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英文核心期刊咨询网医学论文》高分子聚合物聚醚酮酮的发展及其医学应用前景

高分子聚合物聚醚酮酮的发展及其医学应用前景

来源:中英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所属分类:医学论文 点击:次 时间:2020-12-30 07:58

  摘要背景:聚醚酮酮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被广泛用于脊柱、关节及口腔颌面外科等生物医学领域中。目的:归纳和总结目前聚醚酮酮的合成及其在医学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方法:检索PubMed、WebofScience和CNKI数据库等收录的有关聚醚酮酮合成发展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应用的文章,英文检索词为“polyetherketoneketone,synthesis,scaffoldmaterial,implant,tissueengineering,biocompatibility”,中文检索词为“聚醚酮酮,合成,支架材料,植入物,组织工程,生物相容性”。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对所有文章进行初筛后,保留相关性较高的文章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近年来随着医工结合的兴起,聚醚酮酮及其复合物逐渐应用到骨科、口腔颌面外科等生物医学领域。在骨科方面,经过不同物理化学改性的聚醚酮酮及其复合物不仅可以保持与人体骨骼相似的弹性模量、提升硬度,还可以改善其生物相容性、增加其抑菌性能、促进骨整合等。在口腔颌面外科方面,可用作种植牙基体、框架、可摘局部义齿的卡环等,聚醚酮酮不仅可以保持良好的美学优势,同时可以拥有良好的抗疲劳性及保持力,与口腔内的黏合系统能保证充分的黏合能力,因此聚醚酮酮作为口腔科修复材料的应用潜力巨大。对聚醚酮酮的改性及其复合物更深层次的研究仍然是一大热点,通过不断提升材料的性能,进行更多的体内外实验来证实聚醚酮酮作为骨科及口腔颌面外科植入物材料的优越性,进行临床转化,将会拥有更好的前景。

高分子聚合物聚醚酮酮的发展及其医学应用前景

  关键词:骨;材料;聚醚酮酮;植入物;支架材料;生物相容性;组织工程;研究进展;综述

  0引言Introduction

  聚芳醚酮是亚苯基环通过酮基和醚键的重复单元连接而形成的一类结晶型高分子聚合物,分子链中苯环、酮基与醚键通过不同的连接次序及比例可以形成许多不同类型的聚合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聚醚醚酮和聚醚酮酮[1]。聚醚醚酮由2个醚键和1个酮基的重复单元连接而成,而聚醚酮酮则由1个醚键和2个酮基的重复单元连接而成,见图1。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聚芳醚酮类聚合物已经逐渐作为生物材料运用于创伤、脊柱等骨科专业中,由于生物相容性及相对惰性等特点使其可能成为进一步开发的新型生物活性材料的聚合物[2-3]。聚醚酮酮是继聚醚醚酮之后开发的又一特殊结构型热塑性树脂,具有更高的剪切、弯曲和压缩强度,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更强,湿热稳定性更优异,耐久性更好[4-6]。相比于聚醚醚酮来说,聚醚酮酮的弹性模量和密度与人类骨骼更加接近,因此在口腔颌面修复、创伤、关节、脊柱等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7]。该文归纳总结了聚醚酮酮材料的合成方法,以及聚醚酮酮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现况,旨在为未来聚醚酮酮生物活性材料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1资料和方法Dataandmethods

  1.1资料来源

  检索CNKI中国期刊及PubMed、WebofScience数据库,中文检索词为“聚醚酮酮,合成,支架材料,植入物,组织工程,生物相容性”,英文检索词为“polyetherketoneketone,synthesis,scaffoldmaterial,implant,tissueengineering,biocompatibility”,选择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具有价值的文章进行分析讨论。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与聚醚酮酮合成相关的文献;②与聚醚酮酮生物医学应用有关的文献;③论点论据可靠,关联度高的文献;④选择近期发表或在权威杂志上发表的文献。

  排除标准:①重复性研究:内容陈旧,相关性差的文献;②逻辑不严谨、可信度差、创新性不高的文献。

  1.3质量评估与数据提取根据中、英文检索词,计算机共检索到文献364篇,其中中文文献62篇,英文文献302篇,排除与研究目的相关性差、内容陈旧及重复文献308篇之后,最后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56篇进行综述,见图2。

  2结果Results

  2.1聚醚酮酮的起源及合成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杜邦公司的BONER就率先提出了聚醚酮酮的合成方法,聚醚酮酮树脂可以采用亲核和亲电两种聚合路线的方法来合成,并且该公司于1987年实现了亲电路线合成聚醚酮酮的工业化生产[6]。

  亲电取代合成法:是合成聚醚酮酮最常用的方法,首先在60-80℃下使二苯醚和对苯二甲酰氯在硝基苯溶液中进行缩合产生聚醚酮酮,但是由于反应温度高导致得到的聚醚酮酮分子质量较低,因此采用低温下聚合的方法,以AlCl3为催化剂、1,2-二氯乙烷为溶剂,并在N2气氛下二苯醚和对苯二甲酰氯通过傅-克反应,最终得到分子质量较高的聚醚酮酮,该方法容易操作、成本较低且工艺相对简单,但是产物的性能纯度不够[6,8]。

  亲核取代反应:以二苯砜作为溶剂,经过K2CO3/Na2CO3的催化,N2气氛下对苯二酚和4,4’-双(对氟苯甲酰基)苯在300℃高温下反应五六小时合成,该方法合成的聚醚酮酮性能稳定,但是由于反应条件复杂难以控制,因此成本相对较高[6,8]。

  2.2聚醚酮酮在非医学领域的应用自开发以来,聚醚酮酮由于高温稳定性等性能及与许多增强剂(玻璃和碳纤维)的相容性和比其他许多金属具有更高的强度等特性,使其在航空航天领域率先应用起来,现在已经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由于其较强的抗辐射能力,可用作飞机等电线的包覆材料;另外其优异的机械性能可用来制作耐热的连接器等,可以利用其作为基体复合碳纤维、玻璃纤维等增强复合材料制备飞机的舱体、操纵杆及直升飞机尾翼等[6,8]。

  在工业中,由于聚醚酮酮具有良好的耐化学腐蚀等性能,常用来制作压缩机阀门、活塞片及各种化工用泵等零部件;在汽车制造业中,由于其良好的力学性能,可以代替不锈钢和钛等金属用于制造发动机内罩,另外包括轴承、离合器齿轮等汽车零部件均使用聚醚酮酮制作而成;除此之外,在电子电气领域还被用作制造电子绝缘膜片、晶片承载器等各种连接器件[5]。

  2.3聚醚酮酮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金属材料如不锈钢、钛及其合金等作为常见的植入物材料在骨科、口腔科等已被广泛运用,但是由于其弹性模量(不锈钢:199GPa,医用钛合金:114GPa)与皮质骨(0.8-22.3GPa)及牙本质(17.7-21.1GPa)等差异较大[9-10],会产生应力遮挡,从而引起植入物塌陷等并发症,严重影响疾病的预后。近年来由于高分子材料的飞速发展,聚醚酮酮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相容高性能聚合物,其弹性模量为4.5GPa,与皮质骨及牙本质接近,已被美国FDA批准作为植入物设备逐渐被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11]。

  2.3.1聚醚酮酮在骨科领域的应用颈椎前路椎体切除后前路融合术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后前路融合术已成为治疗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的常用方法,自1958年SMITH和ROBINSON[12]在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和椎间融合方面做出的开创性工作之后,自体骨移植(最多取自体髂骨)结合前路钢板-螺钉植骨仍然是椎体置换的金标准,相关报道融合率很高,接近于100%[13]。近年来许多植入物被开发并应用于临床,如聚醚酮酮材料等可以用来替代自体骨移植修复重建椎体结构,不仅可以改善术前脊髓压迫症状,而且可以避免自体骨移植引起的供区并发症,如失血、感染、血肿及供体部位疼痛等[14]。

  在任何关节置换中,植入物的磨损都是不可避免的,这使得磨损颗粒的发生发展成为全关节成形术后的一个可能并发症。MOORE等[15]为了开发接近于骨弹性模量且保留优异强度特性的全关节假体,研发了两种不同的复合材料(聚醚酮酮/石墨烯纤维和聚砜/石墨烯纤维),研究结果证明聚醚酮酮复合物衍生的颗粒在大鼠皮下气囊炎症模型中引起的炎症反应最小,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同,明显小于聚砜/石墨烯纤维衍生颗粒所引起的炎症反应,且两种聚合物与假体常用材料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及聚乙烯等相比的炎症程度都很低。因此,该研究为聚醚酮酮类复合材料成为关节假体的组成部分提供了一定基础条件。

  骨科植入物的无菌性松动往往引起植入失败,导致无菌性松动的原因有以下几点:①由于结构行为不匹配,假体周围骨骼的应力屏蔽可能导致骨吸收;②磨损碎片导致的骨溶解;③植入物与骨组织之间的相对运动导致软组织界面的发生[16]。CONVERSE等[17-18]结合粉末加工、压塑及颗粒浸出法研发制备了一种羟基磷灰石晶须增强的聚醚酮酮支架,并以骨小梁为基准,用单轴压缩的方式评估了聚醚酮酮支架的力学性能,验证其力学性能与骨小梁是否相匹配,最终75%孔隙率和20%体积含量的羟基磷灰石聚醚酮酮支架的平均弹性模量和屈服强度与人骨小梁最接近,可用作永久性植入物固定,包括椎间融合。有研究以羟基磷灰石为基底,通过原位聚合方法合成聚醚酮酮,随后制备了聚醚酮酮/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实验结果表明,聚醚酮酮/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不仅提高了弹性模量(15.6GPa)及硬度(570MPa),与人体骨骼相当,同时还改善了生物相容性,细胞增殖率显著提升,该研究初步验证了聚醚酮酮/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有着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力学匹配性,在骨科植入物应用方面前景良好。

  多项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成功用于各种目的的骨再生[19-21],并且可以在一定的体外条件下培养(β-甘油磷酸钠、抗坏血酸和地塞米松)分化为成骨细胞[22],增强体内新形成的骨量,这使得间充质干细胞成为骨科、颌面外科等骨移植材料干细胞应用的理想候选者。而聚醚酮酮作为性能良好的生物材料,可以与间充质干细胞结合作为组织工程骨骼构建的理想基础。ADAMZYK等[23]在体外验证了聚醚酮酮与间充质干细胞结合的细胞相容性;在绵羊颅骨缺损模型中,聚醚酮酮结合自体绵羊间充质干细胞植入12周后并未观察到新形成骨的体积和质量增加,与其他研究认为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促进支架新骨形成不同[21,24-25],可能与培养时间、植入时间、动物模型或间充质干细胞的来源及材料与植入支架的结构等有关。尽管如此,该研究的体外实验结果仍表明聚醚酮酮材料有利于人和绵羊间充质干细胞的附着、生长及分化,进一步的研究将对聚醚酮酮植入物进行改进以用于骨组织工程。LIN等[11]使用激光烧结技术制造了3D打印聚醚酮酮支架,并获取人滑囊液间充质干细胞接种在聚醚酮酮支架上培养,以评估细胞附着、增殖和成骨潜能,同时还建立了兔颅骨临界大小缺损模型,以测试人滑囊液间充质干细胞对聚醚酮酮的骨再生作用。最终体内外实验结果均表明,结合使用聚醚酮酮和人滑囊液间充质干细胞可有效促进骨缺损再生,该研究表明聚醚酮酮和人滑囊液间充质干细胞的联合植入可能是再生大型骨缺损一个很有前途的治疗方法。在另一个研究中,ROSKIES等[26]将脂肪干细胞种植到3D打印的多孔聚醚酮酮支架上,并建立了兔下颌骨缺损模型,将多孔聚醚酮酮支架植入到缺损中观察骨长入情况,结果表明聚醚酮酮材料复合脂肪干细胞的支架在骨缺损表面诱导出了垂直的骨再生,增加了对压缩力的抵抗力,且压缩强度是皮质骨的15倍之多。正因为聚醚酮酮/脂肪干细胞支架显示出良好的生物活性、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力学强度,所以可以成为替代传统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一种材料,并应用于临床。YUAN等[27]设计和制作了致密及多孔的聚醚醚酮及聚醚酮酮材料,进行了体外类骨磷灰石形成实验及体内大鼠股骨缺损模型动物实验,结果表明经羟基磷灰石微球成孔剂浸出、磺化处理及模拟体液孵育等组合方法制备的聚芳醚酮类材料对骨整合性能有着显著的积极作用,且相同条件下的聚醚酮酮比聚醚醚酮拥有更好的骨整合能力,因此经过一定物理和化学处理表面改性的多孔聚醚酮酮作为骨科的永久植入物应用具有巨大的潜力。WU等[28]将氮化硅与聚醚酮酮混合制备了一种生物活性复合植入物,然后利用飞秒激光对该复合物表面进行改性获得了良好的微/纳米结构表面,通过体内外实验验证其生物相容性、抑菌性能及骨整合性能等,体外实验结果表明与普通聚醚酮酮相比,微纳米结构表面的复合物更有利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黏附、增殖和成骨分化;在体内兔股骨空洞缺损模型中,通过最大推出力等证实了微/纳米结构表面的氮化硅与聚醚酮酮复合物可以显著促进成骨和骨整合性能,在骨科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以上研究分别证实了经过了物理化学改性及复合了其他材料与细胞因子的聚醚酮酮作为骨科植入物的应用潜能,可以有效诱导骨再生、促进骨整合等。

  骨科植入物的感染在逐步上升[29],翻修手术成为许多内植物植入失败造成感染的解决方案之一,其中就包括全膝关节置换[30]。另外,对于脊椎植入物成人的总感染率是2%(0.8%浅表感染和1.2%深部感染)[31],而使用纳米材料或纳米结构植入物表面在减少细菌附着并防止生物膜形成方面有着巨大的希望。WANG等[32]通过体外实验比较了具有纳米结构表面特征的聚醚酮酮与骨科行业标准聚醚醚酮的抗菌功能,旨在为临床上选择抗感染能力更强的骨科植入物,结果表明与传统聚醚醚酮表面相比,铜绿假单胞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在纳米级粗糙度聚醚酮酮表面上的黏附和生长减少,结果表明通过在聚醚酮酮表面形成纳米粗糙结构可以减少细菌数量,抑制细菌的感染作用。WU等[28]的实验结果也证实了经过表面改性之后获得良好微/纳米结构表面的氮化硅与聚醚酮酮复合物的抑菌性能也高于普通聚醚酮酮。因此进一步研究纳米结构的聚醚酮酮,可以提高骨科植入物的抗菌作用,利于临床推广。

  2.3.2聚醚酮酮在口腔颌面外科领域的应用在口腔科领域,聚醚酮酮的使用主要是作为临时的种植体基体、牙科种植体、框架、可摘局部义齿的卡环等[33-37]。各种金属材料已被用于制造可摘局部义齿的卡环,而其中最常见的合金是钴铬合金[38]。KLUR等[39]从生物相容性、稳定性及舒适性等方面比较了高性能聚合物聚醚酮酮与钴铬合金制成的修复体的性能,结果表明与钴铬合金相比,聚醚酮酮临时修复体具有很高的美学优势,然而由聚醚酮酮制成的悬臂连接桥不够稳定,可能存在断裂的风险。除此之外,TANNOUS等[33]使用包括聚醚酮酮在内的热塑性树脂卡环与钴铬合金,通过插入/拔出实验模拟了卡环10年的使用,结果表明,保留一定设计的聚醚酮酮等材料树脂卡环虽然在保持力和抗疲劳性方面不能匹及钴铬合金,但是足够用于临床。

  在临床上,口腔内使用聚醚酮酮修复体必须保持一定的黏合强度,因此需要验证黏合系统对聚醚酮酮修复体的黏合程度。FUHRMANN等[34]通过使用5种表面处理方法评价黏合系统对晶态、非晶态聚醚酮酮及纤维增强聚醚醚酮黏合强度和耐久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当黏合材料使用二氧化硅涂料、通用结合层和树脂树脂结合层时,可以实现对其最高且最持久的黏合。LEE等[40]对聚醚酮酮标本分别进行了95%硫酸蚀刻、50μm氧化铝空气磨损和110μm二氧化硅涂层氧化铝的空气磨损3种表面处理,并和5种不同黏合材料结合测定其剪切黏合强度,结果认为将树脂复合材料粘接到聚醚酮酮材料上时,建议将空气磨损表面处理与含10-甲基丙烯酰氧基癸基磷酸二氢酯或甲基丙烯酸甲酯的黏结材料相结合,而不需要对聚醚酮酮进行酸性表面处理。然而不管表面处理方法如何,含硅烷自酸蚀通用胶粘剂可作为聚醚酮酮的有效粘接材料。另外有研究表明,非等离子体处理结合喷砂处理可提高聚醚酮酮与树脂水泥之间的剪切黏合强度[41-42],浓硫酸酸蚀也能够有效提高聚醚酮酮材料的表面性能,使之与饰面树脂的粘接效果增强,且相对喷砂来说效果更为明显[43]。当用二氧化硅改性的氧化铝对聚醚酮酮柱进行喷砂处理并涂上硅烷偶联剂时,与树脂胶粘剂的黏结强度得到了最有效增强[42,44]。

  PASSIA等[45]通过连接和分离循环实验评价了聚醚酮酮树脂基体附着系统的维持能力,认为其有良好的长期维持能力。CHOI等[46]在体外使用两种种植体下颌覆盖义齿模型评估咀嚼负荷和插入/拔除循环下尼龙插入物和聚醚酮酮插入物的保持能力,结果表明两者均提供了足够的维持力,且聚醚酮酮植入物的磨损更少、维持力变化小,可认为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牙科连接系统。KOTTHAUS等[47]在体外比较了聚醚酮酮作为外冠与不同材料内冠结合之后的结合力和分离力,认为在经过了10000个磨损周期(相当于10年的临床磨损期)之后依旧达到了覆盖义齿的固定力。KEWEKORDES等[48]评估了聚醚酮酮材料在不同拮抗剂作用下的磨损情况,拮抗材料分别为滑石粉、氧化锆和聚醚酮酮针头,模拟了120万次咀嚼周期(相当于在体内模拟了5年),并使用激光扫描仪评估了加载试样的垂直物质缺失及体积缺失,结果表明在经过120万次咀嚼后,尽管聚醚酮酮磨损量(垂直物质缺失及体积缺失)高于天然牙釉质的磨损量,但与滑石粉的磨损量相当,且显著低于氧化锆陶瓷的磨损量。因此可以认为聚醚酮酮的耐磨性较好,与滑石粉相当,且显著高于氧化锆陶瓷。——论文作者:闻志靖1,顾鹏真1,贺西京1,2,李家良1,王一斌1,王逸群1

  相关期刊推荐:《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康复医学会、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硬组织工程及植入物研究、组织工程实验造模、方法及技术研究等。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yix/18794.html

各行业核心期刊快速入口

医学类核心期刊汇总
口腔核心期刊
卫生核心期刊
药学核心期刊
眼科核心期刊
儿科核心期刊
医学核心期刊
兽医核心期刊
外科核心期刊
护理核心期刊
临床核心期刊
教育类核心期刊汇总
小学教育核心期刊
中学教育核心期刊
高等教育核心期刊
职业教育核心期刊
成人教育核心期刊
人文教育核心期刊
科学教育核心期刊
教育核心期刊
教学核心期刊
教育管理核心期刊
学科类核心期刊汇总
语文核心期刊
数学核心期刊
外语核心期刊
化学核心期刊
物理核心期刊
历史核心期刊
政治核心期刊
体育核心期刊
艺术核心期刊
法律核心期刊
经济类核心期刊汇总
市场经济核心期刊
经济核心期刊
金融核心期刊
财经核心期刊
审计核心期刊
旅游核心期刊
统计核心期刊
会计核心期刊
农业类核心期刊汇总
畜牧核心期刊
农业核心期刊
林业核心期刊
工业类核心期刊汇总
机械核心期刊
冶金核心期刊
电力核心期刊
铁路核心期刊
电气核心期刊
工业核心期刊
石油核心期刊
环境类核心期刊汇总
电力核心期刊
水利核心期刊
能源核心期刊
地质核心期刊
化工核心期刊
环境核心期刊
气象核心期刊
地理核心期刊
建筑类核心期刊汇总
测绘核心期刊
测量核心期刊
建筑核心期刊
交通类核心期刊汇总
铁路核心期刊
公路核心期刊
交通核心期刊
运输核心期刊
汽车核心期刊
轨道核心期刊
科技类核心期刊汇总
电子核心期刊
科技核心期刊
计算机核心期刊
其他类核心期刊汇总
管理核心期刊
档案核心期刊
心理核心期刊
政法核心期刊
文学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