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英文核心期刊咨询网农业论文》臭氧催化氧化降解煤化工生化进水有机物的实验及机理研究

臭氧催化氧化降解煤化工生化进水有机物的实验及机理研究

来源:中英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所属分类:农业论文 点击:次 时间:2021-06-21 08:41

  摘要:研究了臭氧催化氧化降解煤化工生化进水有机物的工艺条件及机理。以新疆某煤化工生化进水为研究对象,确定废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种类及含量,开展臭氧催化氧化试验,探讨工艺条件对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率,最后以溶解性有机物(DOM)为对象,解析废水难降解有机物的降解规律。结果说明了:废水中主要为苯酚及腐殖酸;最佳工艺参数:催化剂投加量1.2L/L,臭氧浓度500mg/L,臭氧通气量2.5m3/h;反应后各组分的UV254均下降,去除率从高到低为疏水性中性物质(HoN)>亲水性碱性物质(HiB)>疏水性碱性物质(HoB)>亲水性酸性物质(HiA)>疏水性酸性物质(HoA)>亲水性中性物质(HiN),反应后富里酸类、腐殖酸类、蛋白质类及溶解性生物代谢产物等荧光强度均降低。

臭氧催化氧化降解煤化工生化进水有机物的实验及机理研究

  关键词:臭氧催化氧化;煤化工;难降解有机物;降解规律;溶解性有机物

  固定床气化技术在制气同时产生了大量难降解废水[1-3],废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种类复杂,且浓度高。经常规处理工艺[4-6]后,出水难达标排放,原因是废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种类多且含量高,生化处理[7-9]工艺不仅不能有效处理,而且易导致微生物失活,因此需采用有效方法去除废水中难降解有机物。

  对废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方法众多,诸如:电解法[10-13]、化学氧化法[14-15]及高级氧化法[16-20]等。其中电解法处理规模较小,且受电解范围等制约,不宜处理大规模废水。化学氧化法多采用投加化学药剂的方式降解难降解有机物,但易产生二次污染;相比而言,高级氧化法是通过羟基自由基(·OH)降解难降解有机物。高级氧化法根据产生羟基自由基的方式不同,分为紫外芬顿氧化法、光催化氧化法及臭氧催化氧化法等,其中臭氧催化氧化法是利用臭氧在催化剂作用下产生羟基自由基,快速降解难降解有机物。具有操作简单、降解率高、无二次污染等特点。Pi等[21]采用臭氧催化剂开展臭氧催化氧化降解草酸溶液的实验,与纯臭氧氧化相比,废水中总有机碳(TOC)去除率提高了30%,可见臭氧催化氧化对总有机碳的去除具有显著的效果;陈炜彧[22]以Fe2O3为活性组分制备臭氧催化剂降解煤化工废水,研究了不同工艺条件对COD去除率的影响,研究表明优化工艺条件对COD去除率具有显著的提高;Rosal等[23]臭氧催化氧化降解非诺贝酸废水,研究臭氧催化氧化对COD去除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臭氧催化氧化过程中羟基自由基产生速率是纯臭氧氧化羟基自由基产生速率的8倍;陈志伟等[24]采用MnO2/陶粒为臭氧催化剂氧化降解废水中的有机物,研究表明陶粒型催化剂对COD去除率高达40%。综上所述:臭氧催化氧化技术对废水中难降解有机物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但尚未见直接用于生化前难降解有机物去除的文献报告。因此针对煤化工废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种类繁多,且易导致生化阶段微生物失活的问题,对生化前废水中的难降解有机物开展臭氧催化氧化研究具有创新性。

  本文对煤化工废水进行臭氧催化氧化实验,以降解废水中的难降解有机物。首先通过分析确定废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种类及含量,随后开展难降解有机物臭氧催化氧化试验,通过不同氧化工艺中的难降解有机物的分解产物及可生化性的研究,探讨不同工艺条件下有机物的演变规律,确定最佳的反应条件,最后微观分析臭氧催化氧化前后不同种类有机物的变化规律,解析影响废水难降解有机物氧化的关键因素。

  1实验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COD专用试剂(北京连华永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硫酸(分析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1.2实验水样

  1.2.1基本水质分析

  水样选自新疆某煤化工生化前废水。对废水进行分析,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废水COD为4066mg/L,BOD为725mg/L,废水可生化性B/C=0.18<0.3(可生化性B/C>0.3可认为符合生化处理要求),表明水中含有大量的难降解有机物导致可生化差。

  1.2.2煤化工废水中低分子有机物分析

  对煤化工废水中低分子有机物分析方法如下:

  ①萃取:按体积比1:1将二氯甲烷与废水置于500ml梨形分液漏斗中震荡10min后静置10min,保证萃取相与萃余相完全分开,收集萃取相,共计萃取2次。

  ②有机物分析:采用进样针将萃取相注入GC/MS,分析废水有机物的组成。其中GC/MS色谱分析条件:石英毛细管色谱柱DB25(rxi-5ms,30m×0.25mm×0.25µm),质谱仪离子源温度为250℃,GC与MS接口温度为275℃,进样口温度为270℃,气化室温度为270℃,气体总流量50ml/min。

  对废水中低分子有机物定性分析结果见表2,废水中低分子有机物主要为苯酚类物质,其中含量最多的是苯酚、3-甲基苯酚、2-甲基苯酚和1-(2-羟基-6-甲氧基苯基)乙基-1-酮。

  1.2.3煤化工废水中高分子有机物分析

  对废水超滤处理后的滤液进行三维荧光测试,实验结果见图1,位于Ex/Em=300~400/400~500nm范围内有荧光峰,说明废水中高分子量溶解性有机物主要为类腐殖酸。

  1.2.4有机物污染物分子量分布规律

  对超滤后的滤液进行总有机碳测定,实验结果见表3及图2。分子量小于1000的有机污染物占比79.1%,分子量大于1000的有机污染物占比20.9%,说明废水中以小于1000的有机污染物为主。

  1.3实验装置

  臭氧催化氧化试验装置见图3,氧气从氧气瓶1中经过流量计进入臭氧催化反应器7,反应器中布气板5起到将臭氧和氧气的混合气体均匀的进入水相,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羟基自由基,去除水中难降解有机物,反应后的气体进入尾气收集装置8和9中,吸收处理后排放入空气中。实验取样口为4,定时取样分析COD含量。

  1.4实验仪器

  pH计(哈希),BOD培养箱(连华科技),质谱仪(1260型,安捷伦),紫外分光光度计(UV9100B型),GC色谱仪(GC7890B型,安捷伦)1.5实验方法对水样中各种水质的分析方法见表4。

  2结果及讨论

  2.1不同工艺条件对COD去除率的影响研究

  考察不同工艺条件对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规律。实验定时从取样口4取样分析COD含量,计算COD去除率,从而确定最佳的工艺参数。

  2.1.1催化剂投加量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本实验采用浸渍法制备的催化剂开展实验。浸渍法催化剂制备如下:将1000ml三氧化二铝与500ml硝酸铁和500ml硝酸锰置于5L锥形瓶中,随后将其置于振荡器中,以60r/min振荡12h后将其放于烘箱内在105℃下,烘干10h,最后再将其置于马弗炉内进行焙烧。焙烧采用程序升温,具体为:以5℃/min由室温升至200℃,恒温60min,随后以3℃/min升至300℃,恒温40min,再5℃/min升至550℃,恒温2h,最后自然降至室温。

  相关期刊推荐:《化工进展》(月刊)创刊于1981年,以反映国内外化工行业最新成果、动态,介绍高新技术,传播化工知识,促进化工科技进步为办刊宗旨。所刊内容涵盖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生物与医药、新材料、工业水处理、化工设备、现代化管理等学科和行业。杂志始终倡导工业媒体为产业服务的理念,关注人、企业、技术及产品。

  实验考察臭氧投加量对COD去除率的影响,实验条件:臭氧通气量2.5m3/h,臭氧浓度500mg/L,废水处理量5L/h,定时取样分析COD含量。催化剂投加量(0.2~1.2L/L)下COD去除率如图4所示。

  由图4可知:①催化剂投加量越大,COD去除率越高。原因:催化剂投加量增加,催化活性位点数增加,单位时间内产生的羟基自由基数量越多,更快速的氧化难降解有机物,提高了COD去除率;②不同催化剂投加量下,120min内可有效降解有机物,当时间超过120min,基本反应完全;③当催化剂投加量为1L/L时,180min后COD去除率为38.28%;当催化剂投加量为1.2L/L时,180min后COD去除率为39.22%;即考虑提高COD去除率及降低催化剂投加量,最终催化剂投加量选择1L/L。

  2.1.2臭氧浓度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实验考察臭氧浓度对COD去除率的影响,实验条件:臭氧通气量2.5m3/h,废水处理量5L/h,催化剂投加量1L/L,定时取样分析COD含量。臭氧浓度(100~600mg/L)对COD去除率的影响如图5所。

  由图5可知:①臭氧浓度越高,COD去除率越高。原因:臭氧浓度增加,单位时间内产生的羟基自由基数量越多,更快速的氧化难降解有机物,提高了COD去除率;②不同臭氧浓度下,120min内可有效降解有机物,当时间超过120min,基本反应完全;③当臭氧浓度为500mg/L时,180min后COD去除率为42.15%;当臭氧浓度为600mg/L时,180min后COD去除率为42.63%,即考虑提高COD去除率及降低臭氧浓度,最终臭氧浓度选择500mg/L。

  2.1.3臭氧通气量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实验考察臭氧通气量对COD去除率的影响,实验条件:臭氧浓度500mg/L,废水处理量5L/h,催化剂投加量1L/L,定时取样分析COD含量。臭氧通气量(0.5~3m3/h)对COD去除率的影响如图6所示。

  由图6可知:①臭氧通气量越大,COD去除率越高。原因:臭氧通气量增加,单位时间内产生的羟基自由基数量越多,更快速的氧化难降解有机物,提高了COD去除率;②不同臭氧通气量下,120min内可有效降解有机物,当时间超过120min,基本反应完全;③当臭氧通气量为2.5m3/h时,180min后COD去除率为43.67%;当臭氧通气量为3m3/h时,180min后COD去除率为43.97%,即考虑提高COD去除率及降低臭氧通气量,最终臭氧通气量选择2.5m3/h。

  2.2臭氧催化氧化前后有机物变化规律研究

  以实际废水的溶解性有机物(DOM)为研究对象,采用树脂分离法,对DOM中具有不同亲疏水性和不同酸碱性的特征有机物进行吸附和分离实验。对分离出来的六种组分分别进行波谱表征分析。研究经臭氧催化氧化后各组分的有机碳浓度、芳香化程度,特征有机基团和有机组成等变化特征。

  2.2.1臭氧催化氧化前后溶解性有机碳(TOC)的分布特征

  从图7中可知,溶解性有机物(DOM)的主要组分是疏水性有机酸(HoA)和亲水性中性物质(HiN),分别为380.2mg/L和646.8mg/L。本研究中蒸氨脱酚出水DOM的主要成分是疏水性有机酸(HoA)和亲水性中性物质(HiN)。HoA在60min和120min的去除率为21.23%、42.85%;疏水性有机碱(HoB)的TOC在反应过程中基本保持不变,疏水性中性物质(HoN)的TOC仅有5.394mg/L,在120min的去除率为95.38%,但对总体影响不大;亲水性有机酸(HiA)和亲水性有机碱(HiB)在60min的TOC去除率和120min的TOC去除率相差不大,分别为56.00%、50.28%;亲水性中性物质(HiN)的TOC在60min和120min的去除率分别为56.01%、67.13%。试验结果表明臭氧催化氧化主要去除的TOC为HoA和HiN。

  2.2.2臭氧催化氧化前后UV254的分布特征

  UV254是指以比色皿为溶液载体,以高纯水为空白对照,测定254nm处水体的吸光度。其数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定性的表征TOC的大小。对于天然水体中溶解性有机物大部分为腐植酸类物质的特点,UV254可以来表征水体中腐植化的程度。臭氧氧化前后各组分的UV254值占DOM总值的比例分布如图8所示。

  从图8中可知,臭氧氧化作用使各组分的UV254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去除率从高到低依次:HoN>HiB>HoB>HiA>HoA>HiN。其中HoA的UV254基本保持不变,HiN的UV254相反在不断上升,可判断HoA中的腐殖质高分子有机物被臭氧氧化,一部分产物为HiN。分析原因:臭氧催化氧化与疏水性物质中的不饱和官能团发生反应,破坏碳碳双键,改变物质结构,以去除疏水性物质HoA,使其转化为亲水性物质HiN。

  2.2.3臭氧催化氧化前后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紫外-可将光谱分析能够有效表征水体中存在的特征基团或结构,进而表征溶解性有机物的特征。臭氧催化氧化前后,HoA和HiN在0min、60min和120min的紫外-可见光谱图如下图9所示。

  由图9(a)知,HoA反应前后的波形没有太大变化,随着反应时间增加,波峰持续时间缩短,推断HoA的吸收峰由碳碳双键等不饱和键共轭产生的。表明HoA在臭氧催化氧化过程中碳碳双键等不饱和键不断减少,其产生的共轭效应也不断减少,波峰持续时间越短。

  由图9(b)知,HiN反应前后波形变化较大,0min时在270-290nm区间有一个明显的吸收峰,随着反应的进行,逐渐消失,且波形下降速率变缓,疑似有外来有机物引入。

  综上所述,臭氧催化氧化过程中,HoA中碳碳双键不断减少,HiN疑似有外来有机物引入,与UV254的表征结果一致。

  2.2.4臭氧催化氧化前后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三维荧光光谱依据标准化合物、溶解性有机物的分离组分的特性等,将光谱区域划分为5个激发发射区域(蛋白质类物质Ⅰ、蛋白质类物质Ⅱ、溶解性生物代谢产物、富里酸类物质和腐殖酸类物质)。荧光光谱区域积分作为一种荧光光谱定量分析的方法,可以准确判断水体中含有的溶解性有机物组成及类型,对臭氧氧化前后水样进行三维荧光光谱分析,整理结果见图10及图11。——论文作者:王吉坤1,2,李阳1,2,陈贵锋1,2,刘敏1,2,李文博1,2,何毅聪1,2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nye/20112.html

各行业核心期刊快速入口

医学类核心期刊汇总
口腔核心期刊
卫生核心期刊
药学核心期刊
眼科核心期刊
儿科核心期刊
医学核心期刊
兽医核心期刊
外科核心期刊
护理核心期刊
临床核心期刊
教育类核心期刊汇总
小学教育核心期刊
中学教育核心期刊
高等教育核心期刊
职业教育核心期刊
成人教育核心期刊
人文教育核心期刊
科学教育核心期刊
教育核心期刊
教学核心期刊
教育管理核心期刊
学科类核心期刊汇总
语文核心期刊
数学核心期刊
外语核心期刊
化学核心期刊
物理核心期刊
历史核心期刊
政治核心期刊
体育核心期刊
艺术核心期刊
法律核心期刊
经济类核心期刊汇总
市场经济核心期刊
经济核心期刊
金融核心期刊
财经核心期刊
审计核心期刊
旅游核心期刊
统计核心期刊
会计核心期刊
农业类核心期刊汇总
畜牧核心期刊
农业核心期刊
林业核心期刊
工业类核心期刊汇总
机械核心期刊
冶金核心期刊
电力核心期刊
铁路核心期刊
电气核心期刊
工业核心期刊
石油核心期刊
环境类核心期刊汇总
电力核心期刊
水利核心期刊
能源核心期刊
地质核心期刊
化工核心期刊
环境核心期刊
气象核心期刊
地理核心期刊
建筑类核心期刊汇总
测绘核心期刊
测量核心期刊
建筑核心期刊
交通类核心期刊汇总
铁路核心期刊
公路核心期刊
交通核心期刊
运输核心期刊
汽车核心期刊
轨道核心期刊
科技类核心期刊汇总
电子核心期刊
科技核心期刊
计算机核心期刊
其他类核心期刊汇总
管理核心期刊
档案核心期刊
心理核心期刊
政法核心期刊
文学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