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钙素原作为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实验室检测手段,可早期粗略估计感染病原体的种类、评价感染的严重程度、指导用药及判断预后,已得到临床越来越广泛的认可。而其在非感染性疾病的研究也在不断的被认识。本文对大量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就降钙素原的研究及在儿童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降钙素原(PCT)生化结构、来源、生物学特性
PCT生化结构:PCT是降钙素(CT)的前肽,是一种无激素活性的糖蛋白,1993年Assicot等…,作为一个细菌感染的新的炎性指标首次报道。PCT分子是一种由116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大约13KD的糖蛋白,其分子由CT、下钙素和一个含57个氨基酸的N一末端碎片组成。
PCT的产生:正常情况下PCT是由甲状腺C细胞分泌,经细胞内蛋白水解酶水解后形成的活性成分,在人体内的含量是极其微量的(<0.Inm1),且在体内外的稳定性非常好,半衰期25~30小时。病理情况下,PCT的产生部位还不甚清楚,多数学者认为可能由神经内分泌细胞、肺、肝脏及白细胞产生。
PCT的生物学特性:PCT在全身性炎性反应(2~3小时后)早期即可升高,因此具有早期诊断价值。在局部感染、病毒、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癌性发热、移植物宿主排斥反应或自身免疫性等疾病时PCT浓度不增加或轻微增加,而只在严重的全身系统性感染时才明显增加。这是它的特异性,这种特性使其在临床的鉴别诊断中具有可靠的参考价值。
降钙素原在dxJL疾病中的研究进展相关期刊推荐:《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的前身是2000年由卫生部批准举办的《中国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主要设有:论著、经验交流、综述、仪器与试剂应用、实验室管理、个案报道、讲座、基层园地等栏目,有投稿需求的作者,可以直接与在线编辑联系。
PCT在儿童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
脓毒症:脓毒症是儿科危重症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PCT作为近年发现早期诊断细菌感染的敏感指标,在脓毒症中的研究已经有大量临床研究报道。姜新萍等在将炎性反应综合征患儿进行PCT研究,认为PCT可作为判断脓毒症的早期指标,且可反映病情程度,预测预后。
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CNS感染是儿童时期常见的致残性疾病,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最大限度改善预后。目前PCT在儿童颅内感染中的变化研究也不断深入。
早在2002年余健等。。通过研究CNS感染患儿血清PCT水平,认为PCT作为早期诊断细菌感染的特异性敏感指标,同样可用于CNS感染的诊治。儿童时期CNS感染早期病原学诊断较为困难,传统方法是通过腰穿获取脑脊液进行病原学检查,耗时长、阳性率不高,使得早期快速诊断受到一定的限制,血PCT的检测渴望适当减少腰穿取脑脊液操作,减轻患儿痛苦。
PCT在儿科大手术预后的评估:PCT作为术后监测有无感染及并发症的研究在成人方面较多见,而在d,JL方面的研究还较少。李亚民等通过探讨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后PCT水平的变化,认为与成人术后研究结果类似,血PCT检测可作为监测小儿心脏手术后早期并发症的指标。
小儿泌尿系统感染(UTI):关于PCT与小儿尿路感染的关系,文献报道l8JPCT与肾实质的损伤密切相关。张琦通过探讨PCT测定对小儿UTI定位的意义,认为血PCT可作为鉴别上下尿路感染的指标之一。由于临床中上、下尿路感染在治疗和预后方面均有不同,且在d,JL对UTI的定位又比较困难,通过血PCT的测定定位A,JLUTI的位置,操作方法简便可行,可指导临床及早治疗干预,值得推广。
儿童感染性腹泻病:PCT作为细菌感染的特异性炎性指标,同样可应用于临床辅助鉴别感染性腹泻病的判断。这一结论在齐静姣等对感染性腹泻患儿进行PCT检测已经得到证实。
PCT在鉴别小儿细菌性、病毒性肠炎的研究已较多,新近又出现了报道对肠道菌群失调症患儿血清PCT水平的研究。金忠芹等对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患儿作研究,认为血清PCT的检测可作为诊断或辅助诊断和治疗抗生素致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及判断预后的较灵敏的指标。
PCT在非感染性疾病的应用
支气管哮喘(BA):PCT作为早期炎性指标在BA诊治中的研究也在展开。林志雄等通过研究BA急性发作患儿PCT值,认为PCT的检测对于鉴别哮喘急性发作患儿细菌性和非细菌感染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最近又有报道,探讨儿童支气管哮喘痰液细菌感染的研究,认为痰液测定PCT,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及筛查出细菌感染者。然而,如何确定痰液PCT的临界值,提高治疗的灵敏性和特异性,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临床资料。
川崎病(KD):KD是目前发病原因还不十分明确的一种的/JxJL发热出疹性疾病。近年来研究提示,川崎病的发生与感染及免疫因素有关。陈幼芬等通过观察KD患儿治疗前后PCT的水平,证实KD患儿血清PCT变化可作为炎性参考指标、反映KD的免疫性炎性改变,检测PCT对于川崎病的病情评估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是,PCT在预测KD冠脉损害的意见还不统一,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PCT在作为细菌性感染的早期炎性指标已经得NJL科临床的普遍认同,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儿科各个系统疾病诊治中,而其在非感染性疾病支气管哮喘、川崎病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但是,其在各种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参与的具体机制研究甚少,尚不明确,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yix/16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