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文基于 2002~2008 年中国面板数据,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测度了畜禽养殖污染强度指数,并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对畜禽养殖是否存在半点源污染现象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结论为:目前,畜禽养殖半点源污染主要存在于肉牛、奶牛、蛋鸡行业;导致畜禽养殖半点源污染的产业集聚,并非是因为区域间差异化的环境规制水平,而是基于比较优势的主导作用;随着环境规制水平、畜禽消费总量、居民生活质量、交通便利程度、劳动力价格水平逐步提升,畜禽规模化养殖已是大势所趋;生猪和肉鸡养殖污染将逐步减少,奶牛和蛋鸡养殖污染将经历小幅上升后逐步下降,而肉牛养殖半点源污染仍将在长期内持续增加。
关键词:产业集聚 畜禽养殖业 点源污染 面源污染 环境规制
一、引言
随着人类对肉类、奶制品、蛋类的需求不断上升,畜禽养殖业正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日趋严峻的畜禽养殖污染形势已为学界所广泛热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调查显示,2006 年,全国畜禽粪便产生量为 30 亿吨,是工业固体废弃物的 2 倍(邓良伟,2006)。近年来,在太湖、巢湖、滇池相继爆发的蓝藻事件更加剧了人们的担忧。张维理等(2004)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水体污染严重的流域,农村畜禽养殖是造成水体氮、磷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其贡献率大大超过城市生活污水的点源污染和工业的点源污染。
现阶段,中国畜禽养殖业正逐步向经济欠发达的资源丰裕地区转移,生产区域集中度进一步强化,这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大势所趋(谢双红、王济民,2005)。生猪产地转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胡浩等(2005)的研究表明,上海、北京及一些大城市的生猪饲养已经向周边地区或偏远地区转移,这种转移既发生在省份之间,也发生在省内的地区之间。产业集聚过程中,畜禽养殖业正向高度集约化、专业化、区域化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公司+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在畜禽养殖业中被越来越多地采用,畜禽养殖污染在许多地区出现了大点源污染与区域面源污染并存的特征(彭新宇, 2007)。
为了防治畜禽养殖业的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促进畜禽养殖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国家环境保护部自 2000 年以来先后颁布了《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等规章,各省(区、市)也相继制订了一些法律法规。但是,由于对散户的监管成本较高,中国采取了分阶段、分规模逐步控制畜禽养殖污染的策略,优先制定了适用于集约化、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污染防治政策,这一差异化策略导致了散户暂时处于监管真空状态。调查显示①,广东省畜禽养殖场仍以中小规模养殖场为主,按照目前国家《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适用规模,广东省许多中小规模畜禽养殖场不能被涵盖其中,导致该省 47.4%的规模化养殖场的畜禽养殖污染未能得到控制,而规模化养殖场之外的散户,仅就养猪来说,全省就有 7 万多家,涉及 2000 多万头猪,其养殖污染得不到监管。目前,这些散户及中小规模畜禽养殖场的畜禽养殖污染已成为广东省水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此外,畜禽养殖污染的重点防治区域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比如,上海市早在 1995 年就制定了《上海市畜禽污染防治暂行条例》。2008 年,为了治理太湖污染,江苏省规定:环太湖 1 公里、主要入湖河流上溯 10 公里范围为禽畜禁养区;环太湖 1~5 公里地区为限养区;环太湖 5 公里外地区为适度养殖区;对新建的规模养殖企业,必须经过环境影响评价后方可建设。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畜禽养殖污染防控措施则相对宽松。基于此,畜禽养殖污染转移则成为了学界热议的话题。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拟利用 2002~2008 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以及面板数据模型,通过实证检验分析畜禽养殖业集聚、环境规制与畜禽养殖污染的逻辑关系,以期为相关决策提供佐证。
二、理论、模型与变量
(一)理论基础
“向底线赛跑”(race to the bottom)假说认为,随着投资自由化进程,各地区为了维持或增强本地区的竞争优势,可能会出现环境规制相对竞次的现象,这将造成环境恶化(Daly and Goodland, 1994;Esty and Geradin,1997)。依据 Copeland and Taylor(1994)提出的“污染避难所”(pollution haven)假说,在差异化环境规制水平的推拉作用下,专业养殖大户或规模化养殖场更易于集聚在经济欠发达的资源丰裕地区。基于此,本文提出:
假说 1:环境规制水平对畜禽养殖业集聚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依据新制度经济学,交易成本的存在影响了畜禽养殖业的垂直协作模式(Hobbs,1997),紧密的垂直协作模式可以节约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过程中的交易成本,主要包含:①信息成本,是指测度农户或养殖场畜禽养殖污染量的成本;②执行成本,是指农户或养殖场严格按照环境标准或政策执行污染减排行为的成本;③监督成本,是指保障农户或养殖场污染减排行为实现的成本。为了简化分析,本文将规模化养殖视为紧密型的垂直协作模式,将散户养殖视为松散型的垂直协作模式。随着环境规制水平的提升,畜禽养殖场为了节约污染治理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可能呈现畜禽规模化养殖的趋势。基于此,本文提出:
假说 2:环境规制水平的提升会促进畜禽养殖规模化发展。
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在缺失外部监控的条件下,畜禽养殖户(场)往往没有环保意愿。面对较高的环保成本,在没有额外补贴或减排项目资金的情况下,特别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养殖户(场)会明显缺乏环保动力(段茂盛等,2003;董红敏等,2009)。一般而言,一个地区的畜禽饲养模式若全部为规模化养殖,那么,由此产生的类似于工业企业的点源污染,往往易于治理;相反,一个地区的畜禽饲养模式若全部为散养,那么,由此产生的分散的面源污染,也往往有足够的农地资源吸纳畜禽粪便中的有机质及氮磷钾成分。但是,若一个地区的畜禽养殖既有点源污染,又有面源污染,规模化养殖场将很可能会对该地区处理散户面源污染的能力产生挤出效应。以畜禽标准化养殖扶持项目为例,为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中央财政从 2010 年开始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畜禽标准化生产改造,补贴方案对畜禽养殖场(区)的养殖规模、占地面积、配套设施、区位布局、粪便处理技术等方面都有较高要求,补贴对象皆为规模化、规范化、组织化、示范化程度较高的畜禽养殖场(区),畜禽标准化养殖扶持项目驱使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及土地资源向规模化养殖场(区)集中,致使散户越来越缺乏相应的土地、设备、技术、资金以及专业技术人员以处理畜禽养殖污染,在政府部门对散户面源污染缺乏监管的条件下,将会产生一种污染水平更高的“点面结合”型畜禽养殖污染,可以称之为“半点源污染”。
假说 3:畜禽规模化养殖率与畜禽养殖污染水平的关系呈“倒 U 型”曲线关系,即规模化养殖率较低或较高时畜禽养殖污染水平较低,规模化养殖率处于中间区间时畜禽养殖污染水平较高。
(二)模型与变量
1.畜禽养殖业集聚的影响因素模型。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关于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始于 19 世纪末,马歇尔在 1890 年就开始关注产业集聚这一经济现象,并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即“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关于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主要可归纳为规模经济、运输成本、市场规模、知识外溢、劳动市场和公共产品等(Krugman,1991;Fujita and Thisse,2002;陈建军等,2009)。
笔者选择畜禽产品消费总量(cons )(单位:亿元)来反映对畜禽产品的需求总量,该指标采用城镇人口与人均肉禽消费量的乘积来表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畜禽产品的供求关系存在省际均衡,但是,由于畜禽产品具有运输半径特性,生产区与销售区的地理距离一般不会太远,因此,本省城镇人口的畜禽产品消费总量往往在较高程度上反映了本省消费者对当地畜禽产品的需求(另一部分为本省消费者对外地畜禽产品的需求)。本文采用高速公路密度(road )(单位:公里/平方公里)来反映当地的交通便利情况,一般而言,交通便利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产业集聚。本文采用城市化率(city )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反映畜禽养殖业的环境成本,一般而言,城市化率越高,畜禽养殖污染对城市环境影响越显著,畜禽养殖业的发展空间就越小。笔者还采用恩格尔系数(engel )来反映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恩格尔系数越低,当地居民生活水平越高、对环境质量要求越高,则畜禽养殖业的集聚水平就越低。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采用污染治理项目本年完成投资与当年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reg )来反映当地环境规制水平。
2.畜禽规模化养殖的影响因素模型。依据规模报酬递增原理,畜禽养殖规模化发展可主要归因于以下几个方面:①劳动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②资源的集约化使用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③生产要素的不可分性使较大规模生产者能更有效地利用这些生产要素;④大规模生产者具有较强的讨价还价能力。众多实证研究证实了以上观点,其中,降低要素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被视为畜禽养殖规模化的主要动因(例如 Hall and LeVeen,1978;周咏,1999;卜卫兵、李纪生,2007)。本文认为,劳动力、土地、生产资料等要素价格越高,散户养殖的优势越小,规模化养殖的可能性越高。
五、结论与启示
(一)主要结论
本文基于 2002~2008 年中国面板数据,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测度了畜禽养殖污染强度指数,并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环境规制对畜禽产业集聚及养殖污染的影响。结论表明:第一,目前,肉牛、奶牛、蛋鸡养殖呈现出了明显的半点源污染现象;生猪和肉鸡养殖污染以面源污染为主;肉羊养殖污染相对较低。第二,经济欠发达地区并未因为区域间差异化的环境规制水平而沦为 “污染避难所”,但是,基于比较优势的主导作用,畜禽养殖业正由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欠发达的资源丰裕地区转移,在畜禽养殖业集聚的中长期过程中,畜禽养殖半点源污染应引起经济欠发达地区高度重视。第三,随着环境规制水平、畜禽产品消费总量、居民生活质量、交通便利程度、劳动力价格水平逐步提升,畜禽规模化养殖已是大势所趋。据笔者估计,随着环境规制水平不断攀升,生猪和肉鸡养殖污染将逐步减少;奶牛和蛋鸡养殖污染将经历小幅上升后,逐步下降;而肉牛养殖半点源污染仍将在长期内持续增加。
(二)研究启示
解决农业半点源污染问题的关键既不在于缺乏知识,也不在于缺少技术。问题的关键在于缺少相关政策框架和配套制度,以监控并引导农民的污染防治行为。畜禽产地转移过程中所出现的半点源污染,应更多地源于“规制失灵”(regulation failure)。若排放权能够实现明确界定、严格保护甚至市场交易,那么,减少畜禽养殖污染对于畜禽养殖散户而言将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行为,这将为破解畜禽养殖半点源污染提供强大动力。
在畜禽养殖业向优势产区集聚的过程中,各地区应该积极引进污染处理技术水平较高的外来畜禽养殖投资者,通过上下游产业关联、学习与竞争、培训与服务等技术溢出效应,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当地畜禽养殖业,因地制宜,发展适合不同养殖区域、养殖规模和养殖模式的畜禽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模式和资源化综合利用模式。畜禽养殖优势区域应围绕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大力招商选资,逐步形成以外来优质项目为主体的基于市场机制的畜禽健康养殖体系。——论文作者:周 力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nye/21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