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是贯穿学生所有学段中最基础的学科,语文是一门具有文化特色的课程,学习语文能起到陶冶情操、丰富自身文化素养以及修身养性的作用,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阅读学习有助于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对其繁重的学习压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本文分析了当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情感体验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一些运用策略。
关键词:情感体验;小学;阅读教学
引言: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小学语文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下,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现代的小学语文教学理念,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更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对学生而言,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地学习习惯,比单纯的教授知识更加有益。
一、情感体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意义
权威文件指出,阅读应该是学生自发的行为,而不应该在学生的阅读探讨中强行加入老师的理解分析来造成干扰,在主动积极地思维中去阅读,获得的理解和体验才会更深,所得到的感悟和思考才会更真切,情感和教育就好像一个人的肉体和精神一样,缺了精神,只有肉体,便不能称之为一个完整的人,语文阅读课上很多阅读文本都具有很强烈的感情色彩,作为引导者,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时候体验到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使阅读变得生动、高效。就总体而言,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存在一种误区,即老师总是把语文课上成了单纯分析课文写法的分析课,分析得太过细致,力求面面俱到,而忽略了对文章整体的把握,省去了本该对课文阅读、撕开、讨论、感受、体验的时间,逻辑分析能力提高了,而对文中情感地体验,感受情操的能力却没有提高,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如果我们不去指导学生体验文章的感情,那么让他们对文章的人物形象、景物特色和故事情节留下深刻印象就是不可能的[1]。
二、情感体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领悟境界
写文章的灵感,在于心灵的境界,同是咏柳,林黛玉写来一片悲戚,“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薛宝钗写来却是志得意满,“。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景物是一样的,但因为人心中喜怒哀乐的境界不同,所写出的作品便蕴含着其个性。在语文教学中导入作品的境界,让学生快速进入状态,是进行情感体验教学的重要途径,这种“以境带情”的导入方法,可以起到制造课堂气氛,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作用。如学习人教版六年级《长征》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欣赏了歌曲《长征组歌》以这首歌曲导入诗词的境界,再向学生讲述一些长征的故事,为接下来的正文讲解铺设浓浓的感情色彩,先酝酿好感情,学生对课文的情感体验自然会更深刻,对课文的文字就更容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对课文的学习自然是“读到有情时,文也通大半”了,当学习到“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是,笔者给学生放映了电影片段,观看“飞夺泸定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学生对于红军勇猛顽强的精神有了一个更[2]。
相关期刊推荐:《科教导刊》杂志是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优秀学术期刊。主要发表教育、科学技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上旬刊(综合版):时评(卷首语)、资讯、特稿、专访、热点、焦点、视点、观点、师资、教研、教改、高教、职教、对策、德育、素质、心理、管理、创新、应用、科技、文艺、探索等。中旬刊(文教版):科教论坛,师资建设,教育教学,教研教改,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幼教特教,课程研究,学科园地,文艺博览,信息管理,百家论坛等。下旬刊(科教版):科教前沿,师资建设,教育教学,教研教改,课程研究,学科园地,信息技术,工业技术,工程技术,建筑科学,资源环境,生命科学,农林天地,学术论坛等。
了解生命的真谛、陶冶人文的情操是语文教学的根砥,语言文字和情感精神是语文教学中的两大要点,因此,在语文教学深刻地理解中,切不可厚此薄彼,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听通过在课堂上的教学情境创设,学习语言灵性,体会情感悟性,让学生在学习文字运用技巧的同时,精神境界同时得到提升。
(二)朗读感悟
作为情感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语文教学只有先打动学生的心,才能让他们动情那么怎样才能打动学生的心?用心去朗读是一个好方法,要想有所得,就要边读边想,课文多半不是老师讲懂的,而是学生读懂的,体验感悟语文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认真地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默读、分角色读、朗读、品读、精读、美读、赏读等多种阅读形式,带着学生全身心投入地读,能使学生充分感知课文,促进知识的内化、陶冶情感,开启智能,例如笔者在教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匆匆》这一课时,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边读边交流,“燕子去了,有在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日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等句子,先用课件给学生示范读,然后老师带着学生读,最后学生分小组自己读,并学着作者的写作风格,自己即兴来创作,感叹时光地匆匆流逝,然后背诵课文,将情感体验进一步加深,在朗读中体悟语言,在朗读中受到熏陶感染。
(三)想象表演
想象并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是很好地感悟文章的方法,引导学生欣赏、想象和表演,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阅读感受,将文本所描述的已经再现在自己的头脑中,将文本中的角色代入自己,从而受到文本情境的感染,产生属于自己的独特地体验,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穷人》这一课时,笔者让学生分别扮演桑娜和她的丈夫渔夫两个角色,通过演绎课文让学生代入到课文的情境中,体会桑娜把孩子抱回来的时候矛盾的情绪,以及渔夫听了这个情况后毫不犹豫地要求妻子把孩子抱过来,使学生对这一对夫妻虽然穷困,但情怀却善良博大的文章主旨,有了更深刻的体悟。这种表演体验的授课方式,不仅给学生营造了宽松愉悦地学习氛围,还将课文的语言内化,想象空间得到了拓展,情操也得到了陶冶,一举三得。
(四)课后延伸
权威教育学家认为“学生自身由于受遗传素质、家庭环境和社会生活的熏陶,以及各自不同的生活阅历”,形成了每个人所独有的,只属于自己的心理世界和情感世界,有着不同于他人的内在感受,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珍惜学生这份只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特体验,淋漓尽致的让这种只属于孩子的情感体验得到发挥,课堂上,我们要通过“导引、联系、对比”来解读文本,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语文课堂,让学生解读文本、解读作者、解读生活时带着自己的生活体悟、情感倾向和语言经验。通过教材了解生活,通过生活体悟教材。
如学习了《藏戏》之后,学生能写一篇介绍本地特色剧种的解说词;学完寓言后,学生能自己去设想或编写一篇寓言故事;学习了《穷人》一文后,引导学生把《穷人》这篇课文里的故事进行续编,如让学生想象一下,写出渔夫和妻子桑娜这一对善良的穷人是如何辛辛苦苦抚养死去的西蒙的两个孩子,两个孩子长大成人后,都去干了什么工作?是不是还这么穷困?还有没有继承他们的养父母这样的善良、质朴、乐于助人等等情节。
结束语:
培养出良好的阅读能力,有助于小学生学会独立学习、思考、观察,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以发散性思维为主导,以部分理论知识为辅助,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这一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变学生只会机械学习理论知识,死记硬背,成为做题机器,只会应付考试不会在生活中实际应用这一现状,通过在阅读中渗透情感体验这种方式,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丰富,使他们的人格得到进一步完善,教育的创新和改革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应不断努力,熟练应用新课改理念,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学习效率,让学生学习到真正的语文。——论文作者:张玉玲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jyu/18730.html