理如图1,用两种引物进行PCR扩增:一种引物带有标记间隔序列,另一种引物带有生物素标记。PCR产物的标记序列和与试纸上标记序列互补的寡核苷酸(蓝线)进行杂交。利用核酸色谱成分可同时检测肠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属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特异性基因,与传统培养方法结果一致,说明该方法可代替实时PCR试剂盒用于致病菌基因的筛查。
3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随着微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根据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对病原微生物进行鉴定已不能满足实际检测的需要,从分子水平上对生物大分子进行分析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之一,特别是核酸结构及其组成部分。近几年,分子生物学方法包括变温扩增技术和等温扩增技术,已被广泛的应用于食源性病原菌的快速检测。
3.1变温核酸扩增技术
变温核酸技术(AlternatingTemperatureNucleicAcidTesting,ATNAT)一般经过高温变性、低温退火和适温延伸三个步骤。基于ATNAT的技术以PCR技术及其衍生技术为主,目前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ATNAT技术缩短了检测时间,其高灵敏度和特异性使鉴定多种靶标和病原体(包括新出现的菌株)成为可能[21]。但ATNAT需要昂贵的热循环装置,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进行应用及分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表3所示,近年来人们对PCR技术进行了各方面的改进,克服了常规PCR技术的不足,使检测方法更加灵活、准确。
3.1.1实时荧光PCR技术
1996年美国AppliedBiosystems公司提出了一种定量核酸检测技术——实时定量PCR(qPCR)[27],该技术简化了检测步骤,减轻了劳动强度。实时荧光技术通过荧光染料或荧光标记探针对PCR产物进行标记跟踪,可实时在线监控反应过程。常见的荧光染料以SYBRGreen染料为主,使用简便,成本低,且随着产物DNA增多,荧光增强[28],但浓度高时会抑制PCR反应。荧光染料EvaGreen和LCGreenPlus因高灵敏度和低抑制性,而得到广泛应用[29]。裴晓芳等[30]使用荧光染料EvaGreen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类志贺邻单胞菌,灵敏度为2.5CFU/mL,较SYBRGreen检测志贺氏菌的灵敏度(1000CFU/g)高[31]。荧光标记探针(TaqMan)方法虽拥有高特异性和灵敏度,对扩增没有抑制[23],但是其成本要较染料法更高,而且探针设计复杂。分子生物学方法无法区分死菌DNA和活菌DNA易造成假阳性结果,梅玲玲等[32]建立了叠氮溴化乙锭(Ethidiummonoazidebromide,EMA)实时荧光PCR技术检测食品中志贺活菌的方法,检测结果更加准确。RTQ-PCR和数字PCR是目前对食源性病原体进行定量检测的方法。与其他定量方法不同的是,数字PCR[26]是一种不需要建立标准曲线就可以定量检测致病菌的方法,检测时间短、特异性高、重复性好、准确度高。
3.1.2多重PCR(MPCR)技术
MPCR技术可以同时检测多种致病菌的技术,具有高灵敏,高通量的特点,能够实现对致病菌的高效、准确检测。现有很多技术与MPCR结合,何培炎等[25]将荧光染料EvaGreen与MPCR结合检测志贺氏菌,可达到实时高通量检测的目的,且检测方法简便易操作;马凯等[24]将免疫磁珠分离(Immunomagneticseparation,IMS)技术和多重实时PCR(RT-MPCR)结合,同时检测新鲜猪肉中的志贺氏菌、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其中志贺氏菌的检出限为6.8CFU/g,特异性高达100%,敏感性和准确性高于99%。MPCR技术满足了实际样品检测的需要,对样品中的病原菌有较全面的检测。
3.2基因芯片
基因芯片技术又称为寡核苷酸阵列或寡核苷酸芯片技术,其原理基于分子杂交。基因芯片可进行高通量检测,更加简单快捷。基因芯片检测志贺氏菌相关技术如表2所示,冯璐等[33]发明了一种检测志贺氏菌血清型的基因芯片试剂盒,通过将待测样品基因组DNA的引物进行扩增和标记,检测杂交信号从而判定志贺氏菌的血清型。郭启新等[34]使用液态基因芯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单增李斯特菌和志贺氏菌三种食源性致病菌进行检测,其中志贺氏菌的检测限低至21CFU/mL。该方法为快速检测食源性致病菌提供了高通量检验方法,从而实现快速、高通量检测致病菌的目的。Fang等[35]用基因芯片同时检测七种致病菌,将视觉微孔板芯片与MPCR结合,使检测结果实现了可视化。李永进等[36]建立了视觉DNA微阵列并将其用于检测食物中常见的致病菌,视觉微孔板芯片和MPCR组合用于检测食品中福氏志贺氏菌,灵敏度为102CFU/mL。基因芯片技术可批量处理样本,且耗时较短,特异性较强,对致病菌的检测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3.3等温核酸扩增技术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等温扩增技术(IsothermalNucleicAcidTesting,INAT)用于检测DNA、RNA、细胞、蛋白质等目标,通过恒定的温度控制,使信号放大,从而检测出目的菌。等温扩增技术不仅包括滚环扩增(Rollingcircleamplification,RCA)技术、环介导等温核酸扩增(Loop-mediatedisothermalamplification,LAMP)技术,还包括一些新的技术:重组聚合酶扩增反应(Recombinasepolymeraseamplification,RPA)、跨越式滚环等温扩增技术(Saltatoryrollingcircleamplification,SRCA)和交叉引物扩增(Crossprimingamplification,CPA)等。——论文作者:卢鑫1,2,王立娟1,郭威1,马晓燕1,张伟1,2,3,*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nye/19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